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2014年09月10日 心情故事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结果导致儿童把敌意投向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使儿童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这就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并进而转化为基本焦虑。

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沙利文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依照沙利文的观点,人类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是受社会制约的,儿童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些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不是父母所赞许的,儿童必须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父母的标准,以获得安全。随着儿童的成长,不仅父母,教师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的代表如“警察”等会使儿童体验到不安全感,而且其追求满足的要求可能被社会拒绝也会使之体验到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或被称之为焦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在1950年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基本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统一性的基础。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二、人本主义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现今闻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当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就出现了。个体变得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可能产生了发展某种结构、秩序和某种限制的需要。个体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饥渴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绝,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视;感到孤独、被遗忘、被遗弃;经常感到威胁、危险和焦虑;对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敌视的态度;悲观倾向;总倾向于不满足;表现出强迫性内省倾向,病态自责,自我过敏;罪恶和羞怯感,自我谴责倾向,甚至自杀倾向;不停息地为更安全而努力,表现出各种神经质倾向、自卫倾向、自卑等。自私、自我中心。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则感到被人喜欢、被人接受,从他人处感到温暖和热情;感到归属,感到是群体中的一员;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乐观倾向;倾向于满足;开朗,表现出客体中心、问题中心、世界中心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倾向,自我接纳,自我宽容;为问题的解决而争取必要的力量,关注问题而不是关注于对他人的统治;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以现实的态度来面对现实;关心社会,合作、善意,富于同情心。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影响,每一个作用于有机体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于以一种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种具有安全感的方式来被解释。我们会看到,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与Mittelenmn一起提出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三、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

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或是父母采用的负面的教养方式,如:不尊重、鄙视、讥讽和羞辱,刺伤了儿童的情感,损害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一直到成年期都摆脱不了。这些体验的缺乏往往造成他们过度的渴望享受生活、得到赞赏和认可。这种渴望激发他们过分的做出努力和取得成绩。但是会出现自我要求过高的危险,他经常以抑郁性的精疲力竭而告终。一般情况下,即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也不能满足他们对生活和爱的更高渴望。这些人总是体验着他们童年时期所熟悉的痛苦感情:得到的不够、不满足或不可爱——在儿童时期没有满足的爱,会在后来的生活中执著的、神经症性地不断的寻求。

Asdhaffenberg明确提出了不安全感的概念,并且认为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其后,K.Schineider(1958)发展了这一关系,并提出了“不安全感人格类型”,认为代偿性的过分追求安全感,可以解释多种多样的神经症行为。我国学者,如钟友彬、许又新教授等人强调不安全感与神经症发病有密切关系。钟友彬教授特别指出:强迫的核心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如对传染病恐惧的强迫性洗手,和对门锁的反复性检查,均是出于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担心和缺乏安全感。

我们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不安全感是许多心因性精神障碍最根本的人格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自我接纳,就没有人际信任,更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导致精神障碍。

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础。当出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恐惧对象的时候,表现为焦虑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恐惧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虑,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表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控制结果失败后仍未放弃的时候,就表现为强迫症,在控制不让客体丧失的意志努力失败后导致绝望的时候,就可以表现为抑郁性神经症。通常,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甚至是过度控制(over-control)的,包括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利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包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方法来实现。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导致成人之后面临着许多情绪的困扰,而这些情绪的困扰多来自于他们并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父母、同伴,甚至成人以后与恋人、配偶的关系。他们要么是退缩、回避,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要么强硬、固执,很难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表面上看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极要面子,实际上,这种自尊是虚假的自尊,更多的表现为他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尊重、自我接纳和认为自己有价值。人际敏感是显而易见的结果,相应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