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成诺贝尔奖看客 根子在体制因素

2014年10月12日 心情故事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来源:红网 作者:肖明君

原标题:诺奖着急,根子恰在“成果焦虑”

2014年度的诺贝尔奖项正在一一颁出,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所有的诺奖得主,无一不是将表情调整到“震惊模式”,有的在机场意外收到祝贺电话,有的是走出实验室后方才得知,不管怎么说吧,个个都流露出一副“中了头彩”的惊喜。其实,对他们而言,获奖真是意料之外吗?对中国而言,两手空空真是运气不佳吗?

对此,网络上的一些说法早已和有些专家的说法不谋而合:诺奖的发放有地域平衡性问题、有评选标准的“西化选择”、有国内科研不宜以诺奖衡量……当然不能说这些说法就没有道理,但是,在科学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前沿深探,早已渗透进国际化的语境了,既然已经接受了ISI的学术指标,为什么在承认诺奖“百年老店”的权威上却顾虑重重?

对于获奖者的“震惊”,一般可以视作一种谦虚,因为看看他们的获奖理由,就知道,其成果在获奖之前就已奠定了学界地位,对此,他们不会心里没数,自己学术价值几斤几两,恐怕早已了然于胸。这说明,你的就是你的,好的就是好的,学术比拼靠的是实打实的干货。中国诺奖年年“一声叹息”,实在不要太过于埋怨西方式“傲慢与偏见”,除非你能说出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与西方获奖者相比,确实技高一筹。

中国的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迟迟拿不出被公认的等同于诺奖分量的东西,有很多原因,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学界的浮躁气息,对于这一氛围的最精准描述,莫过于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之说了。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干什么?他们不是不务正业,不是在睡大觉,他们也在忙,也在忙着出成果,但他们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成果焦虑”上——

看看吧,哪家高校不是把论文数量和级别、经费、待遇捆绑搭售?哪个研究机构不是行政性管制损毁科研规律,对学术生长造成碾压?这些短视和功利的危害日渐明显。新华社昨天发表文章对日本的科研环境作了描述:东京大学迄今有7人获诺贝尔奖……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多所日本名牌大学建筑都很朴素甚至简陋。可以说,日本的大学重视的不是“大楼”而是“大师”,而能够出大师,与保持“学问第一”的氛围密不可分。

行政刚性造成的“成果焦虑”,还进一步延伸到科研人员的“出国热”上。显而易见,这几年的诺奖没有几个不是“哥儿几个分果果”,而且还是跨国合作。而国内的出国游学,又有几个不是“镀金”而归?又有几个有着深度的国际参与?“注水”的学术动机最终还导致了学术腐败,除了论文抄袭,成果造假,再就是愈演愈烈的经费侵占了。《半月谈》日前报道,由于几乎无报销监管,所以现在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已变成个人“提款机”。

此次诺奖,还让四名屡屡被提名的华裔科学家也再度落选,更是引来一连串的“心有不甘”,其实,这样的想法倒也不必。中国的科技进步,当然不是用来“打鸡血”的,没必要负担重现“四大发明”辉煌的使命,但中国的科学研究一日不与诺奖牵手,“钱学森之问”的归因就永远悬在心头。我们对诺奖较真,不是为了争奖项一时之短长,不是为了给谁争口气,要知道,诺奖“花落谁家”的年度布局累加起来,其实更是一个科技创新环境、体制与水准的试金石,这才是我们应该更在意的。2009年的两会上,时任科技部长万钢说“我相信诺贝尔奖会来的”,五年过去了,“年年诺奖,年年跑空”的局面仍在持续。获奖可以不着急,但是解除痼疾不容淡定。

文/肖明君

 

 

跗:

中國成獎看客 根子在體制因素

今年諾貝爾獎除經濟學外,都已名花有主,如無意外,中國將無緣本屆諾獎。有一點需要指出,與往年尤其是去年相比,今年內地輿論對諾獎的重視似乎大不如前,不知是因為莫言去年獲獎耗費了國人的熱情,還是輿論開始淡然對之。

最近十多年,內地輿論顯然患上了諾獎情意結,背後無非反映了這樣一個命題,隨著中國崛起和國力強大,也應像在體育競技場上一樣,將大部分諾獎攬入懷中,以證明中國對人類有較大貢獻。

諾貝爾當年設立獎項的初衷,就是獎勵為人類進步與和平有傑出貢獻的人士。而中國無論從歷史還是人口規模來說,理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否則,就不足以證明中國真正成功崛起。但這個宏大命題同現實形成了強烈反差,令中國人自慚形穢。

鑑於文學與和平獎有時會攙雜一些政治和意識形態因素,沒有自然科學獎純粹和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知標準,且從中國人的實用角度來看,科學技術更能衡量和推動一個社會的進步,故中國人更看重的是物理、化學和經濟理論方面的獎項,而恰恰在這幾方面,中國至今尚未取得零的突破。

制度官僚 急功近利

這當然不是說中國改革以來沒有取得諾獎級別的科技成就,近年來,內地在一些重大或原創科技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可中國本土科學家和經濟學者無人獲獎這個事實也表明,內地確實在科技和經濟理論的原創方面同國際先進水平落差很大,與中國在當今世界經濟中佔有的分量不相稱。

諾獎不是貧困的產物。譬如,印度也是歷史和人口大國,而且還有英語優勢,但因經濟落後,只能成為諾獎的看客,說明經濟和科研投入對取得重大和原創科技成就作用顯著。不過,內地在這兩方面現在大有好轉,經濟已是世界老二,近年研發投入比例也已超過日本,因此,這就需要換個角度來尋找中國落後之原因。很多人想起了科學史上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本人的解答是,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產生,一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一些發現滯留在經驗階段;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八股文扼殺了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致,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

這個解答在今天還是頗適用。內地的官僚體制、黨文化以及急功近利的科研環境,都是阻礙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科學技術、學術研究以及文學創作等,需要一個思想自由、兼容並蓄的社會環境,拿錢是砸不出諾獎來的,儘管經濟也很重要。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