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记菩提祖师

2009年02月03日 儒道佛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摘要:

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网友猜测,仅为娱乐。无本质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游记的注解中曾经解释,灵台、方寸都是道教指“心”,斜月三星也是一个“心”字。菩提老祖即出自孙悟空自己的心中。

《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另外说一下准提道人的兵器七宝妙树乃是准提道人用一根普通的菩提枝条炼制而成,而此宝在封神战役两次刷断了通天教主的宝剑) 
  《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三 答案揭晓 
  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网友猜测,仅为娱乐。无本质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游记的注解中曾经解释,灵台、方寸都是道教指“心”,斜月三星也是一个“心”字。菩提老祖即出自孙悟空自己的心中。 
   
【人物特色】 
  较之《西游记》中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至少表现出了三样鲜明的特色。 
  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广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却不止限于高超和广大,更凸现在一个“博”字、突出在兼容并包上。我们看,他开讲大道能够“说一回道,讲一会禅”(第二回),他可以传授给孙悟空“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神通,并能使孙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过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说,须菩提祖师虽然名气不响,却属真正的高人。
  其二,较之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不给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人间的“上仙”。他所居之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悬于海外的西牛贺洲地界,他似乎与其他神仙并无往来(这点不同于镇元大仙这些“散仙”),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过孙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芳》,得以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第一回),但细算起来,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是以,须菩提祖师虽然法力通天,却并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世间的高士、圣人;这也成了须菩提祖师与《西游记》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其三,须菩提祖师表现出了几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认同了这份“不平”。如书中所言,须菩提祖师对孙悟空的前后因缘了如指掌,知道传授给他神通,他学艺有成后“这一去,定会不良”(第二回),却仍没有将孙悟空拒之门外。试想,假若须菩提祖师顾忌天廷地府的威仪、将仙界的金科玉律奉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虽然,他也曾告诫孙悟空不要讲出他来,但在骨子里却未尝不会因有这样的徒弟而欣慰,不会为孙悟空的那番作为而振奋。和他的弟子孙悟空一样,须菩提祖师当也属仙界的一个“另类”“异数”,只不过,他表现的不如孙悟空那样张扬、那样义无反顾罢了。并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须菩提祖师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虽隐于世外、人间,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平”之气(至少是包容、认可了这种“不平”之气)。这般形象和气质,绝似人间的高士、大隐。由此,笔者以为,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须菩提祖师缘是人间隐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高士、大隐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难酬壮志的愤懑。
【吴承恩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位隐士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玉皇大帝的昏愦狭隘,地府龙宫的骑强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处”和仙界、佛界的诸多阴暗面,无不是人间黑暗和腐朽的写照。但是,面对这样的世道,单凭一己薄力是无法改变的。真正的高洁贞士只能空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很自然地会萌生与其身处泥中,真不如隐入桃源博得内心的平和、干净的念头。由此,须菩提祖师便应运而生,他的高卓、脱俗、不受世之羁绊、不染世之污垢,正反映出了同处“浊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托。然而,作者毕竟是位读书人,有过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信念和追求,他虽然决意退而独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却并非一时即能搁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种“不平”之气,盼望还能澄清玉宇、涤荡尘垢,这就是为什么隐于尘外的须菩提祖师,会流露出这种“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来的隐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红尘、自愿隐于世外、穷其一生呢?许由、巢父毕竟只是属于极少数,最大多数的都是因为世道险恶、宦海浮沉,青云之志难遂,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忿而归去,求得独善其身。他们缘是不能为世所用,而绝非不想为世所用,在他们心底何尝不残留着身离蓬蒿、再登魏阕的梦想呢?归隐之举,实出无奈。因此,在冷眼乱世之际,心中难免不生不平之气。“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隐士之志、之情,又何尝不是隐士之叹、之思呢?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