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这7种生活习惯 你一辈子都没做对过

2014年11月04日 杂记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有些复杂活儿(比如边开救护车边发短信)我们大家可能都干不了,但至少生活中最简单的那些事大多数人还是知道怎么做的吧。不过,如果你知道比如——喘气儿、睡觉、洗澡、拉屎,这种事儿都没做对的话,会是什么心情呢?

《译言》有一篇科普文章,来说说那些简单事儿里的大学问,事实证明,一些错误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到健康。那我们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ZT <wbr>这7种生活习惯 <wbr>你一辈子都没做对过(图)

1、排便

还有比拉屎更简单的事情么?连婴儿都干得很在行。那么你会惊讶地发现,就连我们当中那些能做到打嗝儿不作呕的人也会每天在拉屎上犯错。

你最熟悉的排便设施当属马桶。19世纪,随着室内自来水管道装置的出现,马桶作为近代的一项发明也应运而生,一冲便冲出人类的好感。结果室内管路装置大都非常好用,但随之而来的大便方式却出了问题。在现代坐式马桶上大便是生发痔疮的一个主要原因,也会导致憩室病(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病地几乎仅限于全世界使用坐式马桶的地区,并派生出包括“肠梗阻”在内的一系列术语)。但情况并无好转:近数十年中,各类“高度舒适”的马桶愈发流行起来,比老款马桶要高2-4英寸,让排便变得更加困难。

那我们该怎么办?

幸运的是,有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可以结束大便的两难境地。2003年的一项研究曾对28人的大便过程进行观察。这些人使用三种座便器:高马桶、低马桶和蹲式马桶。用蹲式马桶时需要采用同棒球接球手一样的蹲姿(蹲时鼓励佩戴接球手套)。研究人员起初差点儿被当成德国一家色情公司的狗仔,最后他们发现蹲着比坐着大便花费的时间要快一分钟,受试者认为蹲着大便“更容易”(上帝啊,我们希望这些受试者是有报酬的。) 事实上,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使用的都是蹲式马桶,目前这种马桶仍被东方国家广泛使用。

直肠病学家称:“我们不该使用坐式马桶,我们应蹲在田里。”当你以坐姿或站姿排便时,巴巴与肛门间会形成一个角度,还会形成一块肌肉用以夹紧巴巴防止发生失禁。而蹲姿则不存在角度问题,还免去了一番屏息凝神的过程。

如果你觉得蹲着大便不太雅观,也可以坐在坐式马桶上,把脚放在脚凳上(或任何方便的东西代替)、上身前倾,自行制造出类似的角度来加大排泄力度。

2、洗澡

从小大人们就教我们每天要洗个热水澡,打出丰富的肥皂沫,用搓澡巾去除身上危险的微生物和体臭。如果你不洗干净,就没女孩儿愿意跟你约会,老板也不愿提拔你,你就等着以后脏兮兮地缩在自己的狗窝里孤独终老吧。

但结果证明,虽然每天洗澡是一种社交礼节,可是却会破坏一种被戏谑为“角质层”的东西。热水、肥皂以及有摩擦面的搓澡巾会脱去角质层,使真皮细胞暴露在外。虽然我们刚才一句话里用了“脱去”、“暴露”和“角质(英语中该词也有‘性欲高涨’的意思)”等词,但我向你们保证这可不会让你变得性感。相反,破坏了这层皮肤保护层会让我们更易受病害侵袭。

在没有现代便捷的生活设施之前,人们洗澡并没像现在这么频繁,而且洗澡水还会重复使用好几遍。甚至现在,洗澡也无法消灭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不过倒是让它们转移了阵地。浴缸壁上云集的细菌可能到了你的腿上;腿上的细菌可能又跑到头上;腹股沟上的细菌可能又在你手上安了家。正因如此,许多医院都禁止外科医生在手术前洗澡。

研究表明,不论洗多少次澡,人身上寄生的微生物数量在洗澡前后并无明显不同。当然,使用抗菌肥皂可以杀死微生物(不过得尽量别滋生出太多有抵抗力的超级细菌),但医学专家通常建议不要每天使用这些肥皂。

那我们该怎么办?

要想保持皮肤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角质层。并无规定每周洗几次才好,不过通常认为别一周洗七次就行。别洗了,用个绚丽的法国词儿来说就是庆祝“sans douche(法文:不洗澡)”日吧,让肌肤有时间来修复上次洗澡造成的损伤。

洗澡时应使用温、凉水和温和的浴皂(如果有的话),完后抹上保湿霜使角质层重新水合,要是能叫个性感的人儿来帮你做就更好不过了。一旦洗干净,应确保自然风干。当你在餐桌旁淌着水吃早餐时,别理会室友或家人的抗议,提醒他们应该感谢你一周只洗两次澡。

3、呼吸

祝贺你:如果你不是鬼魂的话,你在读这条时应该已经明白呼吸是怎么一回事。但另一方面,你的呼吸方法却有可能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就等你做个深呼吸。大多数人在呼吸时都会将肩膀稍稍上提,胸部如鸽子发情般鼓起来。你大概没觉得用胸部呼吸有什么不对,因为毕竟肺就在那儿。不然你还能用哪儿呼吸啊,总不能用大腿吧?好了,别自作聪明了,其实应当用来呼吸的那块肌肉(横膈膜)是位于肺下方靠近腹部的地方。

多数人在直立时都习惯用胸部呼吸:这是仅仅利用肺顶部进行呼吸的浅呼吸。事实上,大部分吸氧血管都在肺底部,有半数都没用上。肺活量被浪费掉如此之多使得我们吸入的氧气量减少,这样一来我们现在的呼吸比天生该有的呼吸频率要快。

胸部呼吸还容易打乱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引起头痛、疲劳、焦虑,甚至惊慌等病症。有专家称,还可能出现手心盗汗、紧张、疼痛感和疲劳感加重等症状。

那我们该怎么办?

事实上在呼吸方面,宝宝们要比你们聪明得多。他们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即深呼吸,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并充分利用横膈膜。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又回到较为低效的呼吸方式。幸运的是,你可以训练自己重新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假以时日你甚至在睡眠中也能用腹部进行呼吸。

练习过程中试着在吸气时让腹部“膨胀”,胸腔保持不动;呼气时收缩腹肌。这不仅能让你每次吸入更多的氧气,最终还会加强横膈膜肌。横膈膜肌越厚实吸入的氧气就越多,你的大脑也就不必因肌肉缺氧而分散注意力,因而不再让你那么容易疲劳。

上班时做做看,并留意周围人是否为你让出了呼吸的空间!

一项针对心脏病患者的调查显示,腹式呼吸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减少呼吸浅短现象,还有助于降压。因此,很多教练都将呼吸练习视为造就体育强国之捷径。

4、睡觉

好吧,拉屎、呼吸,或其他很多你觉得天生就会的东西你可能都没做对,但想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睡觉总没什么问题吧?那么为什么你会凌晨三点就醒了?然后躺在那儿担心自己是否有睡眠问题,想着自己第二天早上会不会睡过头或还有没有时间拉屎的问题?

其实有睡眠问题的人大有人在,不止你一人。如果你跟医生说自己半夜总醒,他很可能会诊断为“睡眠障碍症”。美国每年都有几千万号人在开安眠药,你也会同他们一样拿到一张安眠药的处方。第二天,您连粪便里都会带着安眠药味儿,昏昏欲睡数小时后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刚才痛殴了一个民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那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在这件事上你没做错什么,错的只是你的反应。 出人意料的是,认为人该不间断地睡上八小时是近来才形成的观念。在爱迪生发明灯泡前,各地人民一天超过八小时的时间都处于黑暗之中,那时他们分段睡觉:睡3-5个小时,醒一小时,然后再小睡3-5个小时。人们会在醒来的那一小时里默想、做爱、抽烟,除了盯着墙害怕自己患上失眠症几乎什么事儿都做。实际上,这段意识之窗被打开的短暂时刻就是闻名遐迩的“最佳剔骨时间”(游戏玩家都知道),因为这段时间被认为是起来对你身边呼呼大睡的那个烦人家伙恶搞一番的最佳时机。

到了近代,人造电灯让我们正常的睡觉时间变得越来越晚,早期的分段式睡眠被压缩成一次八小时睡眠。但我们的大脑却天生设置在无灯泡时代。在一项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中,让身体健康的受试者处于持续14个小时的人造“夜晚”中,他们便迅速回归到分段式睡眠模式,在两次3-5小时睡眠中间有一两个小时的“平静失眠”时间。

那为什么当我们熬夜看《致命武士》很晚才睡时,中间还是会醒呢?尽管现在有了电灯,有些人也倾向于回归自然的睡眠周期,尤其是在夜长的冬季。还好,拥有这种抗科技的超凡大脑不一定会产生不良后果。专家称,只要你平静地让自己再自然地睡回去而不要躺在那儿奇怪自己为什么醒了,一般第二天就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

5、分娩

很明显,生孩子可比呼吸要费劲儿得多。但是当你意识到连上个月突然蹿到你车前的笨笨鹿都能顺利产子,你就会希望我们这些聪明的现代人类会做得更好。而事实却不然,现如今大多数美国产妇仍然采用“截石位”分娩。这种体位非常古怪,要求身体平躺,腿脚抬起,有时脚要放在蹬子上。

事实上,就差没用管子把你的腿也绑起来了,这几乎是人类所想出的最差劲的姿势。这点子肯定不是嬉皮士想出来的,他们会觉得产妇应该在有海豚相伴的轻松环境里进行生产: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截石位”分娩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并建议予以淘汰。

想想看不难明白:女人仰卧时,婴儿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要努力同重力作用进行抗争,放心吧,婴儿无论如何也不会急于逃离他那个生存不愁的环境的。结果是:生产变得更加困难并加重阴道撕裂的疼痛。

似乎这幅画面还没让你觉得足够恐怖,那么再加上“助推指导”(一堆人围着产妇一起大喊“使劲儿!”),这种生产方式已显示会加重会阴损伤以及生产时的疼痛,同时还会造成胎儿缺氧。

那我们该怎么办?

基本上,现代医学已将头朝下腿在半空的姿势定义为标准姿势,主要是因为可以便于医生操作。最重要的是,生孩子很大程度上和怀孕一样——并没有一种姿势在各种情况下都适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让产妇在生产时能走动,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科学告诉我们,避免卧式分娩可以减少疼痛,蹲式分娩通常可使骨盆张大10%。要是有谁曾有把头卡在下水道里的经历,他一定知道卡口张大10%有时可谓意义重大,就冲这点也该给蹲式分娩发块奖牌。

6、刷牙

口臭是个让你交不到朋友的好方法。没人愿意接近一个口臭到已被《日内瓦公约》条款判定为不合法的人。所以,感谢上帝,我们学会了刷牙。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执迷的惯常刷牙方法使我们的口腔卫生越来越差,包括蛀牙增多并最终使整颗牙坏掉。从小就有身穿印有牙齿卡通形象衬衫的牙医专门走访各所学校,向我们口授传统的牙齿保健知识,建议我们每天饭后刷两次牙。这很有道理,因为你得把牙缝里那些汉堡包的残渣除去才不会让它们腐蚀你的牙齿而使你的口气变成一种致命的化学武器。

但你会惊讶地发现其实你错了。英国牙医现在建议人们,尤其是5-10岁的孩子,不要每次餐后都刷牙。理由是食物和饮料中的酸性物质会软化牙齿的珐琅质,吃完酸性食物后立即刷牙会破坏牙齿上的珐琅质,牙齿失去了这层保护便容易生成蛀牙。实际上,饭后牙齿里留些食物残渣不会造成多大伤害,反倒是把牙齿天然保护层刷掉的危害性更大。所以,认为饭后刷牙的牙医们还是闭上你们的嘴吧。

那我们该怎么办?

研究表明,用牙线清洁牙齿比刷牙更加必要。牙线既可以清除牙缝间成堆的细菌又不会破坏牙齿保护层。但是,在你跑到牙医面前得意地宣称是cracked网站告诉你刷牙有害之前,人们仍然普遍相信一天刷两次牙是最好的方法。但你应该抛弃饭后刷牙的习惯好让牙齿有时间从酸性伤害中恢复过来——理想的做法是用餐之前刷牙。或许你本能地喜欢用硬毛牙刷,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去除那些混蛋细菌,但研究表明,你应该使用软毛牙刷,更多关注你的牙龈而非牙齿。所以,与其说是刷牙,不如说是为牙齿做按摩。

 

7、坐姿

以前我们说过久坐会提高患糖尿病、心脏病、甚至癌症的风险,不论你不坐的时候如何增强运动都已无济于事。我们还说过由于某种怪因,坐得时间长了意味着你的寿命可能会缩短。不过我们未曾提到这都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椅子。

我们今天熟悉的直背椅几千年前就有了,但时至今日,它们几乎是专为要人而备。英语中依然有类似“主席(chairman)”和“大学教授(university chair)”等和椅子(chair)有关的词,显示出宝座模样的椅子和领导权之间的联系。截至19世纪,普通人的座椅样式还都是无靠背的凳子或长板凳,要么就干脆像古人一样跪地而坐。

你猜对了,我们的身体并不适于坐一般的直靠背座椅。当我们站立或是坐无靠背椅子时,我们的腹肌都在起作用,帮助嵴椎支撑我们的体重。而坐在靠背椅上时,这些肌肉呈放松状态,突然之间只有嵴椎来承受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如同一根嫩枝支撑着一枚沉重的保龄球。额外的压力都加在了嵴椎盘上,最终能导致长期背痛,80%的美国人都罹患此症。

那我们该怎么办? 研究坐姿的专家推荐一种“积极坐姿”(听上去就像边睡觉边运动一样轻松),坐在健身球、跪凳或其它无靠背的凳子上。还可以用立式桌来避免久坐。如果你不想使用这类奇怪的办公桌椅,仿佛自己的老板精心研究了家具设计似的,还有个选择就是:有一项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对三组人的嵴椎盘进行测量,这三组人中一组采用标准坐姿,一组为懒散坐姿,还有一组以135度仰卧且双脚着地的姿势坐着。结果显示,在最后一种姿势中嵴椎盘运动最少。顺便提及,这种斜倚的姿势在罗马帝国时期(也包括耶稣在世时期)非常普遍。所以工作的时候就这么坐着吧,告诉你的老板你是在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是在深入进行宗教体验。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