A-A+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9年01月05日 学习随笔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针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实际上是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56年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27年来的经验所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对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是发展观的新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时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推动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是党执政以后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党的八大提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也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页)在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指引下,我们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初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此后,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失误,不断强调阶级斗争,以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延误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5页)这对于我们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刚一产生,胡锦涛同志就宣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近年来,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了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又指明了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深化和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和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深化,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关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真正体现出发展这个硬道理。

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改革之初,我国经济战线上开展的第一次大讨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似乎很浅显的问题,在改革之前30年的时间内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从1950年至1978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而同期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增长不到1%。人们的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了要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的方针,在发展农业和轻纺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我们一举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商品短缺问题,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品的供应满足了人民温饱的需要,进而又初步实现了小康目标。目前人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吃穿用等生存需要向改善住、行条件和满足教育、文化、旅游等享受和发展需要升级。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我们党一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就是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都要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经济发展是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中国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同时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得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富于时代特征。发展要依靠人民,就是要使广大人民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创业的主体,依靠人民的创造活力和艰苦奋斗,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党和国家要为人民创业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鼓励先富帮后富,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同时注重机会和过程的公平。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可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过去所讲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新的发展,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指导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建设和发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包括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行使选举权,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权利;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执法力度,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鼓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发挥各类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把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调节结合起来,形成对全社会的有效管理体系。重视社区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平等、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热心公益、扶贫帮困的社会风尚。

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作了许多指示。他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5页)他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986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等等,提醒我们要重视搞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继承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是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是从当前社会领域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新任务。深刻认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平衡、按比例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五个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实现协调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里强调的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对我们党一贯重视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毛泽东同志1957年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7-228页)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过国家计划调节,“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5页)这些宝贵思想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经济工作中,当我们注意搞好平衡和按比例的时候,经济发展就比较正常,而当违背了正确比例和不讲综合平衡的时候,往往就使经济发展受挫。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常常出现大起大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在于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带来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超过供给能力,引发通货膨胀。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应当说,从“九五”计划以来,我们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努力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协调发展和“五个统筹”,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平衡,还包括了经济结构方面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国内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平衡,这就使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覆盖了有关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新的观念,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提出来的,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讲求效益的优良传统,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和以自主创新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作风。为了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步伐,党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又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这些正确方针的贯彻落实,对降低消耗、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计划体制“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我国经济始终没有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成为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制订“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两三年来,由于城市建设规模过大,以及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投资成倍增加,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点十分突出。由此带来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

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提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号召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并加强了宏观调控。目前,在控制建材工业投资增长过猛的问题上,已取得成效。但是,真正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观的轨道上来,还要付出艰巨的努力。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带动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继承中有了新的发展。

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产生的由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立足于科学发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作者: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