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南方都市报专栏
连岳
多年前去过南京,现在对它的印象就是中山陵一带遮天蔽日的梧桐树,这种仿佛生活在森林当中的感觉,可能在全中国的大城市里绝无仅有。活在我印象中的这些树也许多半被“砍树书记”王武龙砍掉了。这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南京市委书记,是近来倒掉的又一位高官,他的恶绩现在谈得比较就是砍伐了南京半数清朝与民国时期栽种的树木,目的是为了让城市“亮起来”。
我看有评论说王书记在任的时候,南京市民就在背地里叫他“砍树书记”,由此推论出群众眼睛之雪亮、智慧之宽广。王书记倒了,市民的段子文化就是正面的反腐民意,如果王书记还在任上,让一手操办重庆“彭水诗案”的人民警察来给你普普法,这种行为就叫做“诽谤”。
中国城市路灯不亮的黑暗路段都不在少数,可是“夜景工程”却是个时髦病,城市的中心区灯火通明、激光四射、高楼的立面上滚动着各类标语,上海学纽约,人人学上海,一个城市没有重度光污染区域,市民就相当自卑,认为自己呆在了落后地区。当然市委书记的压力更大一些,毕竟谁都想领导一个国际大都市,所以当上了书记,可能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让这个城市更亮一点、再亮一点,与虚荣的女人怕别人看不到她的钻石同一心态。
而要搞夜景工程,砍砍树、拆拆房子,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换谁当书记,可能都得砍掉那些阴影太多的古树。当然中国毕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地在干这种煮鹤焚琴之事时,相对有教养的市民及知识阶层的反对声音总是听得到的。清朝时有句形容暴发户的谚语是“树小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内务府是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油水很足,可以一夜致富;可是就算有钱了,盖的房子再豪华,树是刚种的,没有遒劲的风霜感,墙是新刷的,没有斑驳的历史感,而题赠的书画作品,作者全还活着;所有的东西都新得晃眼,与文化格格不入。
从清朝传下来的常识,市民一多半还知道,知识分子也还有一多半知道,他们又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同意,按理说我们的城市不该出现普遍性的砍古树拆旧层的行为才对,可是如你所知,事实并非如此,追求内务府“树小墙新画不古”的风格反而成为时尚。市民力量、文明常识、历史价值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当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一个城市的当政者对这个城市的任何事物都是专家,如果我们有幸碰上一个书记,兼具以下身份:伟大的城市规范师、伟大的历史学家、伟大的经济学家、伟大的植物专家、伟大的统筹学家、伟大的建筑设计师、伟大的公共工程专家、伟大的文学大师、伟大的改革者……那么,一个城市可能在他的强悍决定权里变得更加伟大,赋予他创世主一般的权力是应该的,市委书记说要有光,就得有光。
问题是没有这么强的伟大完人,连毛主席都说他只当得上一个伟大,甚至《创世纪》里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的造物主,后来也不满意他创造的人类。所以什么东西太快总是容易有遗憾,而让权力太容易砍掉古树、太轻易就打断历史脉络,我们得到的可能就只有遗憾和几则市民“诽谤”的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