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穿越历史,见证奇迹

2020年09月04日 学习随笔 暂无评论 阅读 1,658 次

第一章 穿越历史,见证奇迹

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挪亚方舟

挪亚方舟是《圣经·创世记》里面的一个故事,它和中国的神话故事性质基本相同,大多是不可信的。可是由于近年来《圣经》中记载的好几个故事被证实确有其事,于是人们也开始怀疑挪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并开始了寻找方舟之旅。

传说中的方舟

挪亚方舟虽然源自神话故事,但由于西方媒体、电影以及书籍的影响力,挪亚方舟的救世观念已经深入到全世界人民的心里。真作假时真亦假,假作真时假亦真,不管它是否真实存在,既然全世界都认为它能救世,那么就必须去正视和关注它。

《圣经》里的很多故事已被广为传播,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挪亚打造方舟,然后拯救人和飞禽走兽躲过劫难。话说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触怒上帝,被赶出了伊甸园。两人于是在人间繁衍子孙,生了很多的子女,这些子女们长大后,都自力更生,各自去过各自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整个地球。然而人越多,这世界就越复杂,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事更是屡见不鲜,这下又把上帝惹怒了,他甚至后悔自己创造了人类,于是他要将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全部消灭。

在所有人中,只有挪亚得到上帝垂青,上帝认为他严守本分,从没犯过错,其三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也并没有随波逐流,败坏道德。于是上帝就告诉他,地球将有一场大洪水,所有人类都会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念你一家心地善良。快去建造一艘方舟,可作逃生之用。

事关生死,挪亚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就日夜赶工,花了120年时间,打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据记载,方舟是用歌斐木做的,长300肘(1肘相当于0.44米),宽50肘,高30肘,分上中下三层。它的造型按照《圣经》上说,是方形的,像箱子一样,排量相当于4.3万吨的船只。方舟上面乘坐的除了挪亚及其妻子、三个儿子、儿媳之外,还有上帝特许的七对纯洁畜类、一对不纯洁的畜类,以及七对飞鸟。

美国画家查尔斯·威尔逊·皮尔作品《挪亚和他的方舟》

一切就绪之后,海底的泉眼和天上的水闸尽数裂开,天地变色,电闪雷鸣,巨大的水柱从天上地下喷射而出,人世间变成一片汪洋,凡是靠肺呼吸的生物顷刻间灰飞烟灭。方舟载着人类的希望,在风雨之中航行,40天后大雨停止了,挪亚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到处都是水,没有陆地,他们只能向前继续航行,等待大水消退。220天后,方舟到了亚拉腊山(又称亚拉拉特山、阿勒山,坐落于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附近,由于这座山海拔有5000多米,挪亚决定在此停下。又40天后,洪水渐渐退去,亚拉腊山终于露出了山头,挪亚操控方舟,在这座山上停泊。在山上停留了40天后,挪亚放出一只乌鸦,叫它去查看地面的洪水有没有退去,不曾想这只乌鸦出去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挪亚只好再次把鸽子放出去,没去多时,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还衔了根橄榄枝,挪亚看到后知道地面上的洪水已经退了,便放出方舟里的人畜,回到地面,重建家园。这时候,上帝来警示他们说,这次的灾难是个警告,你们要好生地繁衍生息,不能再生恶念了。

这就是《圣经·创世记》里关于挪亚方舟的传说,如果《圣经》的传说真有其事,那么方舟就应该在亚拉腊山。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即便其真的存在,与事实也会有所偏离。以号称史实题材的影视剧为例,尽管它们声称与历史相符,但是偏差之处也不胜枚举。事实上神话传说比影视剧更加不靠谱,但依然有众多方舟迷们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寻找传说中的挪亚方舟。

探寻方舟之谜

人们最早“见到”方丹照片是任1919年,那张照片是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拍摄的,在照片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嵌在冰川里面的暗色斑点,很小很模糊,支持挪亚方舟理论的人表示,那就是挪亚方舟。实际上,这种莫名其妙的说法是相当迷信的,其性质跟在夜色中见到一个影子就说看到了鬼一样恶劣。

在2000年的时候,香港的基督教学术演讲者梁燕城在经过一系列考证后,对外发表声明说,他断定方舟就在阿勒山的山脚下。后来中国香港和土耳其专门成立了探险队,经过几度探索,到了2006年,在山上发现了一块木头,这块木头随即被送往香港做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其为木化石结构,很有可能是挪亚方舟的残骸。到了2010年,该探险队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土耳其阿勒山附近找到了挪亚方舟的船身残骸,经检测后发现,这些残骸的年代可以追溯至4800年前,与《圣经》中记载的时间基本相符。

这支探险队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传说中的挪亚方舟挖了出来,但是这个花了十年的探索结果真的可信吗?他们所说的阿勒山是亚拉腊山的别称,确实与传说一样,可是按此说法,在480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类是被挪亚方舟拯救的,那么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怎么没有湮灭?

很显然,探索如果被神话传说的情节牵着鼻子走,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可笑的事情,科学的研究只能依据科学数据才可以令大众信服。为此,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们发现了一项较为可信的研究报告。

据该研究报告称,我们的地球在8740年到8160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原因是北美劳伦太德冰盖融化,使海平面迅速上升,导致当时还是一个淡水湖的黑海被海水淹没,造成生活在黑海一带的居民大范围迁徙。据说当时迁徙的人口有14.5万之多,洪水最严重的时候有7.2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淹没,有科学家指出,这一事件代代相传,而且是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到后来就被说成了是世界末日,这可能就是挪亚方舟拯救人类传说的起源。

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民间传说,都有一个共性,即口头相传,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相传,一代又一代的人便会根据时代的需求改编创新,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传说,与母本往往相差甚远,以至于要追本溯源也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弄清楚,挪亚方舟的传说大概也是如此。那么说了这么多,挪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有据可查的资料里面,我们发现在1829年,一个叫弗里德里希·帕罗特的德国医生,是首次登上亚拉腊山去探险的人,他并没有在那里发现挪亚方舟的踪迹。但是,他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发现了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在当地十分神圣,据说是用挪亚方舟的木头制作的。可惜的是,那个十字架毁于1840年亚拉腊山的一次火山爆发,再也无从证实它是否真的是方舟的木料制作的。

法国探险家、考古学家约翰·佛尔兰·那扑拿曾三次登上亚拉腊山,前两次都毫无结果,最后一次是带着儿子一起去的,发现了线索。那是1955年的夏天,父子俩在冰河里发现了一截木头,挖出来后两人兴奋不已,认为可能是方舟上的木块。后来这一截木头分别被送往巴黎大学,法兰西研究院,西班牙、埃及等的最高学府和考古机构鉴定,专家们用碳-14及一些先进的设备测定后表示,这是一块歌斐木,距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木头上面有凹凸的楔齿,应该是大型建筑物上面的,有可能是挪亚方舟的一部分。不过也有专家反驳这一观点。

被大水淹没的世界

法国著名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作品《被大水淹没的世界》,展现了大洪水来临时的情况。

既然在山上找不到方舟,是否有可能在海里?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亚拉腊山面向黑海,有科学家推论,地球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大约是在1.2万年前,那时候的黑海只是个淡水湖,与地中海隔着一个博斯普鲁斯海峡,两者互不相通。随着冰雪消融,全球海平面不断升高,地中海与黑海的落差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博斯普鲁斯海峡垮掉,海水疾速灌入黑海。如果海水暴涨,原本泊在山上的方舟很有可能沉入海底。

今天的黑海与地中海是相通的,这也造成了黑海是个双层海的奇观,即上层是淡水下层为海水,而黑海的下层虽与地中海相通,但这个区域与一般的海洋不同,而是处于停滞状态的,是一个特殊的无氧区。如果挪亚方舟沉入黑海的海底,最终落在无氧区,理论上不会腐化,也就是说,如果挪亚方舟真的存在,并且真的在黑海,它至今很可能依然完整。这个说法被著名的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得悉后,他十分兴奋,决定组成一支探险队,深入黑海海底去一探虚实。

罗伯特·巴拉德因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闻名于世,后来他还发现了沉没的战舰“俾斯麦”号以及消失在太平洋的美国潜艇,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海底探险家。毫无疑问,巴拉德在海底探险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果然在一周之后,他们就有了重大发现,在海平面300英尺(1英尺=0.3048米)以下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长方形地基,规模很大。巴拉德说,这个地基在被洪水吞噬之前,很可能是个建筑作坊,相当于现在的船厂。发现了地基之后,探险队继续深入探索,随后在海底发现了一些木质横梁和石器散落在淤泥里,后经测定,这些东西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尽管如此,巴拉德还是没有直接将此与挪亚方舟联系起来,他认为,目前发现的这些东西,远远不足以证明就是方舟上的,但是他还会继续探索下去,即便这些东西与方舟毫无瓜葛,也有可能是其他重要的历史资源。

我们不得不说,巴拉德的探索态度是严谨而科学的,他并不是挪亚方舟真实存在观点的支持者,但是他支持史前曾发生过大洪水,他相信,在海底深藏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还有很多很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今天这个时代,尚且发生过印尼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摧毁了大量的房屋和农田,那么在几千年前我们不知道的那个历史领域,肯定也发生过类似的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挪亚方舟,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也许在如罗伯特·巴拉德这样优秀而严谨的探险家的不断努力下,挪亚方舟会浮出水面。但说到底,挪亚方舟究竟是否存在,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去深究。

沉没在海底的辉煌王朝
大西国

尽管我们不知道它是否真的存在,但是亚特兰蒂斯的名字却闻名于世,图书、影视、绘画等众多文艺作品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它的魅力令全世界着迷。它是一个在一万多年前出现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帝国,它在科技、文化领域甚至盖过了现代文明。它是柏拉图式的幻想,还是真的存在?为了揭开这个遗失文明的谜团,千百年来无数人甘愿去冒险,去探索。

柏拉图的“幻想”

“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大陆。它被无数黄金与白银装饰着,出产一种闪闪发光的金属——山铜。它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远及非洲大陆,但在一次大地震后,它沉落海底,随后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它的名字叫作亚特兰蒂斯,亦称大西国或大西洲。

这是柏拉图晚年在其著作《克利特阿斯》中描述的一个理想的王国,它富饶而美丽,繁荣而强盛,城墙都用黄金白银包裹着,出门可以坐磁能场驱动的飞行器,拥有庞大的码头,以及120万兵力的强大的军队……但这个被誉为超文明的理想之国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它是否真的存在?我们的地球是否存在过这样的史前文明?如果柏拉图的故事是真实的,那么又将是北纬30°线上的另一大奇迹,为此,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寻着。

西班牙画家胡塞佩·德·里贝拉笔下的柏拉图

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海神波塞冬在大西洋的一块陆地上创造了一个王国,在那个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长得聪明又美丽,波塞冬认为她贤惠且能干,于是就娶她为妻,并生了五对双胞胎,而且都是儿子。波塞冬十分高兴,于是把国家版图分为十份,分给十个儿子掌管,大儿子是最高统治者,因他的名字叫亚特兰蒂,所以这个帝国的名字就叫作亚特兰蒂斯。

十位国王分别拥有管理所辖区域的最高权力,各自发展,互不干涉。但是每过五到六年都要在波塞冬神殿举行一次例会,讨论彼此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合作事宜。由于兄弟间通力合作,十分团结,国家发展得很好,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据柏拉图记载,亚特兰蒂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城市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呈同心圆柱状,中央内圈是最重要的庙宇和首府海神市,在城市的中心,也就是最繁华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用金子装饰的建筑。

亚特兰蒂斯帝国最伟大的发明是利用了地球能源,能源来自磁欧石,那是一种透明的玻璃状物质,呈圆柱状,六面体,能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成能源使用,这种高科技到今天人类都没有掌握。能源被集中在海神市的太阳宫里面,像一个大型的供电站,可以向全世界传输能源。人们的代步工具,如一些小型的飞行器、汽车等,都不需要汽油,用这种能源即可运行。据说这种能源除了能转化为动力之外,还有使人返老还童的功效。

但是,任何事情有其利亦必有其弊,据说这个超文明帝国后来突然消失,这种能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特兰蒂斯帝国最繁荣的时候,足以睥睨天下,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每年都要来朝贡。当然也有不服气的,如雅典人,曾与亚特兰蒂斯发生过激战,只不过这场战争无疾而终,原因是亚特兰蒂斯帝国突然灭亡了。

在国家大踏步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出现了腐败,而且这种腐败越来越严重:官员中饱私囊;科学家为图名利改变宇宙元素,颠倒气候;老百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终于有一天,由于地壳变动,超强的地震、巨大的海啸接踵而至,火山大量爆发,太阳宫内的能源也被释放出来,并发生爆炸,巨大的大陆板块向海底沉没,拥有超文明的强大帝国在一夜之间消失,永远地消失在世人的视线中。

有人认为,这是柏拉图虚构的一个故事。如果说亚特兰蒂斯真的是柏拉图虚构的,那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说下去了,理应到此为止,可是偏偏有人在海底发现了端倪。

寻找大西国

当柏拉图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注定了要引起后世的争论。关于亚特兰蒂斯的地理位置之争,百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让我们暂且撇开各种说法,从柏拉图的故事出发,那么这个帝国应该在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假设那一带在一万多年前是陆地,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本身就与这个强大的帝国相符。

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门户,也是地中海与大西洋唯一的通道,是为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这个绝佳的地理位置,亚特兰蒂斯帝国才能顺利地将势力触及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地。有科学家认为,大西国可能就在这个海峡。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雅克和探险家保罗领头组建了一支名叫“深地中海一号”的探险队,深入海底100米进行考察。可惜的是,考察队没有任何发现。

不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人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下面发现了奇迹。

大西洋底下到底埋藏着多少秘密,我们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迹象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众多的文明遗迹被海水覆盖着。1967年,美国一位飞行员低空飞行时,发现一个长方形的黑色物体,即后来著名的比米尼大墙,虽还没有人推测出它源自哪个文明时代,但是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迹;1968年,美国的一支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座寺庙遗址。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在同一地区发现了道路、大型的石头建筑、码头等,跟亚特兰蒂斯十分相近。可惜的是,虽发现众多,却无人可以断定其确切的年代,虽怀疑那可能是消失的大西国文明,但苦于没有翔实的科学依据,因此,大西国是否存在,依然成谜。

法国画家吉尔内作品,展现的是风暴来临时,惊慌的人们四处躲避的情形。也许大西国沉没的时候亦是如此吧。

还有人提出,亚特兰蒂斯其实在现今的南极或北极。

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藏着一张古代世界地图,上面绘制了整个美洲和南极洲。这本身不稀奇,所有世界地图上都有,稀奇的是地图上面标注的一行字,上面是这样写的:参照古代地图原本,绘制于14世纪。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在此之前,世人不知道美洲,而美洲人也不知道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14世纪的人居然把世界大陆和海洋画出来了,不是咄咄怪事吗?最奇特的是它是“参照古代地图”所作,也就是说是有人在14世纪发现了一张古代地图,然后才仿制了它。由此看来,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人,毫无疑问,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前,还有另外一个文明存在。

细细看这张古地图,又发现了神奇的地方。其绘制的美洲大陆跟现在的地图基本一致,没多大的差别,但是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区别很大。难道当时的人知道美洲却不知道南极洲吗?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卫星拍摄到南极冰层下面的景象时,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地图上的南极洲与南极冰川下的大陆是一致的!难道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最初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吗?

是的,在几百万年以前,南极是一片温暖的土地,这里也曾鸟语花香,有森林和良田,还有大量的人和动物在这里生存。

难道在南极生存的人类就是亚特兰蒂斯人?从已知的史前人类文明来看,那时候也的确只能是大西国的人了,但是住在大西洋彼岸的人怎么到南极去了呢?要想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地球地质的演变说起。

在南极发现人类生存的遗迹之后,北极也发现了类似的情景。19世纪初期,在接近北极圈的西伯利亚和跨越北极圈的新西伯利亚半岛上,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的遗骸,而且越靠近北极圈数量越多,这些遗骸就像被存放在大型冰库里一样,保存完好,科学家切开它们的胃之后,还发现了没来得及消化的草。按常识推断,一般吃下去的食物半小时后基本就消化了,这些动物还没消化食物就被集体冰封,只能说明当时温度是疾速下降的,而且是毫无征兆的。那么为什么突然之间气候会有这种极端的变化?这个时候有个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说法,叫作“地壳滑转”,他就是美国人哈普古德。

现在很多人认为哈普古德是地质学家,其实他既非地质学专家,也不是考古学家,他生前是在美国一所学校教西方科学史的教授,但是他提出的理论十分大胆,他将地球比作一个橘子,橘皮相当于地壳,橘瓤是地球内部,橘皮和橘瓤分开后,橘皮就可以独立转动。如果把这个比喻套到地球上之后,可怕而神奇的事就发生了。

当南北两极不对称的时候,随着冰山越来越大,离心力也会越来越不平衡,这种不均衡的离心力就会拉动地球外壳,而且是离心力越大,外壳移动就会越快。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离心力拉动了岩浆上的地壳,把原来的南北两极甩出了极地圈,而欧亚大陆的北端,即西伯利亚和新西伯利亚半岛冲入了北极圈,原本温湿之地的温度在瞬间下降了60℃,猛犸、犀牛等动物当时可能正在美美地吃着草,突然被带入零下40℃的酷寒之中,迅速冰封。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南极,也遭遇了相同的情况。原来位于南半球温暖地带的亚特兰蒂斯,一下被推入了南极圈,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瞬间被冰雪覆盖。

另外,原来位于两极的冰山则移动到了温热地带,冰雪迅速融化,造成海平面大幅上升,大片陆地被淹没,人类文明也在这场浩劫中毁于一旦。

这个说法听起来比好莱坞的《2012》还要大胆,但是哈普古德的这一学说并非纯粹的科学幻想,而且还得到了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亲自写信给哈普古德,表示赞赏,并说“我觉得你是对的”。

当然,截至目前,这一学说还仅止于理论,要想证实这种观点,除非刨开南极冰山去一探究竟。或许真的有那么一天能够解开南极文明之谜,抑或当我们打开南极冰山后会发现,那不是亚特兰蒂斯帝国,而是另外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毕竟我们对几万年前的事情所知甚少。

数千年前的谜团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之作。其结构之精巧、外观之宏伟、测绘之精确超出了现代人类的想象,因种种神秘的现象无法用常理去解释,所以有人说它不是地球人造的,而是外星人的杰作。一时间越来越多的猜测铺天盖地而来,使那片本就高深莫测的吉萨沙漠越发神秘了。

神奇的胡夫金字塔

说起埃及,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金字塔,它是法老的陵墓,是他们死后上天成神的始发地,同时也是神圣和庄严的代名词。一直到今天,金字塔依然是神圣而神秘的,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人去参观膜拜。

在埃及有93座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西岸的沙漠边缘,它们大小不一,结构也不尽相同,其中以吉萨的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它大约建造在公元前2690年,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高达146.5米,相当于现在40层楼的高度,底座边长230米,塔底面积5.3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历时30年而成,此后屹立几千年而不倒,如同一个结构宏伟的神话,令人惊叹,亦叫人迷醉。

然而,金字塔的神奇并不止表现在是一座摩天大厦上,它对力学原理的应用也淋漓尽致,比如胡夫金字塔北侧的一个离地面13米的出入口,表面上看去不过是一个三角形的口子而已,实际上它同样融入了古人超高的智慧,因为如果这个口子是四方形的,肯定承受不住塔身的重量,早晚要塌方,设计成三角形后,压力就会被分散,即便经受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也丝毫不会变形。可是这仅仅是古埃及人在物理学上的小试牛刀而已,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14624万千米到15136万千米之间。这是我们后来才得出的数字,当我们正在炫耀科技进步如何神速,对宇宙的探索又进了一步时,古埃及人突然给人类一记当头棒喝: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146.59米乘以10亿,得出的值是14659万千米,正好在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范围中,原来他们早就知道!

如果说一次巧合只是凑巧,那么多次巧合加在一起应该就是真相了。把胡夫金字塔的底部周长除以其高度的两倍,就是3.14159,与圆周率的近似值几乎一致;其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各边的比为3﹕4﹕5,体现了勾股定理的数值……

此外,法国人还做了一个实验:从金字塔顶端引出一条正北方向的延长线,这条线与北极的极点只偏差6.5千米。需要说明的是,北极的极点是在不断变化的,很有可能在建造的时候,这条延长线与北极的极点是重合的。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当时的埃及人已经掌握了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数学等方面的先进知识。怪不得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的产物,如此高超的技术在4000多年前的人类身上体现出来,的确叫人难以置信。然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金字塔都在那里,不移不动。其实我们也不应去怀疑人类的智慧,毕竟如今没弄明白的事情繁若星辰,现代人类能做到的,古代人类为什么就做不到呢?关键的问题是,是谁建造了金字塔,怎么做到的?

谁建造了金字塔

为了彻底弄清楚金字塔的所有谜团,在2002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组织了一次举世瞩目的科学研究,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实况转播,这其中包括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当时全球各个国家的人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期待着胡夫金字塔的各种秘密被揭开。

那次科研活动是由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共同组织的,科学家们让一个叫“金字塔漫游者”的机器人进入金字塔内,去探测人类从未涉及的领域,试图揭开各种谜团。在研究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的电视观众,都认定了一个理儿——不管这塔是外星人建的还是地球人建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不可能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胡夫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在埃及,最出名的金字塔还是胡夫金字塔,而和它同样出名的,则是狮身人面像。

然而金字塔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科学家的意料,“金字塔漫游者”进行了近两小时的探测后,被南通道的一道石门阻挡了,轰轰烈烈的活动就此告终,全球观众大失所望。需要指出的是,活动并非一无所获,至少它打破了胡夫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神话。

证明了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之后,更大的疑团也产生了,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这么神奇的建筑的?如果使用了现代化机器,肯定会留下废铁之类的残留物,可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发现类似的东西,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金字塔是由现代技术打造的。如果真的是靠人力完成的,可能很多人会问,中国建长城时死了那么多人,建金字塔得死多少人?因此,金字塔是用白骨堆就之说愈演愈烈。

金字塔真的是用白骨堆成的吗?历史再次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建金字塔并没有死多少人。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说,埃及考古队在开罗郊区的吉萨金字塔区域发现了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坟墓群,从这些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不可能是奴隶。原因很简单,因为奴隶的墓不会被设在金字塔附近,他们不会享受这么高的待遇。那么是谁有这么高的待遇,死后可以葬在法老的旁边?

答案是工人。要说清楚这其中的渊源,必须先了解一下古埃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我们都知道,尼罗河是一条季节河,每年的6月至10月河水就会泛滥,淹没河岸的农田,10月之后,洪水消退,留下大片淤泥,这些淤泥使河岸的土地变得肥沃,于是埃及人民就利用这肥沃的土地种植棉花、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次年的洪水来临之前收割。如此轮回,埃及人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庄稼收割完了,没事干怎么办呢?去给政府打工建金字塔,不仅可以填补空闲,赚点外快,还能吃上皇粮,何乐而不为呢?更重要的是,建造一座金字塔不是一年两年时间可以完成的,如胡夫金字塔,一建就是30年,因此这项工作是个“铁饭碗”,丢不了,只要肯吃苦,就有银子赚。所以,建金字塔是一项自由职业。

可能是政府为了鼓励有空闲的人都来建金字塔,民工的待遇是十分不错的,相当于公务员级别。他们有固定的休息日可以休息,工作期间的伙食也不错,除了一般的鱼肉和面包之外,还能吃到牛肉等高级食物,如果有兴致,在工地上还能来几口酒,就算哥儿几个兴致高喝醉了也没事儿,可以请假回家休息。此外,如果受伤了,还有专门的医疗场所,可带薪休病假。可是福利再好,人们再情愿,没有相当高的技术、智慧,也是无法完成的。那么古埃及人又是凭借什么样的智慧,完成了这样一座高难度的金字塔呢?

金字塔是如何炼成的

古埃及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石头的开凿技巧,在没有钢钎、火药的情况下,他们使用一种铜制的凿刀,在石头上凿出一个小孔,然后在孔里钉木楔,灌上水,让木楔膨胀,石头就会在木楔的挤压之下产生裂缝。这种方法虽然原始,效率也不高,但是有效。

石头采下来后,太大了人抬不动,又没有卡车,实在是件麻烦事,幸亏吉萨有一种奇特的土,洒上水后黏得很,古埃及人就是用它来运送石头的。在没有黏土的路面,则用滚木。石头运到工地后,有专门的石匠进行打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给每块石头编上号,哪块石头要用在哪个位置,都是事先安排好的,绝不会把石头抬上去后到处乱凑,这样就很容易引发事故。

随着工程的顺利进展,金字塔越来越高,难度自然也就越来越大。这时候往上运送石料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会建一个坡道,据考古学家估计,这个坡道长和高的比例大概是10﹕1,劳工们就利用这坡道把石头往上拉。但是这种方法在前期还行,到后期就不实用了,按照金字塔高度计算,如果继续用斜坡,长度得达到4800英尺,所需的材料比建金字塔本身还多,这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第二阶段,工程师就设计了一个螺旋型的坡道。不过,关于金字塔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还有人持不同意见。

有一位法国的化学家,他从考古人员那里拿了五块胡夫金字塔的石头去化验,得出的结论是金字塔的石料不是天然的。用这位化学家的话说就是,这些石头不是从山上采下来的,而是后期用混凝土加工而成的,由于浇筑的原材料是贝壳石灰石,所以我们很难用肉眼将其与花岗岩区分开来。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修建金字塔就更加简单了,工人们完全可以把混凝土一担一担挑上去,然后在上面现场浇筑,省时省力得多。但是,不管使用了哪一种方法,古埃人凭借他们的智慧,成功修建了金字塔,并使其屹立千年而不倒,是伟大到值得后人仰慕的。而且我们虽能猜测其建造的方法和过程,可金字塔与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数学等各学科的结合,古埃及工程师到底掌握了多少我们无法想象的知识,当时的文明程度究竟到了何种境地等,我们依然无从得知。

这就是金字塔的神秘魅力所在,也许金字塔之谜还要延续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解开,它依然会像一个迷幻而美丽的光环,吸引着我们不断进入它的光圈内,继续沉迷于它散发出来的魅力之中。

吉萨金字塔远景

迷雾重重的神秘王国
三星堆探秘

三星堆文明是北纬30°线的一个奇观,把古蜀国的历史推到了5000年前,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其出土的文化却属于异类,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出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用来祭祀的,没有一件生活用品,且还能从中看到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的影子。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耳朵上还打了孔,这是远古土著还是外来人口?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三星堆的文明,一直是个谜。

古蜀国之谜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的南兴镇,因三座突起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化上承古蜀的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前后历经1500年,其形成的时代大约在商代的早期,但是,它与商朝不是藩属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王国。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古蜀国应该与商朝有过战争。

一个强大的时代,必会留下其作为盛世的特征,像秦时的长城、明时的紫禁城,都作为盛世的印记永载史册。古蜀的文化虽然刚刚被我们发现,但从其无可替代、独一无二的青铜冶炼技术,以及神秘的祭祀文化已可窥见其繁荣和强大。当时,它不仅是朝圣的中心,更是贸易的中心,相比之下,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的商朝,不管是在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要稍逊一筹,无法与古蜀比肩。在三星堆出土的最为著名的文物是一杖一树一人像。

三星堆戴冠饰簪人头像

这根杖是金杖,被誉为稀世珍宝。因其珍贵、引人瞩目,所以争议也较大。金杖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500克,是将金条打造成金皮后,包裹在木头上的,整体看上去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在其顶端部分有一个头戴五齿巫冠、耳垂三角坠子的头像,这头像虽小,却十分精致,笑容可掬,栩栩如生。在头像的下面有对称的鸟和鱼的雕饰纹,鸟的脖子和鱼的头部压着一支像箭一样的东西。做工之精美、技术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从金杖的制作工艺和制作的材料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根象征着权威的权杖。让人费解的是,在中国古代象征权力的是玉玺,从来没有金杖一说,关于它的功用,学术界认为金杖上的鱼和鸟分别代表了两个部落,其交合在一起,说明这两个部落合二为一结成了联盟,成立了鱼凫王朝。

鱼凫是蜀人的祖先,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还有一种说法是,鸟和鱼象征了一种上天入地的神圣本领,是蜀王借以通神的法器。

金杖究竟代表什么,这是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事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倒是从他们的辩论中得出了一种结论,即它是王权和神权的结合体,是政教合一的产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同一时期的夏商王朝在以九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时候,古蜀国却用金杖作为最高法器。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说明了古蜀国在不断与外界交往之中,借鉴了外来的文化。

一树指的是青铜神树,与金杖一样,神树也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宝贵的文物之一。不过神树并非一棵,总共出土了8棵,分大中小三个类型,其中最大的一棵残高3.95米,其顶部有点儿缺损,如果完好无损,估计得有5米左右。之所以称其为神树,是因为它跟我们见过的树不太一样,其树的主干呈一条直线,树枝部分有3层,每层3根枝条,共9根。所有的树枝都呈下垂状,一片树叶也没有,都是镂空的花蕾,每朵花蕾上面都停了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在枝头还挂了一个类似桃子的果子。

这样的树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没有的,那么它所蕴含的寓意也必然是超现实的东西。英国有一个叫罗森的人,在他的《古中国的秘密》一书中这样写道:三星堆的青铜树使用了贵重材料,即用青铜来铸造,也许是暗示了它所表现的是人世以外的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三星堆大铜树以树的躯干、鸟、花和神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通天的主题。如此一来,这是一种用来祭祀的神树是无疑的。

一人像是指青铜纵目像。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要说造型最奇特、形象最威严的就是这青铜纵目像了。它的耳朵很大很长,夸张地往两边张开,眼睛呈柱形,往前突出16厘米,鼻梁短,但鼻端很尖,嘴巴很大,嘴角微微向上扬起,一副似笑非笑的神秘样子。很显然,它同样是一件超现实的艺术品,而且有可能它同样是一件祭祀用的器具,可如此夸张的面具,让人感觉神秘诡异的同时,也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在中国历史或神话故事当中似乎没有类似的人物形象。但是,如果抛开漫无边际的想象,也抛开西方文化渗入的因素,倒是可以在古蜀的地方文献记载中找到类似的人物。

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那时候的四川还是蛮荒之地,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面住着两个部落,一个叫苗蛮族,另一个叫羌族。据说羌族来自西部平原,属于外来人口,他们进入川地后,当地的苗蛮人就不干了,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地盘的战争。

起先苗蛮族仗着熟悉地形之便,与对方周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在这时,羌人中出现了一位神一般的人物,名叫蚕丛,力大无穷,他带领着羌人,将苗蛮征服了,成功在蜀地称王。

在上古时期,厉害的人都有点儿怪,比如蚩尤,被描绘成铜头铁臂,头生双角,活脱脱的一个怪物,也怪不得有人猜测他是外星人。到了蚕丛这里,他也没例外,怪得很,他的眼球是往外突出的,十分诡异。《华阳国志·蜀志》是这样描写蚕丛的:“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华阳国志》是一本专门记录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志,是东晋的时候一个叫常璩的人写的,不能算是正史,却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史的重要文献。关于其对蚕丛的样貌描写,之前很多人是不信的,哪有眼珠子往外突出的人啊?可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印证了这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蚕丛的眼睛为什么是往外突出的呢?这里也有个故事。据史料记载,蜀王蚕丛居住在岷山上游的汶山郡,那个地方到处都是碱石,这些石头用水一煎,煎出来的全是盐(有碱石,煎之得盐。土地刚卤,不宜五谷)。但是这种盐不含碘,吃多了容易得甲亢。甲亢这种病到后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眼球会往外突出,有些人脖子也会随之粗肿,异于常人。所以有人推断,蚕丛可能是一位严重的甲亢患者,因其神勇无比,长相奇异,后人在塑造他的神像时,就抓住了这一特点并附以艺术加工,便有了纵目人。

三星堆青铜立人

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支持,不过也有人认为,纵目人可能是一种图腾。其理论依据是,在上古时期,人们崇拜的不仅仅是祖先,还有动物。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鱼鹰造型的器具,这是因为鱼鹰在被驯化之前,是一种能上天入水的动物,因此古人很崇拜它。所以,纵目人可能是先祖形象与动物的结合体。

从三星堆挖掘出来的文物当然不只三件,特别提出一杖一树一人像是因为这三件东西具有代表性,其他出土的文物基本上与这三件一样,带有浓浓的外来文化特征和图腾崇拜印记。因此,我们基本可以从这三件文物中看出文化特征,即古蜀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古蜀的先民们将中西文化糅合改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古蜀文明。

追踪三星堆文明之谜

在三星堆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青铜时代是从商朝算起的,河南安阳出土的后母戊铜方鼎便是典型的代表。因此,外国人对我们也有个偏见,认为中国只能制造后母戊铜方鼎、四羊方尊那样的礼器,毕竟雕像艺术太难了,对工艺技术要求太高,中国的商朝之前,还处于石器时代晚期,是做不出来的,雕像艺术一直到汉代佛教传入中土后才产生。三星堆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国内外的常识和偏见,更重要的是三星堆的青铜制作工艺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要高于他们。如此高度的文明在“四塞之国”的古蜀国出现,如地震一般,震撼了中国,同时也震撼了整个世界!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北纬30°线上的又一个奇迹,但是,必须正视的是,它也是北纬30°线上的另一个难解的谜团。

当然,关于古蜀国文化的源起,以及其当时的经济情况,我们还是可以从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海贝和象牙。象牙在古代一般产于南亚地区,如今也是在缅甸、印度或者越南等国家才有,在四川是不可能有这种东西的。还有海贝,四川是个盆地,离海很远,别说在没有交通工具的古代,即便是现在,偏远山区也很难见到海产品,最为奇怪的是,经专家鉴定,这种海贝来自印度洋。印度洋距四川十分遥远,为什么这种海贝会在古蜀国出现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海贝和象牙是通过贸易涌入四川的。这种说法在考古和学术界都被认可。据研究证实,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经走出了一条“南方的丝绸之路”,打通了向沿海地区及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贸之路,把本地产品带出去,也将外面的文化和产品引进来。海贝和象牙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外汇”,是西方人用于交换古蜀商品用的。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我们不得不对古蜀人肃然起敬。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前提,必须是国家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从这个观点看古蜀国,它是一个经济、文化、军事等十分强大的国家。

可是,这么强盛的一个国家,且持续了1500多年,为什么突然间消失了,而且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呢?也许,我们尚未触摸到古蜀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们如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关于它的突然消失,并在中间多了2000多年历史空白的原因,人们一直在猜测。

有人说古蜀人迁徙了,可是繁荣富强的古蜀人为什么要迁徙呢?有人说遭遇了水灾,三星堆遗址的北边是鸭子河,中间又有条马牧河,如果雨水量大,可能就会引发水灾。可是在挖掘三星堆遗址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现洪水沉积层。也有人说是战争……

种种说法,铺天盖地,可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有确凿的证据使人们信服。这是一个历史的黑洞、文明的断裂层,要将其揭开,把那段辉煌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在公众的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果有一天,古蜀历史真的大白于天下了,那么我们的历史必将被改写。

难以揣测的文明黑洞
玛雅文明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玛雅文明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甚至在将来,它依然会影响我们。它奇迹般地崛起,又奇迹般地消失,留下了一堆无从解释也无法破译的谜团,几百年来,它就像一部天书,吸引着人们争相去看,却又没人能看得懂。

惊世骇俗的高度文明

拉丁美洲有三大古代文明,分别是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之中,影响力最大、功勋最卓越的当属玛雅文明,实际上玛雅文明就算是放到整个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当之无愧的文明奇葩,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虽然影响力也不小,但与玛雅文明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玛雅文明大概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主要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公元3世纪至9世纪是其鼎盛时期,15世纪后开始走向没落。其伟大的文明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建筑、农业等许多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成绩卓越,有些甚至是现代科技都无法匹敌的,因此,玛雅文明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的最高代表。

1952年,西班牙殖民者造访玛雅部落,这些人去的时候趾高气扬,完全没有把原始部落的玛雅人放在眼里。到了部落后,玛雅人比较好客,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并专门委托一名翻译,向西班牙的主教兰多介绍自己的文化。

兰多是个宗教狂人,去玛雅部落的原因也可能只是想了解一下对方的信仰及宗教方面的事,可是听到玛雅典籍中的记载之后,兰多的脸色顿时变了,大喊这是“魔鬼干的活儿”,不知是真的受到了惊吓,还是出于妒忌,下令把那些典籍烧了。这一把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书籍,更是后人与玛雅人沟通交流的纽带,烧出了无数个解也解不开的谜团。

在美洲的丛林中,隐藏着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以及这个文明留下的雄伟的金字塔。

在那场大火之后,现今还遗存了三部典籍,可是它们如同浩瀚的玛雅文化中的一滴水,要在毫无佐证及相关资料辅助的情况下将其翻译出来,难如登天。所以,那三部玛雅文明的典籍对我们来说,无异于天书,到今天也没有人破译出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所谓的2012世界末日,就是我们对玛雅文明的盲目猜测和无知所产生的结果。

实际上玛雅的历法并不是预言,而是玛雅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客观地讲,几千年前玛雅人推算出来的一系列科学数据,能让现代科学家汗颜不已。玛雅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演算方法,其复杂的程度冠绝古今,至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超越。其主要以太阳历、太阴历和卓金历为基础,通过这些历法,玛雅人可以准确算出几亿甚至几百亿年前后的日子。在危地马拉发现的玛雅人雕刻石柱中,就记载着9000万年、4亿年的数字。

在太阳历中,玛雅人计算出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420日,与现代人测算出的365.2422日,误差仅为0.0002日;太阴历即金星历,玛雅人得出的是584日,跟现代人测算出的583.92日,误差每天不到12秒。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四五千年前,一群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的部落族人,腰上系着块布,以遮下体,光着上身,手里拿着原始的劳作工具,却精确计算出了与现代人相差无几的天文数据,这是何等神奇!怪不得兰多先生要大喊这是“魔鬼干的活儿”,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确是十分惊悚的。然而更加惊悚的却是卓金历。

鉴于玛雅人预算方法的神奇和精确,以及我们对神鬼莫测、博大精深的玛雅文明的崇敬,使得我们所有人对玛雅历深信不疑,由于盲目的崇拜以及对其文明的一知半解,结果在21世纪上演了一场“末日的闹剧”,这个所谓的末日预言就是来源于卓金历。

按照卓金历的算法,一年分为18个月,每个月为20天,每年是360天,让科学家们迷惑的是,在太阳系里找不出适用这种历法的星球,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在金星和地球之间。有玛雅学者认为,卓金历可能是记录了“银行季侯”的规律。所谓的“银行季候”,跟我们把一年分为四季的意思差不多,玛雅人把1872000天算作一个轮回,即5125.37年,起始时间在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末日的对应时间就是2012年12月21日。根据历法,我们的地球已经进入第五太阳纪了,也是最后一个太阳纪。前面四个太阳纪分别是:根达亚文明、米索不达亚文明、穆里亚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等。这个特殊的计时历法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相当于我们的除夕和正月初一,从2012年12月21日之后的一天开始,将会重新计时。

如今2012年12月21日已经过去,末日谣言不攻自破,对此已经不需要多做解释了,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年的日子都在玛雅人的掌握之中,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连现代人都用不着,玛雅人要这么个历法做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这个秘密在西班牙人的一把大火后,注定成了一个永远的谜。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玛雅人并非一般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和技术不能用一般的科学推理和逻辑去分析解读,比如水晶头颅骨的制作、玛雅金字塔、神庙等,如果按常识去想,当时还是刀耕火种的玛雅人不可能创造那些伟大和神秘的文明。

水晶头颅骨

如同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一样,神秘的玛雅文明同样无法用常理去揣测。水晶头颅骨是玛雅人智慧的结晶,由于这种工艺让现代人自愧不如,因此,有人说它是外星人赠送给人玛雅人的,有人说它是后世的赝品,唬人而已……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理论依据。

以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水晶头颅骨为例,玛雅水晶头颅骨高25厘米,重约5.2千克,根据女人的头雕刻而成,纯水晶制作,与真人头大小基本相同。

相传在古代共有13颗这样的水晶头颅骨,里面装载了人类起源的资料,这些资料如果提取出来,可帮助人类解开宇宙生命起源之谜。按照这个传说,这些水晶头颅骨相当于现在的硬盘,是玛雅人用来把宇宙起源的资料存在里面备份的,而且它里面存储的信息可能比现在任何一个网站的数据库还要大。因此,在水晶头颅骨被发现之前,人们只认为这是个天方夜谭,没有人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

1924年,英国探险家、大英博物馆玛雅文化委会员的成员米歇尔·黑吉斯组织了一支探险队,从英国利物浦出发,沿水路去美洲寻找玛雅人遗址。后来在当地玛雅人的引导下,他们终于在伯利兹的热带森林里发现了一处玛雅遗址。他们发现,这里曾是一座城市,占地大概16平方千米,大部分地面都铺了白石头,整整齐齐。米歇尔的养女安娜第一次看到这么宏伟的古代城市,兴奋之余就爬上一座金字塔的塔顶,去欣赏这里的风光。就在这个时候,她发现了在塔顶的另一边有个地方闪闪发亮,她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不敢擅自行动,于是叫来了养父米歇尔。

水晶头颅骨

米歇尔挖开了塔顶的一条缝隙,出现一个小窟窿,由于洞口只可容一个瘦小的人出入,安娜便壮着胆爬了进去。水晶头颅骨就此横空出现,举世震惊,这个叫安娜的普通姑娘,也因此被人记住。

水晶头颅骨的出现让人们再次对玛雅文明发出阵阵赞叹,这颗头颅骨十分逼真,而且它的下颌部分与颅骨是分开的,装上去后能够活动,内部结构与人的颅骨骨骼构造完全一致,除非精于医学,不然不可能做得如此精确。可人类准确认识骨骼学是在18世纪,4000多年前的玛雅人在那时已经熟知了吗?此外,其底部的棱镜与眼眶里的透镜片相辅相成,组合在一起后,能发出夺目的光彩,不知道光学原理同样不可能做得出来。

我们都知道,水晶是石英晶体,其硬度很大,只能用金刚石这种现代工具才能雕刻,我们且不论玛雅人当时有没有金刚石,就算是有,水晶是易碎物,谁也不能一次完成,即便是动用现代高科技工具,也无法打造出来,玛雅人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有科学家推断,可能是用细沙磨出来的,但是用这种方式打磨的话,即便24小时不间断,也至少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根据玛雅人当时的认知及其智慧分析,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小,唯一的可能是他们掌握了一种我们不了解的科技。

这又将是一个谜,玛雅人总是在给我们惊喜的时候,带来无尽的困惑。可水晶头颅骨的困惑并不仅仅于此,根据水晶头颅骨和传说,储藏在里面的是人类起源之谜,记录的是连现代人说不清的宇宙生命起源奥秘,这该是多大的一个惊喜!可让人困惑的是,这颗透明的水晶头颅骨里面真的储存了这些信息吗?

科学家们曾做了一个实验,用激光把信息存入一个用于实验的水晶体里面,过一段时间后,的确可以再用指令读出来。假设传说是真的,玛雅人真的掌握了这种技术,如果能解开头颅里面信息之谜,那么就无须再猜测玛雅人是否能制作水晶头颅骨了,连信息都可以用激光存储进去,做一个水晶头颅骨还是难事吗?

追踪玛雅文明的消失之谜

玛雅帝国高度的文明,不仅表现在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方面,他们在天文、数学、建筑、语言等方方面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甚至用语言去描述他们的辉煌成就都显得有些苍白。他们建造了玛雅金字塔,建立并发展了数百座城市,其中最大的城市蒂卡尔人口达到10万到20万;他们创造了“零”的概念,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和博大的历法……

可就是如此繁荣并拥有高度文明的玛雅人,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虽说如今地球上还有许多玛雅人生活着,可是这只是迁徙或者幸存下来的极小一部分,他们与消失的那些玛雅人或许并非同一族系的。所以,在他们身上找不出有价值的线索,玛雅文明成了神话,成了谜。

玛雅金字塔虽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但是两者功能不同,前者是祭祀用的,后者则是墓地。有人说,之前曾在金字塔内挖出了一些东西,后来渐渐被人辨认出来,竟然是蓄电池、变压器等现代化的东西。这种说法并不可信,但是,与此对应的是,考古学家在众多玛雅文物中发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比如1952年6月5日,在巴伦杰神殿中发现的一块浮雕,其所表现的内容让人瞠目结舌,现被称作“火箭浮雕”。

由于浮雕的内容十分复杂,在发现之初,人们一直把它当作玛雅神话的内容,实际上按正常的逻辑思维也的确如此,古代的浮雕除了纪念某些伟大的人物之外,就是神话传说了,可玛雅人所纪念的事情超出了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人类首次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当时见过这块浮雕的飞行员恍然大悟,原来那块玛雅浮雕记录的是当时的人类操作太空飞船的场景!

这个发现彻底震惊了我们,二流的网络写手也不会写出的狗血情节,却在现实中真真切切地让我们看到了。浮雕上的图案虽然经过艺术化处理,有点儿变形,但是仔细辨认的话,确确实实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的操纵杆、进气孔、出气孔及一些仪表仪器。后来这块浮雕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那些航天专家顿时被吓呆了,一致认为这的确是古代宇宙航天飞船。

这一惊人发现后,有人对玛雅人的突然消失做出了大胆的推断,认为当时有一群外星人来到地球,并与玛雅人有过接触,而且还传授给他们一些高科技的知识,后来外星人离开时,曾承诺会再次回来。玛雅人把他们当成了神,月月年年予以祭拜。可能是出于不可知的原因,后来外星人没有再次出现,玛雅人对自己信奉的神失去信心,信念也同时崩塌,各走各的,离开了这块伤心地。

当然,这种说法本身就接近于神话,大多数人会将其当作笑话,一笑而过。可是回头再去想想玛雅文明的神奇,难道不像是神话吗?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有一支由45人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危地马拉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察,得出的结论是玛雅人并非如传说中那样爱好和平,他们是因为内战,自相残杀而亡的。

内战在每个国家的每个民族都发生过,这种事情本身就与是否爱好和平没有多大关系,很多时候战争就是为了和平而发生的。据我们目前所了解的知识来看,还没有哪个强大的民族因为内战而两败俱伤,最终在世界上消失。而且这支考察队虽然经过6年的努力,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这一结论,说到底还是有猜测的成分存在。

在2007年的时候,考古专家对宇宙进行观察,结合玛雅遗址的岩石层分析,发现在玛雅时代,受太阳振动波的影响,每两个世纪就会发生一次干旱,玛雅人就是因为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消失的。

这个理论表面上看有较强的科学理论依据,可是反过来一想就不对劲了,玛雅是熟知天文知识的,他们掌握的宇宙奥秘可能比现代人还要多,如果是因为受太阳振动波的影响而在地球上消失的,他们还能留下让我们震惊的辉煌文化吗?

之后的各种猜测还有很多,但所有所谓的猜测都只是一家之言,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玛雅人的文化知道得太少,也许有一天,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玛雅帝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肯定不是现在。

沉睡5000多年的城市
凌家滩

这是一座曾经繁荣的城市,被誉为史前文明的源头、中国最早的都市。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制作工艺之高,令人惊叹,从规模和专业程度来看,它可能是一座玉器之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这条产业链,带动文化和经济的双飞跃,从而在5000多年前就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这就是凌家滩,又一座在北纬30°线上的神秘而伟大的城池!

远古玉都的璨烂文化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的凌家滩村,本来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1985年秋,一位村民的母亲去世,为了安葬母亲,这位村民便去村北的土岗上挖坟,谁曾想这一挖,挖出了一段5000多年的历史,一座沉睡了5000多年的玉石之都以其神秘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座玉石之都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距今大约有5600年的历史,形成在新石器时期。从目前已挖掘的情况来看,凌家滩当时的文化和经济已相当繁荣,居民的住宅、墓地、祭坛等样样俱备,最重要的是还拥有了玉石作坊,可见玉石应该是当时凌家滩人民的主要产业。

凌家滩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是玉石文化,其制作工艺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其次便是巨石阵,据考古专家推断,凌家滩的巨石阵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1000年左右。

目前,凌家滩遗址虽经过了五次挖掘,但由于其面积庞大,从整体来看,挖掘和考古工作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而已,因此,其灿烂的玉石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精细的玉石古人又是如何雕刻出来的等问题,都无从得知。除了被挖掘出来的一座墓葬尚在猜测是否是凌家滩的先祖外,其他的基本还处于神话传说阶段。

在说这座墓葬之前,先得说说坟墓上面压的一只重量级的“猪”。这只“猪”是在祭坛的顶部被发现的,通体透明,呈青绿色,长80厘米,高10厘米,重达80千克,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玉猪,号称中国第一玉猪。而在这只玉猪下面压着的就是一座墓葬。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墓葬里面的尸骨一碰就碎,到挖掘出来时,已经看不到墓葬主人的全貌,唯一能看得出来的是,墓主人头南脚北,耳戴玉玦,胸前挂有一块玉璜,左右手分别戴了十几只玉镯,身体周围还摆满玉钺,脚下则放着石凿,尸骨两边建有土台,上面放着陶器。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主人的身份很高,不是酋长就是领兵打仗的将军一类的人物。而且从这座墓挖掘的文物中,我们还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玉璜不是装饰用品,也不是一般人想佩戴就能佩戴的,它实际上是古代的兵符,是调兵或两个部落结盟时当信物用的。从墓地中出现的玉璜、玉钺等物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实际兵权的风云人物,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社会是比较乱的,可能经常会发生战乱。

有人猜测凌家滩可能是蚩尤族的一支,这种说法从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蚩尤的活动区域并不在安徽,再者凌家滩文化产生于5000多年前,而蚩尤则生活在4600年前,两者也不在同一个时代。

所有伟大的文明在考古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迷惑和惊喜,凌家滩的考古工作尚在进行中,不明白墓葬主人为何人,情有可原。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个迷惑,把目光放在玉器上时,凌家滩的先民们带给我们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惊艳!也正是由于这些玉器,使得凌家滩在北纬30°线上的神秘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凌家滩玉器的选料、设计、磨制、钻孔、雕刻、抛光等工艺,与现代的技术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且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工具、武器、饰品、动物、人像等应有尽有。最为神奇的是,有些玉器还有钻孔,最细的孔眼只有0.1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样的孔眼唯有激光才能完成,很难想象如此精细的微型钻孔技术在5000多年前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将孔眼放到5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孔内平整光滑,没有交错的刮痕,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此头发丝粗细的孔眼是金属钻出来的,否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凌家滩文化之玉龙佩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凌家滩的先民们当时就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而且技术水平相当高。按照这个逻辑再推测,说明在殷商青铜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确实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

讨论凌家滩的玉石文化,如果只说其制作精良、技术精湛,还不能完全诠释它的博大和高深,实际上凌家滩的玉石文化不仅仅只表现在各种工具及生活用品上面,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洛阳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后成《周易》。在大禹时,洛阳洛宁县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大禹得之,治水成功,又把天下分为九个州,且写成《洪范》流传下来。这个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上所说的“四象八卦”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被记录了下来。

凌家滩遗址所挖掘出来的玉器众多,其中玉龟和玉版被视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两件宝贝是同时出土的,玉版被夹在玉龟的龟甲里面,与上古传说中的“元龟衔图”相符。玉版为长方形,每个边钻有对称的九个孔,中间有大小两个圈,中心小圈内雕刻了八角星纹,两个圆圈之间用直线分为八格,每一格刻有圭形饰纹,这与上古洛书上的记载是一样的,即圆中央的八角星纹代表太阳,八格圭形饰纹代表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则表示四维。同时这四维八方也代表了四象八卦,在古代相当于农历的四时八节,换句话说,神奇的“河图洛书”实际上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历法,在凌家滩的玉器中出现这种历法,毫无疑问,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有四季的概念,在农业方面应有相当的成就。

巨石阵的谜团

在凌家滩除了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玉器外,还有一座神奇的建筑物——巨石阵。据说凌家滩巨石阵比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要早约1000年。

英国的那座巨石阵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规模大,遗址保存完好,而且人们还猜不透古人建这么大的巨石阵要做什么,所以趋之若鹜,纷纷赶去研究。凌家滩的巨石阵虽比不上英国的那座,但其规模也不小,而且有好几处。可惜的是损坏了,残存无几。据当地村民讲,很多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掉的,这些石头个头大,没有棱角,便于利用,于是村民们纷纷搬去修房子,修水利,还有一些是当地修路时,巨石恰好挡在中间,索性就给炸毁了。5000多年前先人创造的奇迹就这样没了,后来考古专家发现的一块巨石还是在一位村民家的后院里找到的。

由于凌家滩的巨石阵基本已经全部毁坏,也就无从研究起,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记载下来,以铭记中国先民曾创造过这一奇迹。

关于巨石阵的传说

相传这些巨石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挑过来的,路过凌家滩对时,扁担一滑,担子上的石头都落了下来,一头落在石头河,另一头落在石头岗,辛辛苦苦挑来的石头就这样撒了,薛仁贵也颇为恼怒,索性将扁担也扔了,落在了石头圩。

在中国,几乎所有神奇的建筑都有一则神话传说,可是传说只不过是民间老百姓想象的产物,凌家滩的巨石阵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后来毁于一旦,实在有点儿可惜。

人类文明史上的难解之谜
撒哈拉沙漠的史前岩画

史前的岩画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现,不足为奇,撒哈拉沙漠的岩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这些岩画除了描述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外,还夹杂了一些奇怪的景象,那些图景不像是古代的,反而与现代人有几分相似。几千年前的人类其衣着、行为不可能跟现代人一样,没有人能够理解那些奇怪的图景为何会出现在史前的岩画中。

神奇的撒哈拉

提起撒哈拉沙漠,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三毛笔下发生在撒哈拉的故事,浪漫而富有异域风情,十分吸引人。后来的电影、电视剧都有以此命名的,给人的感觉是,那一定是一个很有情调的地方。其实撒哈拉沙漠并不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北起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宽度有2100千米;其西边延伸到大西洋边上,东到红海沿岸,长达4800千米,总面积有9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美国的版图。

撒哈拉沙漠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几年不下雨是经常出现的事。它海拔最高的地方可以冻死人,而海拔最低的地方则是酷暑,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这片人畜绝迹的地方,居然发现了史前原始岩画,主要刻画的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场景,这些岩画的发现,让世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很多年前,撒哈拉曾经是很适合人类生存的大草原。

让我们把时间切换到1950年,德国年轻的探险家巴尔斯去撒哈拉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岩画,而且让他感到诧异的是,这些画上面没有沙漠的场景,也没有沙漠之舟骆驼,只有犀牛、河马、水牛等动物。巴尔斯兴奋极了,回国后马上就发表了论文,认为撒哈拉在远古时期不是沙漠,而是草原。

无独有偶,1933年,一队法国骑兵路过撒哈拉,在塔西利台、恩阿杰尔的高原上发现了长达几千米的岩画群,所描述的仍旧是远古人民在这片绿洲上生活的场景。这些岩画虽然经受过水流的侵蚀,但是依然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蔚为壮观。

在这之后,考古学家们纷纷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展开对它的研究和考古工作,果然发现了大量河流的遗址,以及一些鱼、动物的骨头化石和栎树、雪树的化石标本。1936年,在撒哈拉北部地区探测到了大量的油气田,这些考古证实了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撒哈拉沙漠曾经是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岩画里的内容得知,那时候的撒哈拉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这里马肥牛壮,河水清澈,鱼儿成群,畜牧业十分发达。由于草原和山林茂密,野兽也很多,岩画中有手持弓箭的猎人狩猎的场景,以及各种野兽的图像。

这些岩画绝大多数用赭红色的线条勾勒而成,简单却形象,粗犷而生动,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不改颜色,说明当时的艺术水准已相当高。值得肯定的是,古人画这些画,肯定不是为了让后来人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应该也如当今的艺术家作画一样,是在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才会去描绘当时琐碎的生活场景,所以,那时生活在撒哈拉的人应当是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通过岩画,仿佛看到了一段离我们十分久远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它就像神话一样,美丽却又遥不可及。很多人都曾经想过,为什么如此富饶、美丽的一片草原,突然间消失了呢?

沧海桑田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可是任何沧桑都会留下痕迹,就像史前的恐龙活化石一样,让我们遐想洪荒的神秘。其实细心留意那些岩画,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秘密。在早期的岩画中水牛是种常见动物,到了晚期,水牛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这种细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演变过程,水牛的失踪其实就代表了河流的消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们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这些岩画是几代人创作出来的。有科学家也证实,岩画大概创作于公元前5400年到前2500年之间,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了将近3000年。

虽然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些岩画创作在距今5000年前,可也有人认为,在距今30000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处于热带雨林时期,也就是说在10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那里了,这些岩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创作,经过了祖祖辈辈人的努力,才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撒哈拉古岩画群。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有人还对此做了推测,将撒哈拉岩画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水牛时期、黄牛时期和马时期。

这三个时期是根据时间和撒哈拉气候的变化来区别的,水牛时期也就是最早的时候,时间大约在3.5万年以前到公元前8000年,那时撒哈拉的水草最为丰富,水牛、河马、犀牛等动物数量很多,那些岩画也是用动物的奶汁混合着颜色画上去的;黄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7500年到前4000年,这时候的人民开始了游牧生活,不再单靠打猎为生,放牧的动物大多是从亚洲引进的,主要以牛羊为主,后期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村落;马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400年,这一时期撒哈拉的气候已逐渐变化,水草不再丰富,并出现干旱现象,河流逐渐减少,因此出现了马、骆驼和奶牛等动物,并产生了大规模的农业。

这三个时期,实际上归纳了岩画的所有场景内容,至于在时间上是否正确,目前尚且难说。

谁创作了岩画

撒哈拉沙漠上的岩画震惊了世界,也改变了世人对撒哈拉的看法,原来这个严酷的大沙漠在最初的时候竟然是那么美丽!可是,在我们惊叹于撒哈拉在上古时期的美丽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疑问,那时候在撒哈拉生活的是什么人,是谁创作了这些伟大的岩画?

撒哈拉沙漠上的人物壁画

确切地说,岩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就是创作岩画的人,只有他们自己,才会把熟悉的生活场景刻录在石头上。

岩画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黑人,在他们的肩膀和背部都有白色的斑点,这跟现在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居民十分相似,而且在体型上也是相当符合的。从文化上来看,岩画上有很多跳舞和祭祀的场面,他们腰部缠布、头戴小帽,有的手持长矛和圆盾,有的则像是在击鼓,更多的却是空手赤脚翩翩起舞,有点儿像非洲的土著。因此,这些岩画是非洲人创作的这一观点,基本被考古界认同,可是由哪部分非洲人创作,在考古界还存在分歧。

有人认为是布须曼人,因为在古代,撒哈拉就是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而岩画就是出现在这个中心区域内。

布须曼人又叫作桑人,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是南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他们没有文字,一直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但是十分擅长画岩画,能够用各种矿物颜料、石灰、油烟加水和动物油调和涂色,并且画出来的画千年不褪。从这一点来看,布须曼人的确很像是撒哈拉岩画的作者。但是,布须曼人没有文字,而在撒哈拉的岩画中却已经出现了文字,所以从文明程度来看,布须曼人又有点儿不符合。

鉴于此,有人提出,岩画是非洲许多原始居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完成的。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笼统和中庸的说法,在没有明确的依据之前,至少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此外,还有一种我们比较耳熟的说法,那就是外来生物的杰作。之所以说它耳熟,是因为在北纬30°上的所有神秘文化中,基本上都有它的身影。实际上科学界的外星人,相当于民间的鬼神,人们往往把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推到它们身上去。撒哈拉岩画是外星人的杰作这一说法,来源于岩画中一个十分奇特的人物像。

1956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了一个足足6米高的彩色人物画,那是一幅巨大的半身人像,此人没有耳朵、鼻子、嘴巴和眉毛,只有两只眼睛,然而那两只眼睛所长的地方也跟正常人有着天壤之别,一只长在脸部的正中间,另一只则长在侧面,相当于耳根子上。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地球上根本找不出来,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伟大的火星神”。

岩画中亦有大量的祭祀场景,毋庸置疑,“伟大的火星神”肯定是非洲人心中的神,但是他否来自火星就另当别论了。

画中的神秘人物

“伟大的火星神”被发现后,这个奇怪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搞笑的是有人还拿它跟毕加索的画作比较,发现两者在创作手法上十分相似。不过,这只是世人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而已,无须深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后,又在岩画中发现了类似的神秘人物像,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对撒哈拉地区居民的文化以及文明程度引起关注。

其中一幅被称作“伟大的玛斯神”,是在恩阿哲尔高原被发现的,画中的人穿着厚厚的、笨重的衣服,头上还戴着一顶头盔。据我们所知的常识,人类穿衣服的历史不过4600多年,在那个地区的黑人即便到了现在,穿的衣服都很少,而且不怎么讲究,这幅画像上的人的衣服是怎么来的?经过仔细的辨认后发现,原来那人物身上的服饰并非我们平时生活中所穿的衣服,而是宇航服,密封的头盔跟服装连接着,跟现代的宇航服极为相似。

按道理,那时候只有神话传说,没有科幻小说,因此这也不可能是古人凭借想象涂鸦的产物,所以有人认为,是有外星生物到过撒哈拉,当地人将其当作了神,因此画下来纪念。

无独有偶,在紧邻撒哈拉的纳米布沙漠,也同样发现了一幅神秘的人物像,被称作“布兰德山的白贵妇”。这幅图画由白、黑、褐三种颜色组成,上面画着羚羊以及各种人物的形态,按说这是一幅原始人的生活场景,可是就在这幅普通的生活场景图的中间,却画着一位看似右手拿着花朵、左手拿着弓箭的白人妇女,除了一头棕黄色的头发,脸和身上的皮肤都很白,跟周围的黑人格格不入。经过放大后发现,这位贵妇人脚上穿有鞋子,头发上戴着珍珠头饰,手臂、腰间和腿上都戴着珍珠饰品,完全是近代人的打扮,跟这幅画的整体有点儿不协调。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协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它的兴趣,各种猜测也纷至沓来。一些学者认为,这应该是白人冒险家为了淘金,从埃及经苏丹辗转到了非洲;也有人认为,画中的白人妇女根本不是现代的白种人,应该是贝格达姆、布须曼或者霍屯督女人……总之各有各的理,至今都还没有定论。

可是世间之事,最怕没有争论,一有争论,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如今这幅画被视作南非岩画中最著名的一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幅怪异的人物画像不管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都是非常高的,都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总而言之,在撒哈拉这片神奇的沙漠里,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

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宏伟建筑
马耳他岛神秘的史前遗迹

在那片只有三百多平方千米的国度,汇集了三十余座石器时代的神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朝圣地之一”。马耳他共和国为人称道的有三宝,即海水、阳光和石头。当然,时马耳他人而言,最值得向世人炫耀的是石头,是石头构筑起了马耳他文明,也是石头使这个小国举世瞩目。

小国家大奇迹

马耳他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位于地中海的中央,国土面积316平方千米,主岛即便是坐公交车,半天也能绕岛一圈,你甚至很难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它的踪迹。但是因为马耳他岛神秘的史前遗迹,使这个小小的海上岛国映入了世人的眼帘。

马耳他岛的面积虽然只有246平方千米,但对于马耳他而言,是个十足的大城市,整个国家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都集中在这里。也许之前谁也想不到,这个位于海中央的小岛上,居然到处都是史前遗迹。说“到处”是就其面积而言,从20世纪以来,在这里已发现了三十多处巨石建筑,且每一处建筑都足以让人目瞪口呆。

1902年,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一条小路边上,有一位商户正在盖房子,由于马耳他特殊的地理位置,到处都是海水,食用的淡水只能靠老天惠赐,因此每家每户在修建房子时,几乎都要挖个蓄水池。这家商户在挖蓄水池的时候,却挖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秘密。工人们正使劲凿的时候,底下的石灰石突然裂开,露出了一个洞。

工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下白费力气了,底下是空的,不适合做蓄水池。随后他们想,再挖下去看看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凿开一个洞口,爬进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室。其格局相当于现在的套房,一间套着一间,层层叠叠,不计其数。

中间是个大客厅,有几根巨型石柱支撑着圆形屋顶。最为神奇的是,整个大厅浑然天成,找不到一处拼凑的痕迹。那些小房间并不是独立的,都有进出的洞口,盘根错节,就像是一座地下迷宫一般。工人们见到这情形后,都惊愕不已,谁会在地下建造这么复杂的一座大房子?直到考古专家抵达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处史前遗迹,后被称作哈尔·萨夫列尼地宫。

经考古发现,这里共有三层,最底下那层离地面12米,专家认为,这是石器时代的建筑,从其风格来看,应该是座神庙或者坟墓。可是,不管是神庙还是坟墓,为什么要挖这么一个大型的石室,而且还是在地底下?那个时候还没有铁器,要在地底下打造如此巨大的石室,何其困难,古人的目的是什么?

这一切都无人可以回答,除了这个石室森森然隐藏在地下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可供识别的符号或者图案。所幸的是在不久之后,考古专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石室的深处发现了数尊女人雕像。

这些女人雕像与普通的雕塑有所不同,都呈卧姿,其中有几尊肚子微微隆起,很像是孕妇。在雕像的不远处是一间龛室,十分隐秘,只容一人进出,在其顶部有一条凹槽,弯弯曲曲地往外延伸。考古学家们起初不明白这么设计的用意,后来有人在龛室里面说话时,才发现其奥妙。原来,当人坐在龛室里面时,凹槽正好处于人的头顶,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人一说话,声音就会从凹槽往外传输,如果当时有人站在这座建筑的外面,抑或在中央大厅时,所听到的声音效果相当于从地底传来,缥缥缈缈,不可捉摸,给人的感觉异常神秘。鉴于这种独特的设计,考古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座神庙,龛室相当于最高祭司给信徒传达神谕的地方。从石室整个布局来看,如此推测是合情合理的,可是但凡神秘的建筑,如果这么容易就让人猜到其建筑意图,那么也就称不上神秘了。

马耳他巨石庙

随着挖掘的深入,居然在更深的地方挖到了人的残骸,而且有7000具之多。这些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就像是被盗墓者破坏得极其严重的乱葬岗,尸骨七零八落。这些尸骨的发现,使得这座石室的迷雾重新弥漫起来。因为如果是神庙,断然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人的残骸,玷污其神圣。难道这里本身就是座墓葬?抑或是神庙与墓地相结合之物?这对于对史前文化知之甚少的我们来说,没有人可以回答,也不敢贸然推测。

鬼斧神工的马耳他神庙

马耳他共和国虽小,却有向世人炫耀的资本,即巨石神庙。在这个只有316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至今挖掘出的神庙座座巧夺天工,气势恢宏,其超出想象的建筑艺术,被誉为建筑史上的极品,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些神庙当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吉干提亚神庙。

吉干提亚神庙位于马耳他戈佐岛中部,当地人称它为艾尔·甘蒂亚,是巨人的意思,大概建于公元前24世纪晚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神殿。其整座建筑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堆砌,天衣无缝,找不出任何的瑕疵,可见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精心布置和设计的,其建筑形式与古埃及金字塔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的石头重达几十吨。从巨大的石门而入,有一条笔直的走廊直通内殿,殿内装饰基本都是用石灰石装饰,天然古朴,美观典雅。供奉有妇女形象的神龛,体形丰硕,与上文提到的石室中的卧姿雕像形象差不多。

屡次出现丰硕妇女的形象,绝非偶然,那么为什么古马耳他人信奉的神是妇女呢?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据说这座神庙是一个怀孕的巨人建造的,她修建完这座神庙之后,便在这里产下一子,此子在这里快速成长,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这个故事看上去有点儿莫名其妙,可仔细一想,便能明白马耳他人供奉妇女的真正缘由了。传说中的巨人孕妇象征了生育旺盛的大地之母,在古马耳他人看来,正是大地之母的孕育和佑护,覆荫了马耳他人,使得这个民族绵延不绝。

在马耳他神庙比比皆是,建筑风格大体相同,无一不叫人赞叹,可如果单从外形去看去谈论,说多了看多了未免也乏味,因此,下面要提到的这座神庙就要从内在说起,因为其内在之神奇足使我们瞠目结舌。

这座神庙叫作蒙娜亚德拉,又叫作太阳神庙。在北纬30°线上的奇景似乎都有个惯例,凡与太阳扯上边的,都神奇,而且都能与宇宙挨上边,比如特奥蒂瓦坎古城的太阳金字塔,与星系、历法都吻合。而今天我们要提到的太阳神庙,也不例外。

太阳神庙高出海平面48米,俯瞰着地中海,其结构呈扇形,有部分掩藏在壁崖之中,减少了风沙的腐蚀,是至今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座庙宇。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实际上,它是一座大型的太阳钟。

我们知道,只有对天文学有所认识,才能出现计时学,天文与计时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存在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中。最早出现的太阳钟概念是在春秋时期,那时候叫作“圭”,由北方正南向的尺子“圭”和直立的标杆组成,检测日影计时。但是马耳他的这座太阳钟的年代要比我们国家的计时历史久远得多,据估计是修建在1.2万年前。

这种现象是一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测绘员发现的,在夏至的日出时,太阳光线擦过神庙出口右侧的石柱,射在其后面房间左侧的石柱上。这道光柱会随着日子的不同而变化,在冬至和夏至都会准确无误地照在相应的两根石柱上面,因此这两根石柱叫作日历柱,左侧那根宽1.2米,右侧那根宽1.33米,太阳光如果要在整个石块扫过,需要2.5万年的时间。麦克列夫根据石块的宽度,测算出这一现象的开始时间是在10205年前,换句话说就是,它建造的时间已经有一万多年了。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一万多年前,人们不仅要把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吨的巨石堆砌完整,建造起令今天的人都啧啧称奇的建筑,而且还要与天文学紧密结合,如果这不是鬼斧神工,还能是什么呢?

神奇的石头

除了太阳神庙的确切建筑年代还需要科学界和考古界的专家继续论证外,马耳他的其他巨石神庙的建造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即距今5500年到3500年之间,属于石器时代的产物。按当时人们生存的环境而言,不可能有专门的机械及金属工具,那么这么大的巨石神庙古人是如何建造起来的,所用的巨石材料又是如何切割、打磨、搬运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马耳他岛的巨石神庙虽然也用大型石头堆砌而成,但是其建筑工序跟埃及金字塔完全不一样。其次,石头的采集、打磨工艺与金字塔也不尽相同。为什么如此肯定呢?答案源于马耳他岛神奇的石头。

马耳他岛石头的成分是石灰岩。一般的石灰岩都是在浅海环境中生成的,由黏土矿物质组成,不是特别硬,容易碎裂,是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这种石头在沿海一带十分普遍,由于其易裂的特性,一般不会直接用于大型建筑物上面。而马耳他的巨石神庙偏偏都是用这种石头建成的,而且经历千年的风雨而不倒,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实际上,马耳他的石灰岩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它主要呈灰色或乳黄色,刚开采出来的时候,质地松软,就算用手指甲,都能在它上面划出痕迹来。但是遇风即硬,在太阳底下一晒便坚如磐石,后人形象地称为豆腐石头。

豆腐石头的原理说穿了也并不复杂,简单点说就是因为该石头的氢氧化钙含量极高,这种成分遇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生成坚硬无比的碳酸钙,因有了这种钙物质,石灰岩就会坚硬无比。

有了这么一种神奇的石头做辅料,还有什么神奇的建筑造不出来呢?据说在吉干提亚神庙前的路上,有一块长达660米的巨型石板,整个石板没有镶接的地方,堪称奇迹。在马耳他的历史上,豆腐石头可谓居功至伟,其作用不光是建造神庙这么简单,在战争史上它也立下过赫赫奇功。在16世纪的时候,土耳其人企图征服这块弹丸之地,派大军前来围攻。当时在土耳其人的眼里,以他们的实力,要拿下这么个小国不费吹灰之力。可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辛辛苦苦地摧毁一座城池时,马耳他人却不费吹灰之力地又重建了一座,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搞得土耳其人筋疲力尽,最后只能撤军。

由于豆腐石头易于加工,成形快,想弄成什么样子就成什么样子,而且成形后坚固无比,敌军面对这种局面,只能徒叹奈何。在近代战争史上它同样发挥过奇效。

“二战”时期,地中海沿岸一带基本上都被德意法西斯占领了,马耳他周边的岛屿也相继沦陷,法西斯大军一鼓作气,派空军对马耳他岛轮番轰炸,欲将其一举拿下。但是守岛的盟军却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重新修筑起防御工事,哪怕是被炸毁了的机场,也能在短时间内修复,使法西斯的炮弹真正地成了炮灰,因此成功抵御了敌军的进攻,最终赢得了胜利。

不过,马耳他岛虽然依靠这种神奇的豆腐石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文明得以延续,却是古马耳他人智慧的结晶,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是不容置疑和否定的。

走向死亡的不归之路
黄泉大道

那是一条通向死亡的不归路,在道路的两边都是密密麻麻的墓葬,庄严而阴森。没有人知道它确切的用途,有人说这是祭祀用的,因为在这条大路的旁边就是用来祭祀的金字塔。有人说这是祭祀用的活物走完生命中最后一程的路……

神秘的黄泉大道

在墨西哥城东20英里(1英里约1.609千米)处有一座古城特奥蒂瓦坎,大约兴起于公元1世纪初年,亡于公元650年,全盛时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美洲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古城的中心是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奇特道路,它由南向北,贯穿整个城区,全长4000米,宽40米,是城中最宽阔的一条道路,即便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也是条超级大道了。

在黄泉大道的周边几乎汇集了特奥蒂瓦坎古城的精华,用现在的话来讲,它就是闹市区。如果将周边的建筑比作珍珠,那么黄泉大道就是串联珍珠的线,将这座城市的文明连在了一起。它的南端是一些比较大的建筑群,是城市政治、文化和贸易的中心,当时行政管理的场所应该也在那里;北面和中心路段则是神庙及金字塔群,这里的金字塔虽然不能与古埃及相提并论,却也是世界上第三大金字塔所在地,而且它的作用和功能也有鲜明的特色。关于特奥蒂瓦坎金字塔,这里还有个传说。

“特奥蒂瓦坎”这个词来自印第安人纳瓦特语,意思是创造太阳和月亮神的地方。据印第安人的传说,他们信奉的第四代太阳不再发光了,人间将陷入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不再有阳光,也不会再有温暖,甚至地球上的生灵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人们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天上的神仙得知这个消息后,便降临特奥蒂瓦坎,要帮他们渡过这一劫,动用法力在城里生了堆火。火光一起,人间重现光明,人们也再次感受到了温暖。可正当大家额手称庆的时候,突然发现火光越来越小,看那情形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诸神情急之下,修建了太阳和月亮两座金字塔,并且在两座塔之间重新生火。

遍布游人的黄泉大道

火光重起,人间再现光明。诸神为了保人间百姓长治久安,商议决定,在众神仙中选出两位跳入火海之中,变成太阳。当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有疑虑,最后低贱的纳纳瓦特神和高贵的特克西斯特卡尔神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服务人间。纳纳瓦特神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跳入火海,随后化作了一颗太阳,在天空中冉冉升起。特克西斯特卡尔神在要跳的时候,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犹豫了。火势越来越小,如果再不跳,将永远失去机会,而他也将受诸神鄙视,永远抬不起头来。最后,他咬了咬牙,跳进了火里。然而,这时火势已小,变不成太阳,只变成了一颗光线微弱的月亮。

这就是“特奥蒂瓦坎”名字的由来,也是特奥蒂瓦坎人修建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的原因。月亮金字塔坐落在黄泉大道的最北边,其建筑风格与太阳金字塔相似,但要小得多,长150米,宽120米,高46米,分为5层。由于其建造时间比太阳金字塔晚150年,所以在建筑工艺上比较精致。在塔的正面有一座巨大的月亮广场,南北向204.5米,东西向137米,可容纳几万人;在广场西侧是城市最精美的建筑——蝴蝶宫,是上层宗教人士或官员居所,里面的壁画、浮雕堪称精美,是这座城市的精华所在。太阳金字塔是特奥蒂瓦坎城最大的建筑物,大约建于公元2世纪,坐落在黄泉大道中段,其长225米,宽222米,高55米,也分为5层。除此之外,在黄泉大道的两侧还有很多建筑。

然而,黄泉大道并非因其是古城的繁华地段而闻名,他为人们熟知的原因除了它本身神秘的名字之外,还有其建筑特色与天文学不谋而合。

1974年,美洲人休·哈列斯顿说他找到了一种适用于特奥蒂瓦坎城的测量单位,根据他的测算,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比例不多不少正好是1∶2∶3,而且黄泉大道与周围建筑的距离,与太阳系行星轨道的数据相等,也就是说黄泉大道周围的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座迷你型的太阳系模型。

人类发现天王星是在1781年,发现海王星是在1845年。特奥蒂瓦坎人是如何创造了这一切,无人得知,它如同埃及金字塔、玛雅文明一样,是超越了当代人想象的产物,神秘莫测。

这就是黄泉大道,谜一般的一条道路。然而黄泉大道之谜还不止这些,它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会被冠以死亡之路的怪名?而繁荣又强大的特奥蒂瓦坎城建立了如此辉煌而发达的文明,为何突然消失了呢?

特奥蒂瓦坎灭亡之谜

特奥蒂瓦坎建于公元1世纪末,城区方圆40千米,建于墨西哥东面的一座山谷之中,在公元4世纪到5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人口大约有20万,在公元7世纪中叶突然消亡,由于在考古中没有发现他们的文字,因此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团,甚至连它的名字都不知道。阿兹特克人占领这里后,被它雄伟的建筑所震撼,他们可能认为只有神才能建造如此伟大而壮观的建筑,于是为它起名叫特奥蒂瓦坎。

特奥蒂瓦坎古城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当时的经济有了大概的了解。由于特奥蒂瓦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来实际上俨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贸中心。以黄泉大道为中心,城市中的商铺数不胜数,而且商业模式比较成熟,将商业区跟手工业区划分开来,手工业相当于现在的工厂,按现在的话讲就是经济开发区。由于众多工厂的存在,自然也会有很多劳务工人,这其中不乏外乡来打工的,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外来人口居住地。

除了工业之外,特奥蒂瓦坎的农业也相当发达,农民可以把自己种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去交易,有专门的农贸市场。经济发达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文化水平自然也随之提升,因此,特奥蒂瓦坎人的文化艺术成就也相当高。可惜的是,我们今天只能看到冰山一角,那就是他们留下的大量壁画和浮雕。壁画和浮雕在特奥蒂瓦坎古城随处可见,民居、神庙、金字塔、宫殿等几乎有建筑的地方就有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其表现的主题也十分广泛,人物、动植物、娱乐活动、神像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绘画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说到此处,我们对特奥蒂瓦坎古城已有了基本的了解,这座城市的设计严格按照几何图形,举行仪式在黄泉大道的南北轴线,政治文化中心则在东西轴线上,而大型的宗教活动是在太阳金字塔的中轴线上,与太阳从升起到至高点运动线路相吻合。特奥蒂瓦坎人早就把天文学跟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如此发达的文明程度,自然会影响周边的地区和国家,一如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面一样,特奥蒂瓦坎文化除了影响整个墨西哥之外,还辐射到了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等地方,有些地方甚至到现在还供奉着特奥蒂瓦坎信奉的神灵。如此强盛的帝国,影响力如此深远的民族,怎么会销声匿迹了呢?

关于特奥蒂瓦坎文明的灭亡之谜,有很多猜测,有人说是疾病,也有人说是洪水,还有人说是其他部落的入侵。可是据考古研究证明,在公元8世纪左右的时候,墨西哥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传染疾病和天灾,至于其他部落入侵,那就更加不可能了。一则像特奥蒂瓦坎这样强盛的帝国在当时可以说是超级大国了,没有人敢侵略他们,二则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托尔特克人进入特奥蒂瓦坎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荒无人烟。因此,以上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其灭亡的原因虽至今仍是个难解之谜,但是在那些绘画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比如在羽蛇神庙,即魁扎尔科亚特尔金字塔上到处雕满了魁扎尔科亚特尔的头像,这本无可厚非,他们跟玛雅人一样,也崇拜羽蛇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但是那些雕刻看上去十分阴森恐怖,张着大嘴,吐着舌头,一副要吃人的样子。此外,雨神的手里有一滴一滴的小圆点,可以想象,这是代表雨水,可是他嘴里流出来的小圆点却是红色的,雨不可能是红色的,只有血才有这种鲜艳的颜色。同雨神地位相等的还有水神,雨神和水神合称为特拉洛克神,分为男女两种形象,男主雨女主水,都掌管着老百姓生存的命脉,因此,为了祈求年年风调雨顺,特奥蒂瓦坎人都十分崇拜特拉洛克神。然而从特奥蒂瓦坎城中的雕刻和绘画中发现,特拉洛克并不善良和友爱,有些画里还叼着滴血的心脏。

这些异样的画面告诉我们,当时的祭祀可能很血腥。事实上已有考古专家证实,当时特奥蒂瓦坎人所祭祀的供品就是活人。

据说,在祭祀的时候,所选的活人就是被押着从黄泉大道走到金字塔上的神庙的,那里有块石头叫作“牺牲石”,人被押到那里后,由四个祭司把人抓起来摔晕了,而后开膛剖腹,取出心脏来祭祀。若逢大的活动,杀上千人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据说在16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曾在祭祀的地方发现过13.6万个头骨!

如此滥杀,再强盛的国家估计也撑不了几年。也有研究者认为,他们所杀的不全是本地人,因为按照他们这种杀人法,这个帝国还真撑不了那么多年。在2004年的时候,在月亮金字塔下发现了50多具受害者的残骸,对这些残骸的DNA检测后发现,他们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大西洋及太平洋一带的人。

那么远的人是如何到特奥蒂瓦坎城充当祭祀品的呢?负责挖掘月亮金字塔的考古学家鲁本·卡布勒拉认为,可能有两种手段获取,一种是通过外交手段所得到的奴隶,另一种是战俘。其实,不管是如何获取奴隶,拿活人祭祀会丧失民心,而且会使人口急剧下降,这可能就是特奥蒂瓦坎城灭亡之说中最为可靠的一种说法。此外,这也可能是黄泉大道名字的来源。

由于特奥蒂瓦坎城留给我们的资料实在太少,对于它的各种说法还只是猜测,十分片面,就像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一样,留给我们的谜团还很多很多。

青铜时代的曼哈顿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当欧洲人还生活在村庄里,英格兰的巨石阵正在建造的时候,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已经建造了一座先进的文明城市——摩亨佐·达罗,拥有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供水和排污系统,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哈拉帕文化。然而它却在最鼎盛时期突然消失了。是核战争,还是巨大的天灾?

先进的古文明城市摩亨佐·达罗

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是世界上早期的发达城市之一,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境内,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占地约8平方千米,被称作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市、古代的曼哈顿。

整个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建筑属土木结构,房子主要以毛坯砖头修成,城市的规划十分科学合理,是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为印度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创建。

该城按地势高低,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叫作卫城,在卫城的周围有高大的城墙围绕,其中最明显的建筑是一座高达15米的圆形古堡,周围有塔楼、谷仓等。沿着古堡往下,有一座大型的浴池,长11米,宽7米,由红砖砌成,沥青涂就,有一条一人多高的排水沟专门排放污水,池中央有口椭圆形的水井,应该是供水用的。在浴池北面有一排小浴室,不知是洗热水澡的还是女性洗漱之用,总之这类高档的洗浴中心,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卫城主要是统治阶级或上层人士居住的地方,因此专家说,当时的阶级分化已经比较严重,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可能也已比较明显了。关于那座大型的浴池,有人说这是公共设施,是统治者专门修建给老百姓免费洗澡的。也有人说是为举行宗教仪式用的,因为在今天的印度河一带还保留着因宗教仪式而沐浴的传统。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它我们了解了古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下城和卫城相隔1000米,由一堵高墙阻挡着,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根本上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但是这并不影响老百姓在这里快乐地生活。而且从城市的房子建造规模来看,这里的普通老百姓生活得也相当富裕。房子一律用烧制的砖头修建,墙壁很厚实,大多为两层的楼房,大点的前面还有院落,此外每家每户都有浴室和厕所,二楼作为卧室,一楼是厨房、洗漱室和客厅,有先进的供水和排污系统,相当舒适惬意,按现在的话说,等于是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城市的中心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市区,有10米宽,此道路连贯大街小巷,跟其他街道融会贯通,形成了蛛网般紧密的交通线。更有意思的是,每条主要街道都装了路灯,以便路人夜行。鉴于领导者这种具有前瞻性的修路意识,古达罗毗荼人的经济也十分发达,商业、农业、手工业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狗、马、牛、羊、骆驼等家畜已然开始驯养,彩陶、铜器、布等手工业十分普遍,估计当时家家户户都以此为第二产业,在自给自足之余,还把这些当地的手工业销往外地,从出土的贝壳、船只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他们与海外建立起了良好的贸易关系网。

据考古学家估计,当时的摩亨佐·达罗城约有3万到3.5万的人口,而且经济发达,粮食储备充足,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断,不应该在短时间内被消灭。可是在挖掘中,却发现了许多尸骨,男女老少都有,少数的尸骨上还有被砍伤的痕迹。大量珍贵的珠宝首饰则散落在地,从现场来看,只有杀戮,没有抢掠,有明显的外族侵略迹象。难道这个发达的城市是因外族入侵而毁灭的吗?

对于摩亨佐·达罗城毁灭的原因,各界专家都有不同的说法。

摩亨佐·达罗城灭亡之谜

1922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摩亨佐·达罗古遗址之后,在距其600千米处,又发现了一座同时期的古城遗址,与摩亨佐·达罗遥遥相望,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西自伊朗莫克兰海岸,东达恒河盆地,考古界将它们合称为哈拉帕文化。

摩亨佐·达罗遗址

之所以要提到另外一个古城,是因为这个古城是跟摩亨佐·达罗一起被消灭的。根据各种考古资料显示,大概在公元前1750年,摩亨佐·达罗城的房子被摧毁,人民惨遭杀戮,连儿童都不能幸免于难……而在同一时期,印度河流域的所有文明几乎全部消失,整个印度河流域文明到此结束,而且结束得异常诡秘,没有任何资料记录,也没有留下任何传说,就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地消失不见了。由于摩亨佐·达罗遭受了灭族之灾,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死亡之丘”,将此事件称作“死丘事件”。

在“死丘事件”中,如此大范围的人类文明被摧毁,非同小可,自然不是一般的侵略战争能够解释得通的,考古学家们苦思冥想了几十年也没有想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之前有人曾说是雅利安人干的,但很快就被否决。现已证实,雅利安人的崛起要晚于摩亨佐·达罗,就算是同一时期的,凭雅利安人的力量,也是不可能把摩亨佐·达罗连根拔起,并在短时间内消除得干干净净的。

如果把人祸排除,那么剩下的只能是天灾了。可是什么样的天灾,能让印度文明在短时间内消失得干干净净呢?我们首先来看印度的一组长篇叙事诗:

空中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南面的天空一道火柱冲天而起……池塘里的水沸腾了,鱼儿被烧焦……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一切……

这些文字摘录自《摩诃婆罗多》,此外,还有一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也有类似的描述,这两部史诗是印度文学经典,是真是假,我们已无从得知。但是通常情况下,大凡文学名著里面所写的故事,即便不是真实的,也有所影射,因此,在印度河流域曾发生过一次大的毁灭性的天灾是极有可能的,问题是一次什么样的天灾会有如此大的杀伤性?

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核爆炸,另一种是地质与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天灾。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家在城中发现了疑似爆炸的痕迹,爆炸中心的所有人和建筑物在顷刻间化为灰烬。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当时爆炸的时候,爆炸中心点的温度高达1400℃到1500℃,足以把石头熔化,这么高的温度除非是旷日持久的森林大火,而且前提是森林密度必须足够高。可问题是摩亨佐·达罗城周围别说是森林,连小树林都没有,所以,有人大胆推测是外星人的核飞艇发生了爆炸,波及了摩亨佐·达罗人。

提出这个说法的是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他们认为,在3500年前,一艘外星核动力飞船在飞到印度上空时,发生了故障,导致核爆炸,殃及摩亨佐·达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这个说法极具想象力,跟科幻小说有一拼。可毕竟没有可靠而有力的证据支持,似乎也很少有人愿意将其当真,他们权且那么一说,我们姑且这么一听,当是耳旁风过去也就算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地质与环境因素了。持这一说法的人认为,他们在摩亨佐·达罗不远处发现了一个地震点,再加上当年印度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印度河的河流在地震中改道,灌入城市,使文明消亡。

此说法虽没有核爆炸那么耸人听闻,却也是疑点重重。首先,从已挖掘出来的尸骨上看,分明有刀斧砍过的痕迹,地震或水灾不会在人身上留下这种伤痕;其次,摩亨佐·达罗在印度河的下游,如果发生水灾,的确有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甚至是灭亡,但是哈拉帕位于河的上游,河水再大,也不可能淹没上游的大片人类文明。

既然天灾人祸都排除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哈拉帕文明”的灭亡呢?难道这么伟大的一个文明消亡,真的就无资料可供研究,没有原因可找了吗?

确切地说,摩亨佐·达罗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字,比如在遗址里发现的大量石质印章,上面就有许多象形文字。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破译那些文字,因此要破解其消亡之谜,还为时尚早。但是科学家认为,他们确实在遗址上找到了大爆炸的证据,所以他们坚持把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爆炸上面,近来又有一种新的说法浮出水面,而且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

这个新说法还是与爆炸有关,不同的是,爆炸的方式不一样。由于专业性太强,我们化繁为简,通俗地讲,在宇宙射线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在空气中产生了一种十分活跃的化学微粒。这种微粒在空气中越聚越多,越聚越大,最终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球形体,它们有的呈白色,也有的呈黑色,除了会散发一种有毒物质外,积累到一定的量后,还会发生大爆炸。

据科学家们推测,整个爆炸过程大概是这样的:摩亨佐·达罗城首先被毒气笼罩,居民们虽然可能知道危险临近,但由于都中毒了,想逃出去都难,没过多久,黑色球状物率先爆炸,其他空气中飘浮的球状物遇火即燃,发生连锁反应,爆炸之声不绝于耳,没一会儿,摩亨佐·达罗城便陷入火海之中,而且温度迅速达到10000℃以上,毁灭了该区域的所有文明。这跟《摩诃婆罗多》上面所写的情景也基本一致:“空中响起震耳欲聋的轰鸣……南面的天空一道火柱冲天而起……池塘里的水沸腾了,鱼儿被烧焦……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一切……”除了《摩诃婆罗多》史诗外,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相关资料中,也有记录关于明亮的火球在空中出现的文字,所以科学家认为,只有这样大范围的爆炸,才可能使整个“哈拉帕文明”在一夜之间被迅速摧毁。

当然,这也只能算作一种科学猜想,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还有待后人去继续研究和论证。摩亨佐·达罗古城是人类文明的一团迷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黑洞,要想摸透它,也许只有他们留下的象形文字,才是唯一的解码钥匙。

摩亨佐·达罗古城陶俑

摩亨佐·达罗古城除了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先进的文化和商贸氛围外,在宗教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在遗址中出土了数百件奇异的人形陶俑,表现了他们的信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两件陶俑十分引人瞩目,一件是男人,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上斜搭着一件饰有三瓣花图案的大氅,双目微睁,不怒而威;另一件是个全身赤裸的女人,双手叉腰,头微微拾起,正在翩翩起舞。这两件陶俑做工精美,栩栩如生,对摩亨佐·达罗应该有重要意义。

来自远古祖先的挑战
巨石阵

巨石阵在英国人心目中不只是一个旅游的地方,更是一个神圣之地,那是他们祖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同时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地方。许多年来,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它,试图揭开各种谜团,却都无功而返,没有人知道巨石阵为何而建,建来又有什么用。

巨石阵的用途之谜

英国的巨石阵与世界上所有神秘的文明一样,如同一部无字天书,读不懂也猜不透,没有人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各种各样的猜测几百年来几乎没有断过,却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巨石阵大约修建于公元前2300年,属于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的产物,屹立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占地达11公顷,在绿色的平原草地上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

由于其规模宏大,平均每块石头重达30吨,于是考古专家推断,应该是分期完成的,首期工程的时候,人们先是挖了环形旱沟,在沟外堆置石头,沟内修置土坛,并在土坛内挖出56个坑,这就是巨石阵的雏形,并不复杂;二期工程中,人们修建了通往石柱中心的道路,以巨石为柱,在上面搭建石楣,使石柱形成同心圆形状,巨石阵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夏至观日出的轴线;三期工程开始的时候,人们运来了180块大沙石,跟原来的青石柱重新搭配,拼成圆形和马蹄形。据相关专家测算,从巨石阵的规模来看,至少需要一万人同时工作一年才能完成。

没有人能想象得出,石器时代的人们如何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前后历经1000多年,经过几代人努力而完成的建筑,对于这个民族而言,一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他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那么这个巨石阵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几代人所付出的汗水意义何在?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一直在追寻这个答案,有人说用来祭祀,那是个宗教场所,有人说是一座观星台,相当于现在的天文观测站,有人说是一座墓葬群,也有人说那是一台远古时期的超级计算机……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都根据自己时代的特征和所得的知识去推测,可是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猜测,因为古人的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思想肯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用当下人的思维模式去猜测几千年前的建筑,注定只是徒劳而已。

巨石阵是在1130年被发现的,在这期间陆陆续续有过一些挖掘和研究,但基本没有大的发现。大规模的挖掘和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199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巨石阵具有声音回放功能,即发出的声音会被周围的石头反射过来,形成一种奇异的共鸣之声。科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结合在巨石阵附近发现的人类和动物的尸骨推测,巨石阵是一个祭祀场所。

随意散落的巨石,仿佛是上帝的玩具。

这个说法被很大一部分人肯定,因为从实验中来看,巨石阵的共鸣之声时间一长,可以给人造成一种幻觉,影响人的脑神经,而且从发现的其中一具人的尸骨判断,很有可能是用人活祭,石头的共鸣效果便是专门为此设计的。此外,在17世纪的时候,英国古董学家奥波雷就曾提出,巨石阵是德鲁伊教的祭祀场所。

德鲁伊教是凯尔特人信仰的一种宗教,曾经影响了很多人,但是在公元6世纪之后,逐渐被基督教吸引,甚至消亡。在资料中并没有找到德鲁伊教有活人祭祀的传统或习惯,但是确实有传说巨石阵是他们建造的。传说关于亚瑟王的故事《圣杯传奇》中,描述了巫师梅林使用魔法,将巨石从爱尔兰挪过来,一夜之间建成了巨石阵。

传说中的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法考证了,可是我们也必须相信一点,不是所有的传说都是空穴来风瞎编乱造的,撇开那些魔法不谈,如果说巨石阵真的是德鲁伊教建造的,那么毫无疑问,巨石阵就是他们的祭祀场地,而活人祭祀也极有可能存在。

也有科学家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巨石阵不一定是祭祀场地,也有可能是墓地,而且是一个家族墓地。如果说巨石阵是一座巨大的墓地,那么其主人的身份肯定不一般。

2003年3月,考古学家在巨石阵附近挖出了一座墓地,墓中出土的陪葬品有一百多件,包括金发饰、铜刀、燧石箭头、护腕、陶器等,件件都十分贵重,特别是金发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黄金首饰。然而,经研究,这些文物并非英国所有,而是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区。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墓的主人是阿梅斯伯瑞·阿彻。

阿梅斯伯瑞·阿彻被英国媒体称为“巨石柱之王”,关于这个人的资料已无从考察,我们只能从古墓挖掘出的文物和尸体上来推测,此人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区,是个35岁到45岁之间的中年男人,身体较为强壮,但左腿伤残,可能是意外事故或战争所致。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70年,与巨石阵建造的年代正好符合。

从阿梅斯伯瑞·阿彻墓地的位置,以及其墓中的陪葬品来看,巨石阵是阿彻家族的墓地之说应该是符合的,从陆陆续续挖掘出来的尸骨来看,他们并非同一时代的人,因此可以推测起先人丁不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丁逐渐兴旺,葬在这里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出现了时间越后,所出现的同一时期的尸骨越多的情况。

很显然,如果巨石阵真是阿梅斯伯瑞·阿彻建造的,那么这个在英国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建筑就是外来人一手创造的。可是在2008年的时候,又有人出来推翻了这一说法。英国考古学家杰弗里·温莱特和蒂莫西·达维尔认为,巨石阵从古至今,在世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十分神圣的地方,在古代它实际上是新石器时代的卢尔德。

阳光透过巨石阵

卢尔德在法国,是法国人心中的圣地。据说1852年2月11日,一位14岁的牧羊女贝尔娜岱特在波河岸边拣柴火,却不想遇上了圣母马利亚。在这之后,圣母马利亚先后18次出现在该地,从此之后,这个小城名声大噪,成了法国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杰弗里·温莱特和蒂莫西·达维尔认为,巨石阵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他们对大量外来人口的遗骸进行了分析,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患有重病,说明他们是带着生存的希望来这里朝拜的,希望“神石”能够使他们康复。不过这些说法基本没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可信度较低。

巨石阵的建造之谜

巨石阵规模庞大,占地11公顷,绝大多数石头都是用蓝砂岩组成,平均每块石头重达30吨,最高的石柱有8米,这些巨大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搭建起来的等问题,同巨石阵的用途一样,一直广受世人的关注,当然也成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由于巨石阵并非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先期的石头来自附近的山区,而后期所使用的蓝砂石则来自外地。关于石头的来源之谜,经科学家最新的研究证明,先期的石头取自莫尔伯勒镇,距巨石阵25英里,后期的石头则来自威尔士的普利塞里山脉。可是威尔士距离巨石阵所在地威尔特郡相当远,古人是如何运送的呢?2011年12月20日的《每日邮报》上面,刊登了一则关于巨石阵石头来源及运送方法的文章,该文章称,石头并非人工运来的,而是几千年前的冰川运动,将这些石头带到了英格兰。

不过这个说法后来被否定了,因为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并没有发现冰川的痕迹。排除大自然的力量之后,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性,石头是人工从异地他乡跋涉数百千米被搬到这片平原的。具体的运送方法虽然艰巨,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但也并非不能完成。

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将撬扛、滚木和绳子等工具联合起来使用推动大石头。当时在巨石阵的附近都是茂密的树林,人们把树砍伐下来后,用树干削成滚木和撬扛,然后再把树皮剥下来,在稀泥里泡上几天,使其更加富有韧劲,再搓成绳子,如此在巨石下垫上滚木,一边有人在后面撬,一边有人在前面拉,虽说速度慢了点,但是在没有现代化机械工具的情况下,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拉到建筑基地后,如何将这些大家伙打磨并放到指定的位置,也是一个大难题。

据考古人员在采石场发现的一些工具来看,当时的人们已经拥有了金属器具,因此在把石头凿下来之后,工人们会将石头按照预定的尺寸分开,然后再用一种特殊的沙砾打磨光滑。这个过程并不难,所需的只是时间而已。然而要把巨石一块一块搭建起来,却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了,毕竟几吨重的巨石,要将它放到几米高的地方,不是说放上去就能放上去的,因此,衍生出了多种方法。

1998年,英国考古学家朱利安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一种“滑轮吊升”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挖一个坑,把石头放在那个挖好的坑上面,然后再做一个“A”字形的三角支架,把绳子绑在石头的中间部位,动用80人就可以将石头吊起来。

这个方法当然是十分科学的,但是那时候的人们知不知道滑轮的原理,会不会用这种方法,就另当别论了。相对而言,中国一位退休工人的“垫升法”似乎更符合当时人们的操作习惯。他先是在长方形石头的一侧挖好一个坑,然后在石头下插入一块木板,如此石头在两头重量不均匀的情况下,一头挨地一头微微翘起,这之后只需要翘起的那一端不停地塞入木板,直至这块横石达到立石的高度,再将其挪至水平状,就能将石头搭建在两块立柱之上了。这个过程只需要两个人即可完成。

科学家认为,搭建巨石阵用的是“土屯法”。即将立起来的两根柱子用土埋起来,堆成山一般,形成坡面,然后一边下面的人用撬杠,上面的人用绳子,慢慢地将石头移上去,到达指定位置后,再把土移开即可。

不得不说,土屯法很实用,也很安全,两头都有人顶着,不存在滑下来的危险。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不管是巨石阵的用途、意义,还是其建造的方法,目前只是在推测阶段,我们推测得再怎么合理、再怎么符合古人的行为规范和思维,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之前,也只是推测而已,有关巨石阵的种种谜团,还有待继续研究和破解。

通往天堂的神塔
巴别塔

巴别塔来源于《圣经·创世记》,象征叛乱和分裂,是一个世人皆知的伟大的寓言故事。然而在文献记载中,这座通天塔真实存在,建于古巴比伦时代,被誉为“神之门”,是通灵之塔。如果它真的存在,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

巴比伦传说

在《圣经》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大洪灾之后,挪亚的子孙越来越多,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来到一片大草原,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那时候的人类没有国籍,语言也都是统一的,相当和谐。有一天,某个人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虽然过得逍遥自在,可是如果有一天洪水又来了,我们也会像祖先一样被淹死,到了那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必须得想个长治久安之计,不然人类如何繁衍呢?于是有人就提议造一座城,繁华如天宫,再建一座塔,塔顶通天,以示人类之强大。众人以为可行,就召集了所有人,开始建城修塔。人多力量大,城很快就修建好了,果然十分繁华,可与天宫媲美。高塔虽还没有完全建成,却已是直插云霄,巍峨壮观。上帝发现这情况后,十分震惊,心想是我创造了你们,现在你们倒反过来要与我比高低,这不是逆天行径吗?于是他来到人间,把人类的语言区别开来,使他们因语言不通,无法沟通,而各奔东西,那座未建完的通天塔也就半途而废了。

这是个寓言,意思是人类妄自尊大,必将遭遇混乱。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巴别”一词所包含的寓意也越来越广泛,几乎涵盖了宗教文化、经济科学、生活情感等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计算机已经普及,全世界都生活在计算机语言时代,人类的确是强大了,也开始傲慢了,认为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可是骄傲的结果,必然是失败,因此有人将现在称作“前巴别时代”,可谓形象而又讽刺。这就是巴别塔的前身,属于神话传说,不可作为信史去理解。那么犹太人是否真的建造了巴别塔?巴别塔如果真的存在它又在哪里?

据说,挪亚的子孙定居的那片草原叫示拿地,我们只要弄清楚这个地址,就能按图索骥,找出巴别塔所在。示拿是古希伯来的文字,大概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圣经》上就是指伊甸园,按古希腊语的意思,伊甸园指的是两河流域。这么一来就清楚了,因为两河流域指的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两河文明,一般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那里所建立起来的世界第一城市就是古巴比伦。换句话说,巴别塔就在巴比伦。

巴比伦在现在的伊拉克境内,那是一个神奇的王国,世界上著名的空中花园也出现在这里。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和新巴比伦两个时期,古巴比伦是由阿摩利人建立的,这个民族十分骁勇,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巴别通天塔应该也是在那个时候修建的。

巴比伦和巴别在当时巴比伦语里都是“神之门”的意思,但后来却被理解成“变乱”,如今巴别在西方的语言中也被解释为纷乱嘈杂之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有个典故,而且与这座通天塔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笔下的《尼布甲尼撒》

在画家看来,尼布甲尼撒是个十足的暴君,他虽然体格健壮,但精神却已经死亡,只能像野兽一样在旷野中奔跑。

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这个民族比阿摩利人还要强大,不但能打仗,而且还善用计谋,他们本来是亚述帝国的一支军队,被派去驻守巴比伦时,发动兵变,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联合,推翻了亚述帝国,瓜分了其土地,建立了新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又灭掉了犹太王国,帝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当年他在攻入犹太国时,几乎把耶路撒冷拆成了一座废墟,拆了还不罢休,将国王在内的所有犹太人都押去巴比伦,为他修建城池,只把一些老弱病残扔在了耶路撒冷,史称“巴比伦之囚”。

客观地说,巴别塔是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领导下,犹太人修建的。据相关文献记载,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父亲在世时,巴别塔由于历经数次战争,基本上已经毁了,因此他重修了巴别塔,想恢复其当年的雄姿。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完成此宏愿,只修到了15米。尼布甲尼撒二世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加高了塔身,从地面往上望,直插云霄,仿佛与天齐肩,其雄伟之程度可谓是古往今来,无可匹敌。

这么大的工程,几乎是犹太人用生命和血汗堆出来的,就难怪犹太人恨尼布甲尼撒二世了。据说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印度时,特意去看了这座神塔,可惜彼时塔身已被波斯王薛西斯毁掉,他看到的几乎已经是一座废墟了,可即便如此,依然为其折服,并暗下决心要将它修复。但在具体要去实施时,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光是拆除这座废墟也要一万人不眠不休地工作两个月,那么重建得是多大的工程?亚历山大估计想想都觉得可怕,于是就作罢了。而犹太人沦作亡国奴倒还罢了,又要变作奴隶,用血肉为仇人筑城池,真可谓是仇深似海,于是天天诅咒,夜夜都梦见在食尼布甲尼撒二世的肉。70年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这个王国的国名也就成了贬义词。

通天塔传奇

亚历山大虽无福亲眼目睹通天神塔的风采,但是有一个人却不仅领略过它的雄姿,还将它写进了书里,永久流传,此人叫作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作家,史学巨著《历史》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流传下来的散文名著,被称为“历史之父”,巴别塔也被他收录在这本书里。据这本书记载,巴别塔共有8层,基盘大,上面小,一层一层随着螺旋形阶梯盘旋而上,总高度为90米,在最高的那层建有一座马尔杜克神庙,是巴比伦最高的建筑,站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望见它,为此,人们称它为通天塔。

巴比伦的族民们信奉马尔杜克神,在传说中他是水的化身,被认为是万物之创造者,因此,马尔杜克神在巴比伦人的心目中是众神之首,无比尊贵,他们甚至认为国王的王位也是他授予的。为报答他的恩典,巴比伦人修建了巴别塔,在最高处设置了他的庙堂,作为礼物奉献给这位神灵。

勃鲁盖尔名画《巴别塔》

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马尔杜克神庙有两座,塔顶、塔底层各有一座,在当时称为上庙和下庙。下庙供有神像,主要用于每年举行盛大的祭祀,供人朝拜;上庙的大殿内只有一张床,应该是作为马尔杜克的寝室之用,所以相当豪华,极尽奢华之风,墙壁和屋顶都是用深蓝色的琉璃砖和黄金镶嵌而成,连桌子都是镶金的,白天经太阳一照,金碧辉煌。除了华丽的装修之外,巴比伦人把神灵的生活和精神上的事情都考虑周全了,在塔顶专门安置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女,以供神来神庙歇脚时消遣。考古学家参照希罗多德的记载,结合考古所得的资料大略估算了一下,在上庙和下庙所用去的黄金大约有2.3万千克!

从通天塔的规模以及其豪华程度来看,巴比伦是十分强大和富足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不仅修缮了通天神塔,恢复其原貌,还建了一座伟大的建筑——空中花园,没有强大的国力,根本是无法想象的。此外,我们从这座神塔中也能看出巴比伦王国在天文学、文化方面的成就。

巴比伦修撰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确立了人的等级,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如此严密的等级管理制度,一层监督一层,巴比伦城、巴别塔以及空中花园这些浩大的工程是无法顺利完工的。此外,考古界和科学界一致认为,巴别塔不仅仅用于祭祀,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观测天象。

毫无疑问,在宗教大行其道的古代,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有时神权甚至会凌驾于政权之上,执政必然会崇教修庙,以维护政权的稳定。但是在高度文明的巴比伦时代,修建巴别塔绝不是只为崇教这么简单。因此有人预测,塔顶的那张豪华大床,与其说是给马尔杜克休息之用,倒不如说是有人躺在床上观测星象更为准确。

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在巴比伦人所掌握的科学中,天文学和数学尤为发达。他们的计数法已经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其中六十进位法主要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及计时,而且到了今天依然为全世界人所沿用;在代数领域,他们可以解开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对天文学的研究则更为发达,能够区分恒星与行星,并将已知的星体命名。由于在这方面的长期积累,当时他们已经能够预测日月食和行星冲日现象,且举一反三,计算出一年为365天6时15分41秒,比现代所计算的数据只多了26分55秒,相当精确。

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如果说他们在观测星象时没有利用巴别塔这一制高点,怕是谁也不会相信。因此,巴比伦人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巴别塔,但其在这里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宏伟而壮丽的通天神塔,因被波斯国王薛西斯所毁而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目睹它的风采了。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对薛西斯也有记载,说他好大喜功,性情残暴。他在进入巴比伦之后,看到巴比伦人民殊死反抗的样子之后,一怒之下将巴比伦城摧毁了,巴别塔遭了池鱼之殃,也未能幸免。

回味巴比伦的历史,当年他们毁了耶路撒冷而建巴比伦城,不想几十年后,这座城池也毁于波斯人手里,仿佛是历史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辉煌的巴比伦王国在历史的尘烟中消失了,可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寻找它的脚步,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终于在伊拉克巴格达的幼发拉底河畔,找到了它的踪迹。虽说那只是一堆黄土,不复当年模样了,可考古学家们却想通过巴比伦遗址,复制出古城模型,重现其当年的辉煌。

最奇特的古代地下宫殿群
花山谜窟

北方有窑洞,南方有溶洞,可是花山谜窟非一般的溶洞可比,它是人工挖掘的一处数量庞大的石窟群,如同地下宫殿一样,庄严肃穆。奇怪的是,如此庞大的石窟却没有留下任何可用于研究的资料,因此也就无法揣测古人的用意。花山谜窟正好位于北纬30°,显然这并不是巧合,但绝对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花山探秘

安徽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人尽皆知。然而在这座名山脚下,还有一座令考古学家和众多学者着迷的地方,那就是花山谜窟——一座位于北纬30°线上的神秘洞穴奇观。

花山谜窟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屯溪区与歙县交界处,处于黄山山脉的延伸部分,濒临新安江,依山傍水,是个绝好的去处。与所有神秘景观一样,花山谜窟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属于历史的断层带,它的发现,也是十分偶然的。

在2000年的时候,一位当地的农民上山去砍柴,冷不丁脚下一滑,差点儿掉下去,低头一看,只见脚底下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也许这位老农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这一脚踩出了一段被深埋在地下上千年的历史。后据勘察发现,这里的石窟不止一处,在长约5000米的山麓上,目前已发现了36座石窟,它们大小不一,构造不同,然而座座都不是天然形成的溶洞,是人工开采出来的。从石窟内挖掘出来的釉陶判断,属于西晋时期,也就是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的先辈这么大面积地开采溶洞意欲何为?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只能猜想,如此大的工程,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还劳心劳力地将其做完,一定有其非凡的意义。

在花山众多的石窟中,以2号和35号石窟最为壮观。2号石窟位于花山的半山腰,从洞口入内后,整体看来如同一个巨型地下长廊,前后80米,由数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着岩洞,曲曲绕绕,廊中有廊,结构复杂,气势恢宏;35号石窟较之前者更大,更为壮观,被称作地下宫殿,洞深有170米,高18米,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由26根周长十几米粗的石柱撑起这座洞天福地。从外面往里,36间石屋分列其中,石桥和石雕的阁楼分布巧妙,布局合理,与那些巨大的石柱共同构成了气势雄伟的地宫,如仙境,又如迷宫,令人叹为观止。

据相关专家介绍,挖掘像35号石窟这样巨型的山洞,其开采下来的石料至少在几十万立方米以上,这些石料如果铺路,可以从黄山铺到杭州,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些开采下来的石料。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前提下,这么多的石料开采出来,不会被运得太远,奇怪的是,铺天盖地的石料却偏偏不知所踪。

追寻石窟之谜

花山谜窟点多面广,而且全部是人工开采,以其规模之恢宏、气势之壮观被誉为北纬30°线上的第九大奇观。按理说,这么巨大的工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件大事,哪怕不载入史册,至少也该写入地方志。而且在两晋时期,文史编著已十分普遍,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会被记录在册。可让人不解的是,别说是史书,连民间故事都没有流传,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然而,花山石窟的怪事还不止于此,在纵横5000米的山体之下,挖了数万平方米的洞穴,大有将花山挖空之势。哪怕是在今天,动用现代化钻采技术也得花几年时间,并且得动用几十辆卡车不停地将采下来的石料运输出去。在一千多年前,古人仅靠简陋的工具是如何挖出来的,又是怎么将石料运出去的,为何难觅石料的踪迹?这些怪事,都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来推理。在重重迷雾之下,种种猜测自然随之而来。不过在众多的猜测中,除了外星人之类的无聊而常见的说法外,有部分说法还是值得借鉴的。

花山石窟

首先,我们从石窟的特点来看,它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或花哨的装饰痕迹,也没有人类在里面群居生活的迹象,这说明它有可能是一处秘密基地,而且只是暂居的。由此,有人推测这里是一处秘密的军事基地。

在公元前497年,吴国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没有办法,于是委曲求全,向夫差投降,忍辱负重十年。十年后勾践终于东山再起,一举消灭了吴国,这就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卧薪尝胆”成语的由来。关于勾践这个人,教科书上塑造的形象十分正面,他是个极具励志性质的人物,这当然只是一面之词,是经不起推敲的。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其善恶,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十分工于心计,十分善于伪装。鉴于此,有人推测说,花山石窟实际上是勾践秘密练兵的地方。

根据《史记》的记载,越伐吴的军队达到4.9万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近5万人需要操练,而且还需要为每人配备足够多的武器,这些事情要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没个隐秘的地方,肯定是办不到的。花山石窟依山傍水,无疑是个绝佳地点。同时几十万立方米的石料不知所踪之谜,似乎也能说得通了。尽管我们还不知道石料的去向,但是如果这些开采下来的石料这么容易被发觉,勾践的行动还能成功吗?

先从地形上来看,36座石窟或藏于阡陌,或隐于山林,无一不隐蔽,就算有部分隐藏地点被人发现了,也不会全部暴露。在屯溪有一张1977年的《屯溪镇军用地形图》,按说军用地图是十分专业的,但是这张地图上面也没能标注出全部的石窟位置,说明在绘制地图的时候,有部分石窟逃过了测绘人的眼睛,可见其隐秘程度非同一般。再从内部结构看,大部分石窟相当于地下大院,而且房间、石床、蓄水池等一应俱全,适合居住或打造兵器。最后是面积,大大小小的石窟加起来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足以容纳几万人。而且在距离花山不远处的烟村还有24个石窟,稍远点的浙江龙游石窟,我们虽无法判断它是否与花山石窟有关联,但是如果勾践想要利用它们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也是有可能的。总之这些石窟加起来,足够厉兵秣马了。

以上证据足以表明,这里是勾践藏兵的好去处,只是缺乏有力证据来证明,所以还停留在猜测阶段。

此外还有个类似的说法,即贺齐屯兵处。贺齐是三国东吴名将,东汉末年确曾率军攻打过黟、歙两地。而且据史料记载,贺齐大军因屯兵于新安江上游,后来那一带都称为屯溪。但是这个说法有个硬伤,事实上按贺齐当时的实力,打黟、歙两地并没有多大的困难,在行军途中,“武疆、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降”,后来打黟、歙也没花多少时间,他用得着花几年时间去挖这石窟来屯兵吗?另外还有徽商囤盐、采石场、皇陵、史前文明、道家福地等各种说法。

有趣的谜语都会引人竞猜,花山石窟之谜在北纬30°线上虽不是最吸引人的,但就其谜团而言,也足以叫人浮想联翩。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之谜

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坐佛,佛像依山而坐,与山齐高,气势宏伟,肃穆庄严,经千百年而不倒,即便是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也依然毫发无损,被认为是石刻史上的奇迹。实际上大,立千年而不倒,其内含玄机,大有文章。

胸藏古卷,身蕴乾坤

2008年5月12日,那一场特大地震让四川省的很多风景名胜毁于一旦,乐山离中心震区虽有点儿距离,但依然有强烈的震感。凌云寺的瓦片时不时地往下掉,因此,人们担心那座大佛是否会在地震中损坏或者倒塌。令人庆幸的是,大佛丝毫未损。

乐山绝大部分由红砂岩组成,这种岩石的特点是软,质地疏松,虽说易于打磨,但也容易侵蚀风化。大佛正是由这种岩石雕刻而成,客观地讲,它是不牢固的。然而,这只是不利因素之一,除了其本身材料易于风蚀之外,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十分不利。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那里水流湍急,红砂岩容易吸水,而遇上太阳后,水分又较易蒸发,如此随着天气或者气候的变化,石质就会不断胀缩,碎裂剥落也就十分正常了。可奇怪的是,乐山大佛偏偏屹立了上千年,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中,虽经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却依然傲视苍穹,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设计者的智慧,实际上乐山大佛内含玄机。

乐山大佛身上的玄机很早就被人发现了,清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王士祯有一首叫《晚渡平羌江步上凌云绝顶》的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山自涪翁亭畔好,泉从古佛髻中流。”一句“泉从古佛髻中流”道出了乐山大佛的设计奥妙。

大佛的头部有18层螺髻,计1051个,所谓的螺髻就是佛祖的头发,一层一层在头上盘旋着,乐山大佛的18层螺髻中,第4、第9和第18层各雕凿了一条排水沟,且层层相通,髻与髻之间没有阻碍的地方,雨水再大,也不会淤积。此外在衣领、衣服的皱纹、前胸以及右臂的后侧等地方,都有水沟相连;除去水沟之外,还有可用来排水的洞穴,比如它两只耳朵后面的靠山崖处,有一个长9米、宽1米多的岩洞,在胸部和背后也有洞穴……这实际上就是一套十分科学的排水和通风系统,对防止侵蚀风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从大佛整体设计来看,佛像依于山崖,跟整座山融为一体,正是所谓的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佛山相连,增加了其牢固性,如果是独立的,此佛可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成为传说了。佛像坐东朝西,正好在凌云山栖鸾峰背阴面,而且佛像所处的位置经过人工开采,山崖是凹陷进去的,除了太阳下山时能照射到之外,其余时间很难直射到。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岩石自然风化。

藏脏洞之谜

唐开元元年(713),凌云山下,三江汇流,水势湍急,船只行至此处,多被大水吞噬,特别到了夏天汛期,灾害就更加严重了。凌云寺方丈海通见此情形,慈悲心起,决心要凿一座弥勒大佛,欲仰仗无边佛法,永镇风涛。

唐朝尊佛,佛教在当时十分兴盛,而弥勒佛的兴起则源于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登基后,打乱了李唐江山的秩序,为了稳固江山,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自此之后,崇拜弥勒之风大盛,海通和尚修佛赈灾是在开元元年,跟武周时期相距不过20年左右,而弥勒佛又叫未来佛,代表了光明和美好,因此海通和尚对此事寄予了厚望,倾全力募集资金,修建大佛。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有一件逸事,更是表明了海通决心之大。

相传嘉州(即今乐山市)有一位新上任的刺史,爱财如命,贪得无厌,他听说海通募集了大量的银子,贪心大起,带了一群衙役去凌云山上,威胁说:“你个胆大的和尚,在山上修建这么大的工程,却不到官府立案,简直是目无王法,现罚你三万两白银,再去官府备案。”海通和尚说:“这些银子来自善男信女,我岂有权动用?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劝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罢了。”刺史一听,怒火中烧,说我倒是想要看看你如何剜目下来。

这本来是句威胁的话,毕竟这世上没有要钱不要命的人,可谁曾想,海通拿过一只盘子,真的把两颗眼珠子挖下来放在盘子上,呈给刺史。那刺史见那血淋淋的眼珠子,吓得魂不附体,向山下逃去。

我们无法考证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但是在今天的海师洞内,立有海通和尚的一座雕像,上面写有“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八个字,令人肃然起敬。据记载,海通和尚虽然没了眼睛,但是对大佛的修建工程依然没有懈怠,时常让小沙弥扶着去建造现场,石匠们见了都十分感动,日夜赶工,不敢违了海通之意。可惜的是,海通和尚终究没有了却夙愿,大佛上半身尚未修完,他就圆寂了。

乐山大佛全景

海通虽然至死都没有完成大佛的修建,但他却为此付出了18年的心血,其中10年募捐,8年修建,耗尽了半生心血。在海通之后,又经过两位地方官员的努力,前前后后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大功告成。从这个角度来讲,乐山大佛的修建最初是由民间发起的,后来才演变成为政府行为。

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总高度达71米,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在当时来讲,是十分可观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修建大佛所耗费的资金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藏在里面的宝物,才是最引人瞩目的。

相传在704年,当时李隆基还只有20岁,尚未登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枚佛祖真身舍利,而后还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嘉州的三江汇流之处,有一座巨佛远眺峨眉,气势宏伟,后经人解梦,说是大吉之兆,预示其将来可开创盛世。后来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掌握实权后,起感恩还愿之心,大力支持修建大佛,并将舍利及其他一些相关的珍贵宝物存于凌云山。

藏脏洞被发现后,人们一度以为宝藏的传说是真的,由于修缮人员意识到此发现的重要性,在打开藏脏洞的时候,旁边另安排了两位见证人,封门石打开后发现,此洞有3米多高,1米宽,2米深,可谁也没有想到打开后居然是一堆废铁。唯一有价值的是那块封门石,竟是用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所做。

在大佛竣工之后,建造者又建了座阁楼,盖在大佛上面,原意是保护大佛之用,后来毁于一场大火,到了宋朝,重建了阁楼,并命名为天宁阁,但是后来又被毁了。资料上没有找到天宁阁毁于何时,更无法得知天宁阁重建的石碑在什么时候、出于什么原因被用来当作封门石。如果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那块“重建天宁阁纪事残碑”,或许还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又被毁了,藏脏洞里面到底藏了什么,残碑上面是什么内容,为什么残碑会被当作封门石等问题,成了无法破解之谜。

我们现在唯一可以推测的是,藏脏洞肯定被开启过多次,不然,宋朝的碑文不可能会出现在唐朝所建的佛像上,可是到底被开启过多少次,是偷盗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如果藏脏洞里面当初所藏的真是宝物,那些宝物去了哪里等问题,却是想猜也无从猜起了。

佛中有佛的奇观

1989年,一位广东的游客在参观乐山大佛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奇观: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连绵起伏,然而这横贯一千三百多米的山体,正好形成了一尊巨大的睡佛,那“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平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其仰面朝天,庄严慈祥,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倾斜千年的神奇之塔
比萨斜塔

斜而不倒的比萨塔,被认为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它的倾斜并非一下子造成的,而是持续性的,许多人认为比萨塔继续倾斜下去的话,必须会倒塌。可近千年来,它岿然不动,其斜而不倒的奥妙成了各界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也使比萨城声名大噪。

意外的美丽

它倾斜了千年,却始终牢牢地矗立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异姿势,绽放着美丽,它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

当人们发现这座斜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为它揪心,怕它哪天倒塌了,消失在世界上,可是比萨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甚至对扶正比萨塔之言深恶痛绝,如果比萨塔真被扶正了,那么就不再是比萨人心里的奇迹了。比萨人始终相信,它永远也不会倒,就这样倾斜着,让世人惊叹,让比萨人永远以此为荣。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一座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高55米,巍峨雄壮,向外倾斜5.5度,偏离地基2.3米,斜斜地直插云霄。

从比萨斜塔的外观上看,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就算不斜,也是一座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十分有特色的钟楼。墙面用大理石和石灰石砌就,两种深浅不一的白色镶嵌其间,古朴而庄严,雕饰的花纹格调是典型的欧美风格,与奇迹广场上的其他建筑浑然一体,相辅相成。

任何旅游景点皆因文化和历史才显得更加饱满而富有活力,比萨斜塔也不例外。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在比萨大教堂内发现了“等时性定律”,在比萨斜塔上面验证了“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因奇迹广场创造了历史,而奇迹广场也因伽利略留在了历史里。

当年伽利略在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时,这座塔就已经斜了,之前也有人说,塔的这种设计是有意为之,故意弄成这样的。这种说法有刻意给设计者戴高帽子之嫌,毕竟这样的角度设计太危险了,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事实上,这座塔的设计者无须后人戴高帽,仅凭塔本身的风格和形态设计,便足以青史留名了,尽管后来出了意外,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美丽。

比萨斜塔最初的设计者叫博纳诺·皮萨诺,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按他原来的设想,该塔高100米,而且是垂直的,打算建8层。一切安排妥当后,于1173年8月9日正式动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博纳诺·皮萨诺在动工的时候,心情是十分激动的,因为这座高100米的塔修建起来后,无疑将会成为意大利最引人瞩目的一座地标,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即便它没有倾斜,也是一座著名的建筑。可是谁能想到,在1178年,钟楼修建到第四层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博纳诺·皮萨诺发现,它在向东南方向倾斜。

比萨教堂和斜塔

博纳诺·皮萨诺虽是著名的建筑师,但这种情况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肯定是没有遇到过的,而且塔还没建起来就开始倒了,对一个建筑师而言,是件挺不光彩的事情。可是事实总归是事实,谁也无法逃避,于是他责令停工,在第四层上挂一口钟,凑合着当钟楼用了。

这一停就是几十年,直到1231年,大概是见这塔没倒下来,于是重又续建。第二次修建的建筑师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续建者的任务是在把塔加高的同时,修正其斜度,否则,重量增加,无疑会加速其倒塌。所以在修建的时候,建筑师刻意将上层建成反方向倾斜,使之压力均衡,弥补其偏离的重心。

应该说这想法是正确的,如果不发生意外,此塔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意图修建起来。可谁曾想,在1278年,第二次意外又发生了。

原塔在建到第四层的时候,虽然倾斜了,可至少还是呈直线型,续建时上面的建筑反方向一倾斜,在建到第七层的时候,塔身弯了,中间凹了进去。如此一来,高是高了,看上去却更加危险了,按这架式风一吹就得倒塌。于是,续建工作再次停止。

七层高的弯塔,摇摇欲坠,在最初的几年内,谁也没胆量靠近,别说像现在这样去拍照留念,就是路过那地方都要躲远一点儿,玩命的事儿谁也不愿尝试。

奇迹却又一次发生了,这座塔再次以其顽强的姿态,挺立了几十年,最神奇的是它不但丝毫没有要倒下来的意思,而且因其要倒不倒的奇特样子,看上去反而呈现出一种异样的风情,这种风情的美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从此比萨人引以为荣,且认为它不会倒了,从动工到二次续建已过上百年,要倒的话早该倒了。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次修建开始了。

第三次修建是在1360年,跟第一次动工的时间相距差不多两个世纪。这次的修建又加了一层,到1372年封顶,完成了最初的八层设计,在上面挂了七口钟。两个世纪的建造,终于大功告成,尽管建筑师十分小心,在动工时测算再测算,可是神奇的塔还在继续着它的奇迹,在封顶之后,它依然倾斜。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几个世纪以来,比萨斜塔一直在倾斜,其倾斜史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次动工时向北斜了四分之一,第二次续建时,矫正过度,弄巧成拙,反而向南倾斜了0.6度,最后一次封顶的时候,发展到了1.6度。至1817年测量时,倾斜已达到了5度。可见它虽在不断地倾斜,但速度不是很快,突然倒塌的可能性很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虽没有突然倒塌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倒塌。1990年1月7日,比萨市政府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外宣布,暂停对外开放,这意味着危险已经出现了。

斜而不倒之谜

比萨斜塔由于设计和建筑者出现的意外,成就了一段人间史话,也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一段神话,其斜而不倒之谜,也勾起了众人研究的兴趣。

在比萨市政府宣布暂停对外开放时,各个国家的各界人士纷纷为保护该塔出谋划策,比如,有人建议在塔的前面再建一座大型建筑,以阻止其继续倾斜。有东西挡在它的前面,如此一来的确是一劳永逸,却破坏了其整体的美感,而且比萨人肯定也不同意,比萨斜塔本就是因为自然倾斜而闻名于世,现在要靠额外的建筑支撑才保持其斜度,还有什么美感和神秘性可言?

一位英国人说,既然不依靠外在物体支撑,那就减轻其上面的重量,削去三层吧。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是在为保护斜塔不倒而出谋划策,可是我们换位思考,如果这座塔是在自己国家,你是否愿意将一座国家级的文物削去三分之一?

比萨人肯定不愿意这么做,他们想在保持现有倾斜度的同时,继续维持塔身的高度和美感。比萨考古学家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比萨塔的倾斜,当务之急是要弄明白它为什么会倾斜。因此,专家们对比萨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及其所在地的土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身的设计是合理的,其倾斜的问题不在设计上面,而且塔身所用的材料都十分考究,除了具有欣赏效果外,石砖或大理石之间的契合也十分巧妙,在塔身发生倾斜时没有发生断裂现象。实际上,比萨塔的倾斜问题是出在土质上面,最新研究表明,塔建在了古时候的海岸边上。

比萨斜塔

比萨城是个海滨城市,最初的时候它是沿海而建的,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陆地的拓展,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离海也就远了。因此,比萨塔虽然建在城市的中心,实际上它下面的土质却是标准的混砂泥土。

根据从地下钻探的土样检测显示,塔基下10米处是混砂层,10米到40米处则是黏土层,水分较多,再往下就是含水的砂层了。住在沿海一带的人都知道,修建在海边的公路,如果路基没有夯实,路面就会出现裂缝或者断裂,原因就是其下面含有大量的砂层和水质,不结实。同理,比萨斜塔重逾1.4万吨,在重压之下,底下黏土层里的水分就会被挤压出来,流入砂层,泥土缩水,地面就自然下沉,这就是比萨塔倾斜的根本原因。

在尚未清楚倾斜原因之前,也曾有过几次修缮,但是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有几次还差点儿把塔毁了。1838年,科学家在斜塔地基周围挖掘,目的是想弄清楚其下面的土质结构,却把塔与地基的平衡破坏了,若非采取紧急措施,塔极有可能真的倒了。1934年,比萨人想加固塔基,在其下面注入10吨水泥,反而使其加快倾斜的速度,实际上也是打破地基平衡导致的,所谓的加固只能针对地表层,深层的泥土结构却没有发生变化。

比萨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采取了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才遏制了它倾斜的速度。这种方法很简单,叫作“掏土法”,即在其倾斜的反方向挖掉一些土,利用地基的沉陷,使塔身重心往后偏离,达到减小倾斜幅度的目的。该方法在提出来的时候,曾因原理过于简单而被否决,后来事实证明,最简单的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都知道,比萨斜塔是向南倾斜的,现在已经清楚了倾斜的原因,可如果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还有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偏偏会向南倾斜呢,是什么力量促使它如此的?

据相关专家推测,这里面有两个原因。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在北半球,塔身南边受到日光照射的时间比较多,大理石在热胀冷缩的同时,给土层也不断地带去了冲击,使得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南面的沉陷速度加快。这可能是往南面倾斜的原因之一,但是这种说法比较玄,暂时还无法验证,不过另外一种观点,却是其往南倾斜的根本原因。

比萨斜塔在城市的北部,在很久以前,南面曾有过一次大范围取地下水的事件,地下水大幅流失,使得土地下沉,最终也导致了比萨塔的倾斜。总而言之,比萨塔倾斜奇观,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可也正是这种无意识造成的意外,成就了比萨城,诚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悉,比萨市政府成立了斜塔拯救委员会,并对它进行了一次长达11年的修缮,至少在今后200年内无须再加固,也就是说,比萨斜塔在以后的几百年里,依然会以这种奇异的姿势继续吸引全世界人民,去观赏并赞美它。

天然的太极星象图
俞源村之谜

这是一个普通的古村落,因它的村子布局形同太极星象图而声名鹊起。这本是一个旱涝灾害极为严重的村子,却因这神秘莫测的奇异布局而五谷丰登,富甲一方,600年来从没发生过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村落的布局会是一张太极星象图?这是大自然的造化,还是另有高人安排?

神秘村落的由来

俞源村坐落在浙江省武义县的西南部,它并不大,只有700多户人家,2000余人口,小桥、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村庄。村子的四面都是山,按地理格局来讲,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意思是以一亩为十分为例,即九分为山,另一分则是水和田了,是典型的隐藏在山里的古村落,与世隔绝,一如世外桃源。

村子始建于南宋。相传当时有个叫俞德的教书先生,在松阳任儒学教谕,他过世后灵柩由儿子俞义护送到家乡杭州,傍晚时分,途经俞源,就打算在这个地方落脚,这时候路边的紫藤突然动了起来,缠住了灵柩。俞义看到这奇景后,深为震惊,认为这是天意,连老天爷都示意他在这里住下来。于是置地葬父,并在这地方住了下来,繁衍生息,至今已传三十多代,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俞姓聚居地。

这基本上就是这个村子的由来,可以肯定的是,在俞义创建这个村落的时候,这片土地并无奇特之处,那么太极星象图的格局又是谁设计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据《俞氏宗谱》记载,最初的时候,俞源村的地理位置并不好,四面都是山,一下雨,山上的雨水就往村里面灌,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村民们苦不堪言,是方圆百里内出了名的穷村。时至元末至正九年,也就是1349年,俞氏家族第五代传人俞涞已经是个饱读诗书的名士,他跟刘伯温、宋濂、苏平仲等名流交往很密,他看到家乡旱涝频发,瘟疫肆虐,十分忧心。有一次刘伯温来他家里闲坐,于是他就想请刘伯温想想办法,好生治理一番,以让村民安居乐业。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在历史上是神仙一样的人物,跟诸葛亮齐名,天文地理、堪舆星象无所不通。先不说他有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只论他跟朱元璋一起打江山,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就足以证明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凡是历史上有名的军师,都无一例外地精通堪舆星象。刘伯温听说灾情后,颇感同情,于是就到村落周围勘察了一番,认为这里有十一道山岗环峙,本来是个十分祥瑞的地方,坏就坏在贯穿村子的那道溪流,太直太硬,使得瑞气外泄。如果把这条溪流改成曲线,与十一道山岗形成黄道十二宫之势,就能把祥瑞之气留住,可保村民太平。

俞涞听了这方案后,认为可行,于是就动员全村的人将溪流改道,按照刘伯温的设计,改成“S”形。

俞涞也是饱读诗书之人,溪水改道之后他马上就发现整个村落的格局变了,在这条巨大的“S”形溪流西侧是一片农田,东边是一片树林,这一东一西一田一林正好在“S”形溪流之中,活脱脱一幅太极图。而且这太极阵势位于村北,一来可挡北边的阴寒之气,二来可防止瑞气外泄,这哪里是溪流改道这么简单,简直是神来之笔!

天下独一无二的太极村在刘伯温的精心设计下就这样形成了,据《俞氏宗谱》上说,那太极阵在村上一摆,从此以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也没有发生过旱涝,村民们也因此脱贫致富了,在明清时曾富甲一方。

这还不算最神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俞源村人不仅富甲一方,而且还出了许多高官,大到尚书,小到举人,共计260多人,简直就是风水宝地!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太极格局的原因吗?古代的堪舆之术真的如此神奇?如果这一切都归功于奇特的村落格局,显然是说不通的,从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刘伯温以及这种奇特的村落格局,也是肤浅和无知的。其实刘伯温没有这么简单,村落的设计格局也远远没有如此简单。

揭秘太极布局之谜

要揭开俞源村神秘的布局之谜,首先必须要说清楚村落的格局。

俞源村木雕垂花柱头

在如今的俞源祠堂摆着一座沙盘,从这座沙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村北的太极图与周围的十一道山岗形成黄道十二宫之外,村中还有28处古代建筑群,从这28处建筑的设计格局上看,是按东方青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的,同时村里还分布了七口水塘,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而设,这些建筑方位的排列,正好合成了“天罡引二十八宿”之局,暗合“天人合一”之思想。

然而,俞源村的秘密还不止这些,因为不管怎么说,它现在的格局还是在道家的范畴里面,还不能解释600年来风调雨顺、没有发生过旱涝之谜,这里面还暗藏着更大的玄机。纵观沙盘,一幅更为神秘、更加令人拍案叫绝的图像逐渐清晰起来,如果把整个村子看成地球,你会发现“S”形溪流贯穿村庄,横亘于村子的两头,如同赤道,那么七星塘就是北斗七星,古建筑群是二十八星宿,村口的巨大太极图形成一条阴阳鱼界线,即黄道十二宫之中的双鱼宫,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鱼座。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就是一幅神奇的“天体运行星象图”。

如此深奥且巧夺天工的设计布局,也许只有刘伯温这样的奇才方能创造出来。但是,就算它是一幅天体运行星象图,难道就能保一方平安了吗?按这种说法延伸开来,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花点钱,按照俞源村的布局去设计,就能保证无灾无害,永世平安了吗?如果真是如此,只能说是在讲神话故事,是不切实际的。

后人曾对俞源村的现象做过很多研究,认为宗谱是一个村落的发展历史书,一般不会牵强附会,所以俞源村这个神秘的天体运行星象布局,是刘伯温设计并督导建造的不会有错。但是所谓的太极八卦、二十八星宿等只是表象,刘伯温设计这种神秘的格局还另有深意。

按相关专家的说法,设计这种神秘的格局其实是刘伯温想要营造一种宗教氛围,目的是叫村民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原因很简单,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俞源村四面环山,只有一条溪流从村里面贯穿而过,大雨一来,山上的雨水都灌到溪河之内,由于溪河本身就不大,而且是呈直线,水流量一大的话,来不及排泄,就会漫进村里,形成洪涝。刘伯温将溪流改成“S”形,目的是延长溪道,增加其水容量。此外,老百姓都信神道,把十一道山岗变成黄道十二宫,村民自然会对其心生敬畏,不会再去山岗上砍伐树木了,山林得到保护,植被得到修整,山上的水自然也就不会往山下猛灌了。

可是这个结论怎么看怎么别扭,试想要把原本毫无特色的村庄改造成一幅下合地理、上合天象的天体运行图,这得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此外,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刘伯温为了这么个目的大动干戈,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看天象知天命这种事只有皇帝才能做,皇帝就是天,有天子罩着,老百姓还用得着看什么风水吗?鉴于此,在建筑布局时,只有皇宫可以参照天象设计,或者皇亲贵族在建陵墓时允许在墓顶绘制星象图,除此之外,一律都是违法的。

朱元璋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猜疑心极重的人,他的耳目遍布天下,臣子的一举一动尽在他掌握之中。刘伯温在俞源如此大兴土木,不可能瞒过朱元璋,而以朱元璋的为人,对刘伯温的改变风水之逆天行为,不可能视若无睹。刘伯温是聪明人,他不会不明白此中利害,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以上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不允许民间改变风水,参照天象建筑物体,那么俞源村的神秘布局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清楚这里面的玄机,还得从《俞氏宗谱》着手,毕竟官方史书不会记载村落的事情,只有宗谱才是最直接的历史资料。

揭露《俞氏宗谱》真假事

《俞氏宗谱》里提到,俞涞跟刘伯温关系甚密,由于家乡闹灾,请刘伯温想办法治理。今天的俞源村还建有伯温草堂,据记载,始建于明初,在抗日战争时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草堂是后来村民集资重建的。

由于我们否定了刘伯温设计太极星象图,因此可忽略其重构俞源村布局之说。然而翻阅宗谱,另一桩重要的事情却浮出水面——刘伯温给俞源村的子孙取字。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稀松平常,而仔细分析后,却能发现其与布置村落格局传说密切相关。

古人的名和字是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字一般用作论资排辈。俞氏一族的辈分是这样的: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在这十个字之中,“仪、像、权、衡”暗合天文,“仪像”即天象,“权”指天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衡”指天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权衡”实际上就是指北斗七星。综合这十字排辈来看,就是指俞家人敬奉北斗七星,祈求“福寿昌盛”之意。

难道这就是刘伯温设计太极村传说的由来吗?我们只能说有可能是这样的,至少在没有确凿史料证明之前,谁也不敢拍着桌子说的确是这样的。那么既然太极村落的布局不是出自刘伯温手笔,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考证,所谓“S”形的溪流,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水流从狭窄地带冲击到山谷时自然形成的,而且这样的蛇形河流在其他地方也十分常见,并非俞源村独有;至于七星塘,也是后人硬拼凑出来的。在俞源村被定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后,当地的文保单位曾做过一项调查,经过统计后发现,村内的水塘不止七口,只是为了迎合传说,把多余的水塘填埋了;二十八处古建筑暗合二十八星宿之说,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村里的古建筑实际上多达395处,现保留完整的共计51处,而且这51处建筑最早的也是在明万历年间建造的,与刘伯温所处的时代相差两百多年。

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俞源村的神秘现象,确实合情合理,也令人信服。然而,撇开传说不谈,那条“S”形的溪流穿村而过,形成天然的太极图案,终究是大自然的杰作,其太极村之名并非浪得虚名,用这种硬邦邦的科学道理全盘否定俞源村的神秘自然景观,本身就违背了科学,因此,这个立于北纬30°上的俞源村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俞源村伯温草堂

奇怪的丧葬文化
僰人悬棺

在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的一些村庄里,到处都是群山峻岭,悬崖峭壁,它们本应是四川山区普通的村庄,却因悬崖上挂满了棺材而蜚声海内外。那些悬棺就是传说中僰人最后的安眠之所,被称作“中国第五十七个民族”。他们曾经叱咤风云,在中华大地上演绎过一段又一段血泪史,然而,他们是怎么消失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特的丧葬文化,却成了未解之谜。

走近僰人悬棺

僰从“博”音,是中国古代的一支少数民族,又叫都掌族,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的珙县、兴文、高县的崇山峻岭之中。

也许在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一支叫僰族的少数民族,可是在明朝以前至殷周时期,在那长达250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民族,曾经南征北战,叱咤风云,并且因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僰侯”,后又建僰侯国。《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实际上今天的珙县就是古代的僰侯国。

今天我们看到的僰人悬葬群主要是明朝的产物,现今尚存两百多具,主要集中在珙县的麻塘坝和苏麻湾两个地方。那些悬棺普遍距地面10米至50米,最高的有100米,搁置在悬崖峭壁之中,神秘诡异,却又让人啧啧称奇。

悬棺在山崖上放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木桩式,即在岩石上钻两三个孔,打上木桩,放置棺木;二是凿穴式,这种方法难度有点儿大,毕竟要在那么高的悬崖上凿出一个可容下棺木的岩洞并非易事;第三种方式相对简单,即寻找一个天然的洞穴,只要能容下棺木就可以了。

麻塘坝坐落在珞表镇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山高地陡,人烟稀少,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悬棺,怕是没人会留意这么个小山村。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小镇的原生态地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没有受到大的破坏。那里有一条宽300多米、长1000多米的大坝,螃蟹溪从坝下流过,小溪的对面是连绵不绝的山崖,也是安置悬棺的地方。这里的悬棺主要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绝壁之上除了棺木之外,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孔眼和突兀地往外翘出的木桩,可想而知,这里曾经有很多棺木,随着岁月更替,很多棺木都掉下去了。此外,在岩壁上还有不少壁画,表现的主要是僰人生活的场景,只可惜年代久远,很多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根据专家鉴定,明朝时期的僰人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打压,主要集中在山区,文明程度并不高,刚从青铜器发展到铁器,那么在技术低下的情况下,这些高悬于峭壁上的棺木是如何放上去的呢?对此,专家们存在三种说法。一种是垒土造山,把土堆高了,形成一座小山包,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可以把棺木放上去了。可是这种方法工程量浩大,不太现实。第二种是搭建栈道,把棺木从栈道抬上去。此说法由于在绝壁上未发现栈道的痕迹而被推翻。第三种是垂吊法,被普遍认可。具体做法是在崖顶上用绳子将棺木慢慢地放到指定位置。后来有人在崖壁上发现了绳索勒过的痕迹,因此悬棺放置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其实解开悬棺放置之谜,只是走近僰族人的一个开端,他们是怎么消亡的,为何要用如此怪异的丧葬形式等,才是深层次的问题,也只有解开了这些谜团,我们才能说对僰族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僰人传奇

僰人骁勇善战,有“性悍好斗”之名(语出清朝陆次云《峒溪纤志·僰人》),据《珙县志》记载:“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开明氏指的是古蜀国,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蜀王被杀,古蜀国也从此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这与《珙县志》所说的相符,也就是说僰人应该就是在公元前316年左右盘踞蜀地称王的。

不过斗争最激烈、最惨痛的是在明朝。由于僰人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到统治政权。而且明朝初期受到朱元璋、朱棣的影响,是个好战的时代。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所以在明朝开国后的200年里,就出现了12次战争,且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在如今的宜宾市兴文县有一个九丝镇,这座位于四川大山里的城镇四面都是山,属于典型的西南盆地,可是谁能想到如此一座静卧于山区的小城镇,在千百年前就是僰人的大本营所在地,是令明政府头疼不已的、赫赫有名的九丝城!

当年僰人的九丝城建立在九丝山上,规模很大,有48道岗哨、3座城门和多处粮仓,称“周围三十余里,四隅峭仄,上有九冈泗水……唯一路可通”。也就是说,只要据险而守,这里就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事实的确如此,在明宪宗时期,官兵长年累月地围剿,耗尽心血,也没能攻克,只有望山兴叹的份儿。话说在1465年,即明宪宗成化元年,僰人揭竿起事,连克周围的9个县城。四川巡抚汪浩命令都督芮成率兵征讨,侍读周洪谟认为九丝山易守难攻,不宜起兵,以招抚为宜。并建议说,给他们一个官职,以僰制僰,方为长久之计。

这个周洪谟是四川人,在明朝天顺、成化、弘治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思想家,说话有些分量,估计念及同乡之谊,不忍见蜀地血流成河,于是出了这么个主意。汪浩听了这个计谋后,认为可行,上报皇帝后,就带了都督芮成亲自去招抚。他们从成都出发到了叙州府(今宜宾市)后,叙州府的人听说要去招安,忙说那帮蛮夷凶残成性,以劫掠为乐,要是真让他们入朝为官,这还了得!汪浩听了这一番话,顿时打消了招抚的念头。当时已有两百多位僰人寨主到了叙州府等候谈判,汪浩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两百多人杀了。僰人听到这个噩耗后,勃然大怒,下决心要杀了汪浩。第二天,他们佯装投降,说两百多寨主死了,再也不打了,诚心投靠朝廷。当城内有人出来迎接时,突然间伏兵四起,官兵纷纷丧命。僰人本来就骠勇好战,再加上复仇心切,直接就打入了城中。

汪浩闻悉后慌了,连忙带了人就跑。僰人铁了心要他的性命,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一路追杀,沿途县城的官兵见僰人那气势,纷纷弃城而逃,僰人沿江而下,如入无人之境,直把汪浩等人逼到江河对岸。

由于那一带的水系众多,汪浩渡的是哪条江,史料上没细说,也无从查起,总之从此以后汪浩被打怕了,再也不敢过江。然而僰人没亲手杀了汪浩,这笔账始终记在心上,终于在成化三年(1467),爆发了一场大战。

那场战争朝廷派出了18万大军,合围九丝城,激战了整整4年,只拿下了山下大坝,九丝城却纹丝未动。这听起来有点儿像《水浒传》的味道,事实上这是僰人不畏强权、英勇作战的历史。然而,如此能征善战的僰人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呢?

僰人灭亡之谜

在九丝山上竖立了大大小小五块石碑,是明朝官员大败僰人后歌功颂德的功德碑。这些石碑历经岁月的沧桑,古朴而厚重,虽大多数字迹已难以辨认,但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根据石碑上所说,僰人经过多年的奋勇作战,却在明万历元年(1573)大败。换句话说就是,万历元年的那场大战,是僰人灭亡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把时钟调回到1573年,那时的九丝城由阿家三兄妹管理(“阿”从“哈”音),这三人具体的名字没有记载,只知道叫阿大王、阿二和阿幺妹,三兄妹都十分神勇,在珞表镇有很多关于他们的民间传说,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资料,是史实与民间故事结合的产物。

僰人悬棺

1573年10月四川巡抚曾省吾任命刘显为巢僰总元帅,郭成、张汗等12人为偏将,率14万大军,向九丝城发动攻击。大军到了珙县一带之后,刘显让郭成的儿子郭开打头阵,这小子年轻气盛,连克了都宁驿(珙县上罗镇)、罗星渡等地后,认为僰人不过如此,扬言要在10日之内捣毁九丝山,活捉阿家三兄妹。于是一鼓作气,大军沿螃蟹溪而上,直奔山头。

俗话说骄兵必败,郭开也未能逃脱这魔咒,行军到一处山沟时,峭壁上响声大作,无数檑木滚石铺天盖地而下,明军大乱,一时死伤无数。郭开见情况不妙,弃军而逃。这时候阿幺妹身穿素衣,手持珍珠伞,纵马而来,据说阿幺妹曾在一位不知名的白胡子老头儿处习得一身本领,郭开不是她的对手,狼狈而逃,至瓦窑滩时,被一条大河阻挡,河水湍急,郭开刚迟疑了一下,就被赶上来的阿幺妹当头一记,削去了半个脑袋,一命呜呼。

阿幺妹收复都宁驿、罗星渡之后,又趁势截断了明军的粮路,控制了要塞。

这一仗下来,明军害怕了,强攻不成,便来软的,使了一个美男计。关于这个美男计,在当地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说阿幺妹从小就爱习武,但是由于其父亲不同意,所以在两位哥哥练功的时候她只有羡慕的份儿。有一天,她无意中帮助一个老妇人,老妇人给她引见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儿,并叫她拜师。阿幺妹学成下山之际,师傅送了阿幺妹一把珍珠伞,并叮嘱说此非凡物,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打开。

刘显派了一个叫刘祥的人,化名白合,冒名混入九丝城中,故意与阿幺妹接近,博其欢心。这刘祥本身长得俊秀,再加上会甜言蜜语,没多久便捕获了阿幺妹的芳心,并订了终身,于农历九月初九完婚。

九月初九是僰人的传统节日赛神节,相当于汉人的春节,再加上阿幺妹大婚,双喜临门,由于大敌当前,阿大王本要禁酒,可禁不住大家劝,只得同意少量饮酒。刘祥见此情景,知道机会来了,借着新郎官的身份,不停地向大家敬酒。酒过三巡,刘祥说要趁此良辰美景吹乐助兴,取来一支唢呐吹起来。

唢呐声响彻天地,谁也想不到,这是暗示明军进攻的信号,夜色中明军大举入山,杀入城中。阿幺妹这才知道他是奸细,痛心疾首,要去取珍珠伞迎战时,却不想伞早被刘祥拿走了。阿幺妹大怒,冲过去要杀刘祥泄恨,刘祥取出珍珠伞来对付妻子,这时候奇迹发生了。珍珠伞不是凡物,不愿意落在外人手里,突然脱手飞向对面的僰川沟,从此后就一直挂在那上面,形成一道山崖。那晚官兵冲上来后,见人就杀,九丝城血流成河,山上的僰人无一幸免,被屠杀殆尽,阿家三兄妹也壮烈牺牲。

另外一个版本与第一个差不多,只不过少了习武一节,看来这个传说有一定的可信性。九丝城易守难攻,官兵的确难以从正面攻上来,唯有使计谋才可能突破。由于这里面有传说的成分,我们只能说,这大概就是僰人灭亡的原因。据相关文献记载,破城时间也是在九月初九,官兵拓地400余里,60余寨被破,36寨寨主被俘,被斩4600人,从此僰人尽灭。那么僰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丧葬文化?这里面也有一个传说。

有一天,在麻塘坝有一位阿家的老人过世,请了个风水先生找墓地。风水先生找了半天,最后停在一处峭壁下说,上面有块白岩,你们要用整块木头做成棺材,而后放置上去,可保子孙发达。阿家人照着风水先生的话去做了,后来阿家人果然越来越兴旺。此外,《珙县志》上面有这样一句话:“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在中国,不管是哪个民族,任何习俗都是为了讨个吉利,从传说和《珙县志》的记载来看,这种丧葬文化的确是为了吉利。

平蛮碑传说

在九丝山下,有一座刘将祠,是朝廷为嘉奖刘显的儿子刘廷因平蛮有功而建的,现已毁,但祠堂外的平蛮碑尚在。据说当年官兵里应外合,大破九丝城,皇帝大悦,御笔亲点有功之人,将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刻在石碑上,刘廷作为先锋官,功劳最大,名字排在首位。这块石碑运到九丝山时,当地有几个秀才不满,偷偷地将刘廷的名字给抹了。竖碑的那天,刘廷高高兴兴地前去观看,不想揭开红绸一看,没自己的名字,大怒之下,一脚踢在碑上,将石碑踢斜了。因他是有功之人,官员们也不敢把他踢斜的石碑扶正,所以现在祠堂外的平蛮碑依然是斜的。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