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海外育儿:你可以不出色 但不能缺教养

2017年06月27日 学习小计 暂无评论 阅读 2,285 次

温哥华港湾专栏作者无忧花开:孩子,作为妈妈,我不在乎你是否出类拔萃,但我坚决不允许你没有教养。

写下这句话,正经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撒鸡汤。

接连好几天,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大连4岁女童饭店内叫喊,女大学生上来就是一脚!原因不止是嫌吵?》的网贴刷屏(具体事件感兴趣的看官可以自行google,这里就不赘述。)从最初网友大喷火爆脾气的女大学生无端伤害孩子,到视频流出真相 查明,剧情反转一边倒唾骂孩子他妈,这里我仅想结合个人经历谈些感触。

长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儿子拿着一堆他的宝贝玩具蹲在草地上摆弄,公园里人并不多,但或许是新买的大号电动翻斗车太抢眼,一个四五岁的西人小男孩一溜小跑奔了过来,看着翻斗车的眼睛都冒起了亮光,他蹲下来摸了摸车身,又看了看儿子,虽然没有说话,但显然是很想玩。

我问儿子是否可以和小哥哥分享玩具,他撅了撅小嘴没出声,把小桶小铲小盆往男孩身边推了推,却把翻斗车抱到了怀里。

可那些没“营养”的玩具自然不能令小男孩满意,他把手伸到儿子的怀里,抓住了翻斗车的一个轱辘,我正诧异他想做什么,一只手突然一把拽住了男孩的胳膊——是他的妈妈,厉声命令他松开,小男孩不情愿地照做了。

这位妈妈抱歉地对我们微笑,让孩子和我们说sorry,小男孩不肯吱声却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我和先生连忙说不用这样教训孩子,她却接连说No。

半晌,她“教育“好了孩子,跟我们说了sorry,并表示以后不会这样,我也劝妥了儿子,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起来,两家大人则坐在草地上聊起家常。原以为碧眼金发的他们是加拿大土著,一聊才知敢情也是移民,来自俄罗斯,已经十几年。

对于孩子,先生属于宠溺派,比我娇惯得多,所以我家其实是“慈父严母“,他说:“你真是挺严厉的。“

小男孩的妈妈连忙摆手:“不不,原则问题不可以让步。“接着表示,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这样的”错误“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忍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不经他人同意就要”抢到手“,这是不可以原谅的,所以她必须制止。

“小孩子,难免的。“先生有些不以为然。

“小孩子也不可以!小不是他胡闹耍赖的理由,并且他已经不是听不懂基本道理的baby。“男孩妈妈非常严肃地回应。

我愕然,内心却忍不住为这位母亲的教育观点赞。

小就可以胡作非为?小就可以破坏规则?小就可以无理耍赖?

自然不行,但放眼当下,这样颠覆三观的事情却比比皆是,无一不是披着“小“的外衣。

文章开头的网贴就是典型事例,如果大人在自己四岁多的女儿胡闹之初就加以阻拦,怎会有后面的狗血剧情?怎会有大庭广众之下母亲失态的歇斯底里?怎会有餐厅服务员的无辜被打?怎会有年轻的女大学生惨遭人肉?

一切都是“小“惹的祸,你觉得孩子小,就可以在人来人往的餐厅刺耳尖叫?你觉得孩子小,就可以在端着热菜热汤的服务员间追逐打斗?你觉得孩子小,就可以开了天眼外挂让整个社会对你法外开恩、关照有加?

亲,你想多了。这怎么可能!

社会是有规则的,无论哪里。破坏规则只能自食恶果,因为人会犯错,但规则不会。

见微知著、三岁看老。我始终认为,网帖中的事件女孩家人的责任要重于女大学生,当然女大学生和孩子动手肯定大错特错,但前提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原则性缺失(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欢迎讨论),四岁多的孩子,如果调教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在公共场合不胡闹,也根本不会发生如此悲剧。

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不纵容孩子的恶习,这真应该是为人父母的必修之课。

那个俄罗斯母亲告诉我们,这些道理她也是在移民后才感触渐深的,刚有孩子时她也和我们一样,对很多小毛病视而不见,但她的加拿大同事和邻居无一不对她提出建议,而日常生活里她也确实发现,这里孩子们的世界同样充满公平、秩序和礼遇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存在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不快,“比如赠予陌生人的微笑,比如游乐场里的排队,比如餐厅和图书馆里无条件的拒绝喧哗······”她称这些为“加拿大式育儿”。

曾经有教育机构做过跟踪调研,读书时那些谦逊有礼、性情友好善良的孩子,无论成绩好坏,长大后基本都能在社会上获得立锥之地,过得活色生香。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性格粗暴或者爱耍小聪明不守规矩的孩子,或许在学校尚能受到推崇分数至上论的老师青睐,但进入社会,除去极少一部分能成为顶尖学术人才,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很难拥有理想的职业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

其实,环顾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只有极个别智商超群、能力卓著的“天才“不需要拼情商,单靠智商就能玩转人生,大部分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生活质量与”人品“息息相关,而这个”人品“,又与成长岁月中所受到的教养密不可分。

这里我可以分享一个私人经历,我有一个表哥,自幼善良憨厚,小的时候家里孩子都爱扔“砸炮儿“,每逢周末在姥姥家聚会,大人买来一人一包,我们三个孩子站在院子里玩儿,我和另一个表哥会有意地将自己那包塞在口袋里,鼓动他先拆,把他的先玩光了,自己的再偷偷私享。现在想来,他是我们三个孩子里最大的,怎么会看不穿我们的”小把戏“,但他看穿不拆穿,还乐呵呵地陪我们玩,只能解释为厚道。

他的成绩不好,身体也不好,初中毕业就进了工厂,没几年就赶上下岗大潮,所有人都揪心他的生计,怕憨厚得有点“傻“的他,被欺负被算计。但大家多虑了,他时时处处替人着想,尊老爱幼、甚至曾经把街边流浪的乞丐领回自己家吃饭,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买回快过期的饮料,因为”卖饮料的人家里挺难,快吃不上饭了。“

他能帮别人一块,绝对不给九毛,所以即便他能力有限,却始终不断贵人相助,给他介绍工作,帮他张罗对象,请他出门旅游培训散心······后来他的爸爸突发重病,家庭陷入困境,未曾向任何部门求助,街道就主动找上门来,帮他们申请了低保和各种补贴,连家里卫生都安排了专人帮忙解决。

他妈妈问工作人员为什么如此帮助自己,人家的回答好经典“您儿子好事干得太多了!“表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更不可能成为什么职场精英,但因为他的“人品”,也就是教养,使他的人生并不孤单,甚至在关键时刻和某些高智商人士突出的业务能力一样,为家庭带来了福报。

讲真,我们80后这一代在为人父母后,时常会在不经间就重蹈了上一代人的覆辙,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消耗在和孩子能力的“较真儿“上:何时会说话走路,何时会背诗数数,何时会弹琴唱歌,何时能竞赛得奖、秒杀一众同龄孩子、鹤立鸡群独孤求败······这些自然没错,但我认为成长路上最不该忽略的,却是前文那位俄罗斯母亲的身体力行:随时随地纠正孩子身上不应出现的坏习惯——为所欲为、暴力刁蛮、无理取闹。

早有教育专家做出定性,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都有着一样的共同点:以自我为中心,粗暴当作勇敢、愚昧当作学识、可笑当作幽默,口无遮拦当作随性直爽。

我以为,孩子不应是个人和家庭的私有产品,他的第一属性应是一个社会人。

所以,未来日子里,我不会去磨平儿子的个性,也不会去纵容他的缺点,惟愿他长大成人后的某一日,回顾人生的某一时,会觉得自己走过的路,是开心的过往;也希望他的身边人,评价他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总之,我愈发信奉那句:穷养也好,富养也罢,教养最不可缺。

无忧花开:天津妞儿,爱码字,爱摄影,爱烘焙,爱旅行,爱贩卖生活一切美好。当下,只愿在温哥华的湿润空气里,做一个有趣有料的宝妈。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