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哈佛师友谈奥巴马

2009年01月0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侨报周刊》记者李琳波士顿采访编译报道

  作为一名曾经的政治系研究院学子,记者可以想像美国导师和同学们是如何为刚结束的这场总统大选所震惊、所迷惑、所激动。的确,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选是民主制度在21世纪的第一场模范行为秀,其表现形式、演出内容、与观眾的互动方式、乃至艺术影响力都呈现了新世纪的特点,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并且,颠覆了已有的许多政治学科假设。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大选的诸多匪夷所思之处将在学界激发出新一轮的研究、批判、演说、著书热。


2005年,奥巴马参议员作为民主党政治新星回哈佛法学院庆祝第二届“黑人校友”活动,并发表午餐演说。(哈佛大学供图)


哈佛的胜利

  
  日前与几位哈佛中国学子聊起奥巴马的胜利,他们普遍的反应都是骄傲,在本次大选最激烈、最吸引眼球的民主党党内总统候选人竞选中,许多人把希拉里和奥巴马之战形容为耶鲁-哈佛之战,显然哈佛赢了。从上个世纪
60年代肯尼迪总统呼吁关注黑人教育,到本世纪初哈佛的青年黑人领袖项目,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并显示出卓绝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

  2006年,黑人人口仅占6%的麻州选出了第一位黑人州长帕特里克,这位深受民眾爱戴的州长高中时代便作为黑人未来政治之星,被选送到波士顿南边的密尔顿高中(Milton Academy)上学,之后又进入哈佛学院。1979年,他比奥巴马早10年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学习。1985年,奥巴马太太、美国新选出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三年后,奥巴马拿到哈佛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20年后,他当选为美国232年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而他的前辈帕特里克很有可能成为奥巴马时代的联邦大法官……这些政治地标式的黑人领袖的集体亮相并大放异彩,凸显了哈佛社会教育项目的高瞻远瞩与卓有成效,怕是令其他名校也高山仰止,羡慕不已。

  写到这里,记者有一个疑问,何时何地亚裔青年领袖的培养和教育会得到同等的关注和照顾?在讲究机会均等的美国,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为美国科技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亚裔会不会获得同样的机会?目前的现状是,亚裔学生普遍成绩优秀,却受到大学招生名额的限制。

       当黑人有为青年因为大学招生的平权措施提供了名额保障,得以较轻松地进入常青藤类顶级名校并获得獎学金的同时,大量亚裔尤其是华裔高才生却被名校拒之门外。

  有人说,亚裔青年领袖的培养应该会在亚裔人口聚居地,如加州、纽约等地,起步并形成规模。但受访的哈佛学子们相信,在最自由主义的麻州、在最人文主义的波士顿、在最崇尚“精英政治”的哈佛,亚裔青年领袖会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掌握服务社区的知识和技巧,学成后回到自己的社区,从基层做起,为亚裔社区发声。这绝不是自欺欺人的空想,奥巴马的胜选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关键是我们如何做。亚裔应该更多地关心政治,并培养小孩的社区意识和服务精神,当我们的下一代不再只是工程师、金融分析师和医生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亚裔参与并发起非盈利社区服务组织的时候,我们的政治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当选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裔社长。(哈佛大学供图)


师友眼中的奥巴马

  
  奥巴马胜选的消息让整个哈佛校园沸腾了,尤其是法学院。自他参选以来不断出炉的哈佛师友回忆也在此刻达到最高峰。法学院院长伊莲娜·凯甘(
Elena Kagan)在贺词中表示:“在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整个法学院社区都为奥巴马这位杰出的校友感到骄傲。我们为法学院曾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深感荣幸,并期望他能够发挥出自他学生时代就展露出来的各项潜能。我们同时也向88届校友米歇尔在这场选战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将被赋予第一夫人这个身份的优雅致敬。”

  1988年,28岁的奥巴马来到哈佛法学院,之前他数年如一日在芝加哥黑人社区从事一份低薪的社区组织者工作。两年后,他当选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裔社长,一时成为各大报刊头条人物。毕业后,奥巴马与多位教授和同学保持著联系,其中许多人在这次的选战中为奥巴马提供了支持和建议。

  在同学的回忆里,奥巴马没有身份(identity)困惑,这将他和多数非裔学生区别开来。同班的肯尼斯·麦克(Kenneth Mack)教授表示,奥巴马很少主动提起他特别的身世,譬如在夏威夷和印尼的童年、以及他母亲是个白人这个事实。另一位同学凯珊德拉·布兹(Cassandra Butts)则形容奥巴马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份相当安之若素的人,从没有让法学院的人觉得他还在苦苦追寻“我是谁”这样的问题。

  教授们觉得奥巴马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劳任斯·瑞伯(Laurence Tribe)教授很少招收第一年的新生为自己工作,但当1989年的3月,还在第一年春季学期的奥巴马找上门的时候,他竟然破例当场给了奥巴马助研的工作。瑞伯表示,奥巴马打动他之处在于其能将智慧、求知欲和成熟度不寻常地融为一体。“在奥巴马之前我教过大约4000个学生,之后也差不多这个数,但没有人像他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瑞伯形容奥巴马的胜选为“一息新鲜空气”、“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自我5岁半从上海回到美国,我曾希望这个国家有些改变”,Tribe表示,“而现在奥巴马历史性的胜利证明这些变化已经到来。”

  玛莎·米诺(Martha Minow)教授回忆说:“他口才出眾,在同学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这一点很了不起”。在米诺开的《法律与社会》课上,当奥巴马发言时,“每个人都会聚精会神地听,非常安静。”

  奥巴马的口才在那时就令人称道。93届的学弟阿特·戴维斯(Artur Davis)至今仍津津乐道奥巴马激励入学新生去追求卓越和领导群伦的演讲是如何深深影响了他。现在已是美国联邦眾议员的戴维斯强调他那时就预见到奥巴马将成为联邦大法官或总统。

  口才之外,奥巴马兼容并蓄的领导才能在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社长期间开始露出端倪。当时与他共事的迈克尔·佛洛曼(Michael Froman)表示:“那时你就可以发现他的许多特点,他的政治方法,还有善于把人们团结到一处的能力。”

 


奥巴马在波城。(哈佛大学供图)

 


  1991年,哈佛学生发动了一场校园抗议活动,要求学校聘用更多非裔教员。抗议学生在院长办公室静坐,并向法院递交歧视诉讼。作为学生领袖之一,奥巴马在一个集会上发表演说,但更多时间他更倾向于幕后指挥。当时也领导抗议活动的学弟基斯·伯尔金(Keith Boykin)表示,奥巴马通常不愿意在有分歧的争论中表态,他更愿意扮演一个中间派、协调人的角色。他的立场赢得了《哈佛法律评论》社员的长期拥护,包括那些并不支持他政治观点的人。布拉德福·伯任森(Bradford Berenson)是当时社员中少数的保守派之一,他认为奥巴马善于让不同观点的人坐在一起讨论折中方案,而不是加入辩论的一方。

  为奥巴马拿下白人逾九成人口的依阿华(Iowa)州立下汗马功劳的卡斯·桑斯特(Cass Sunstein)教授认为,奥巴马的胜选说明美国已为新一代的领导风格和一个跨越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鸿沟的领导人做好了准备。“你可以将之理解为新实用主义、新中间主义,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从60年代的争斗和二战一代的争论转向更温和、更少极端化的时代变迁”。

  此外,哈佛教授查尔斯·奥格雷瑞(Charles Ogletree)表示,奥巴马当选的全国性和全球性意义甚巨,“它说明美国愿意接受建设性的改变,并跟随一个富有包容性、愿意倾听和商量的领袖。它也意味著全世界对美国的好感陡增,人们将像1960年肯尼迪当选时和1992年克林顿当选时一样积极投入公共服务领域。人们将把为政府服务看作是一个机遇”。

  师友评论奥巴马胜选的同时,奥巴马也用行动表现他对哈佛师友的倚重。116日,胜选后第二天,奥巴马就任命一位前哈佛法学院教授和三位同学在他的交接团担任重要职位。凯珊德拉·布兹将担任法律事物总顾问,迈克尔·佛洛曼、朱丽叶斯·詹那乔夫斯基(Julius Genachowski)和曾教过奥巴马的克里斯多夫·爱得利(Christopher EldlyJr.)教授将成为12人谘询团成员。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