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在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2015年06月20日 学习小计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请实际在香港科技大学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就读过的各位朋友回答。回答时烦请注明就读的学位(本科、交换、MSc、MPhil、PhD等)。

水无痕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比如把…

收起

====================
这段话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这段话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这段话很重要所以要说三遍
无视这段话的都是耍流氓。
所有图片来自于香港科技大学的官方相册。
戳泪点的文字来自于我的同学 @小轮子,这组图片最原始的链接
我也是征求了 @小轮子 同学的同意之后才把这组照片分享来知乎,因为我爱我的学校,我也想把这美丽的校园分享给所有人。
但烦请各位想要分享出去的同样注明图片的来源和文字创意的来源,麻烦不要只写一句来自知乎水无痕的答案,照片不是我拍的,文字创意也不是我想出来的,我觉得这样写不妥。

水某在此谢过。

顺便吐槽某些微信公众账号。
算了我懒得吐槽你们了,简直了。
====================

048" data-rawheight="1152" class="origin_image%20zh-lightbox-thumb" width="2048" data-original="http://pic1.zhimg.com/702b36311c9c6b3e9263c43da80e1610_r.jpg">

更多回答
164
收起

匿名用户

我从2006年至2011年在科大读本科,回忆10个细节,供你参考。

刚入学时,除每天尽情享受的本科生3号宿舍180度无敌海景外,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内联网(my.ust.hk)。我们可以在网上

  • 预订学习室、研讨室;
  • 预订球场;
  • 充值在电脑房打印的费用;
  • 通过其Email系统查看所有与己相关的通知;
  • 查看教师信息;
  • 申请当前累计成绩的正式本;
  • 预留图书馆的图书或电影;
  • 借阅香港其他大学图书馆的藏书;
  • 注册、修改及取消课程;
  • 下载和上传跟上课有关的资料和作业等。

这些事项的制度化及自动化,有效消除相关人事障碍。如有其他需要,学校的注册处、学生处、学系、宿舍办事处等部门可透过Email或面对面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半年后,我在电影学会上庄。「庄」,即学生会旗下某一属会的执行委员会(也称「内阁」);「上庄」,即参加选举、并在胜出后的一年里管理该属会。要正式成为一属会的内阁成员,需两步骤:在选举中获得足够票数(类似美国选民选总统);选举后在属会的年度大会(AGM)中获得确认(类似美国参议院确认国务卿)。

竞选和AGM那两个月刺激、有趣、难忘,学习到的创意、责任感、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制度的尊重,终身受益。

说说AGM。与会者有:我们11人(新庄,Cabinet-Elect,必须出席)、现庄(通常出席)、上庄(不时出席)、会员(难得出席)。2007年的AGM一共开了5段,每段约12小时,基本在星期六。AGM有三大议题,一是我们新庄成员逐一站起来,接受大会质询(类似美国国会听证)。这是最艰难的部分,现庄和上庄会对你过去一个多月选举中的作为及将来一年的计划,巨细无遗地质问。3P(主席、外务副主席、内务副主席)的质询各长达数小时,其他庄员至少也要被问一小时。其他属会的AGM,常有女生被当场问哭。另外两大议题是分别对几十页的《电影学会年度计划2007-08》和十几页的《电影学会年度预算2007-08》逐条审议。这两部分考验回答人的想象力,因为问题大多属假设性质,现庄和上庄期望你对一切未知与突发有所准备。

当时我被质询,一站起来,现庄最漂亮那位女生问,「你是不是穿了你爸的西装?你不知道不能穿短袜吗?」第二天,我立刻到旺角荷里活购物中心买了一套黑色的修身西装,加一条幼领带。自此,我穿皮鞋再也没漏出过小腿。多年以后,我回想,这应是我认识「politics is perception」的最早时候。

下庄后,我与一位庄员,创办一个网上影评节目。后来我们和香港主要的电影发行商都有联系。一部电影上映前两星期,电影公司举办媒体优先场,送我们两张票。

优先场不划位,我们俩就混在众(真)影评人里排队,没有出现过《安妮荷尔》里面需要请出麦克卢汉老师的情况。优先场多则一周4次,少则一两次。我们贪得无厌,除非要考试否则都去看。因为主要观众白天要上班,场次多安排在晚上9点后,看完经常已经半夜,幸好地铁开到一点,往来科大的小巴开24小时。

通常在看完电影的第二天,两人逃课到我的宿舍录制节目,之后由我编辑,上传到Youtube。我的合伙人博学多才,口齿伶俐,远在我之上,录音时我需忍受巨大压力与羞辱,更别说有时候我的舍友也在房间里。

两年后,因为用了几段侵犯版权的音乐,Youtube封了我们的帐号,删除全部短片。

2006年入学的150多位内地同学中,有北京文理状元、广东的4位状元(当时使用标准分),「基本都是放弃清华北大来的」。大伙学习好、学习努力,这本来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因为香港当时实行七年中学、三年大学制,我们150人需先读「零年级」(Year Zero)。专门给零年级修的科,包括两门微积分(Math023 / Math024)。我也不怨天尤人,但是大学第一年给我两个「C-」,打击不小。

我与计算机科学自此渐行渐远。不幸的是,只有系里面成绩最好的学生可以申请转系;幸运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四个副修学位(Minor Degrees)向所有本科生敞开大门,只要向学校宣布(declare minor),即可修6科。我手按圣经,面对学院的曾小姐,宣布了两个副修:中国研究、通识研究;选了12科,三年级的时候再申请选一门研究生课程《现代文学理论》。

我很喜欢这些人文社科课:一般是30人以下的小班,堂上讨论激烈,教授记住我们谁是谁,有问题随时可以去办公室或者发Email问他们。印象深刻的有《环球政治》《中国商业史》《中文语法专题》《西方短篇故事》《香港政府与政治》《音乐、戏剧与表演》《文学主题:爱情与死亡》《1750年至1914年的欧洲社会变革与社会思潮》等。

这13科带我参观更大的世界;给我很多「A」和两个「Dean's Award」;使我也可以在拿成绩单时像其他高分内地同学一样,在「蘑菇」面对大海与太阳,斜四十五度角,面带微笑,眺望远方。

我非常感谢教《文学主题:爱情与死亡》和《现代文学理论》的陈老师。她博学、热情、聪明、清晰、精准、开明。有一次,她不记名地用我期中考的答案在堂上评论。我的答案写《断背山》,其中论及「原来这个爱情故事更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决……」。陈老师正经地指出,「主义」不能乱用,你可以说Jack比Ennis浪漫,但说话要严谨、要考虑清楚。这画面后来常在我脑海里回放。

后来,我休学一年的那段时间,有一次敲陈老师的门找她聊天。期间我问,老师你觉得《战争与和平》怎样?老师说写得很好,简单说了些感受。我接着小声地告诉她,因为名字很长很多,我没看下去……老师说,没所谓的,那些名著凡是看不下去的都不需要看,好书很多。我大受鼓舞,从此少看了很多书,成了一名文盲。

你可能认为,这些事芝麻绿豆,说得婆婆妈妈。是我辜负了科大的写作训练,浪费了大家的宝贵时间,我很对不起大家。

读《音乐、戏剧与表演》时,我们同学要分成两组,各自排演一场音乐剧,作为期末考试。科大真是卧虎藏龙,我们组十几人,均「理工商」科(当时仅此三大本科),但是作曲、填词、编曲、乐器、排舞、表演、服饰、道具、宣传、领导,居然各项都有高手。现在想起来,也啧啧称奇。

一个多月的排练,通常选址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的舞蹈间,有钢琴,有落地玻璃,有无敌海景,大家心情愉快。临近演出时,巧遇赛马会大堂的「E-Board」大电视投入使用。我Email学校的公共事务办公室,得到王先生的积极帮助,赶在演出当天,投放了「E-Board」史上第一个非组织性学生广告。演出在大学书店旁边的艺术厅(Art Hall),座位不够,后面站了很多观众。演出很成功。感谢卢老师的热情指导,他真的很能唱,遗憾我在全班唱歌最难听。

在科大读本科,出国(非学术)交流机会多。这里使用「括号」的修辞手法,因为我孤陋寡闻没听过出去的同学主要是学习而不是玩乐,估计我认识的人都是功利邪恶的,不计成绩就不努力。150多位内地同学中,很少没有出国做交换生。我是其中一个。我一共获得、或几乎获得3次交换机会:慕尼黑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维珍尼亚大学。第一次,因为申请时没注意到那里不讲英文,不想学德文,就推了。后两次,因为准备公开考试等个人原因推了。这是三个遗憾。

不过还是出去过两次。一是语言中心举办的LIBRA,专门伺候英语不好的一年级学生。科大给钱,去到当地,早上学英语,下午旅游,晚上住在当地人家。我们一行20人,分配到罗托路亚,一个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的城市,人烟稀少,气候宜人。我所住的家庭,有一半毛利人血统,夫妻分别是我两倍大小,女儿8岁,儿子6岁。太阳很晚下山,晚上

  • 马可斯或阿罗哈带我去行山,说《魔戒》在那里拍摄过;或者
  • 马可斯给我一辆几千元的自行车,带我去山地赛车;或者
  • 我们一家5人驱车去野餐和游泳。

有一次山地赛车,我从5米左右的斜坡急速翻跟斗摔下来,座椅在空中被折断,其下的铁管直插我腹部。幸好落地时铁管不在身体正下方,逃过一难。这算是见识过了极限运动。

另一次是WATUSA(Work and Travel USA, 去美国工作旅游)。去到加州的南太浩湖,跟罗托路亚一样是度假圣地。住在加州这边的汽车旅馆,早上步行3分钟,跨越州界线,到内华达州的赌场工作。数了70晚的小费,花在20天的旅游,东西岸各10天。以我简单肤浅的见闻,首都华盛顿最好逛,博物馆够多,而且到白宫那天,巧合遇上刚从北京奥运会回来的乔治W布什总统乘坐海陆一号(Marine One)降落玫瑰园。原来有3架一样的海陆一号间隔出现,以扰乱恐怖分子——此乃literally「长见识」。

科大急功近利、忽视人文,我有不满。有一次,看到「大字报墙」的一篇文章,立意浮夸假大空,文法混乱欠逻辑。于是,我也写了篇大字报,建议学校加强中文及人文教育。可以想象,虽然趾高气昂,我那篇文章也写得很糟糕,但我诡辩地将自己的没文化,归咎于学校的中文及人文教育。

后来,我将文章用Email发给校长。校长回复我,说建议很有趣,会分享给校方其他高层。我觉得很受尊重,很高兴。虽然,两年之后,科大正式开办第一个非「理工商」的本科学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环球中国研究学士」(Global China Studies),我的功劳为零,但我当时依然觉得做人充满力量,开心了很久。

科大生活紧张,以「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闻名于天下。读完二年级,我以「学业太紧而不能多看看其他书」为由申请休学一年。现在君子坦荡荡了,我会承认主要原因是贪玩。刚申请休学时,学校不批,说通常只给半年。感谢计算机系的主管老师,跟他来回几封Email之后,他很体谅,就批准了。

纸包不住火,宿舍办事处很快发现我不上课却在占据学校公认最珍贵的资源——宿位,勒令我立刻滚蛋。我写Email给他们,获得14天的缓刑。利用这段时间,我找到了让我「屈蛇」的好同学。之后一年,我常常隐居在他和他舍友的房间,继续享受科大的无敌海景。非常感谢我的同学。也非常感谢科大,没有管得过分严格,让我逍遥法外,他日我功成名就,一定回来捐钱。

休学一年,的确有较多时间泡在图书馆探索。我很喜欢HKALL(香港高校图书联网),可以借八所大学的书,3天后送到科大图书馆的前台,看完后可以直接投进科大图书馆的还书箱。好像同时读了八所大学一样。

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败,不出意外我成了借书不看的暴发户。我的图书馆网上借阅记录,从2009年开启,显示我一共借过343本。后来,《如何谈论你没有读过的书》英文版发行,我总算找到了精神领导。

我住得离科大不远。前不久,我办理了图书馆旧生证和体育设施旧生证。毕业后,图书馆新翼建成,海景座位大增,我喜欢回来看书看海。此答案即在LG1自习室的玻璃墙前写成,现在是时候去LG4健身房「做gym」。 显示全部

57

Naiyan WangCS PhD, 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收起

谢邀 @邓博元 先介绍本人背景:本科浙大计算机,现在是博士第三年,方向也是计算机方向。所以我更多从PhD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和前面msc提到的有较大出入。

下面分项来说:

1. 学术
懒的看后面长文的,我的意见在此:学术上来讲,和大陆最大的区别是这里的研究更加尊重研究本身的客观规律,不会有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大跃进,老师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身上。和北美名校的差距在于缺乏一种贵族气质,缺乏一种做研究要真正推动领域发展的责任感和动力,更多地是对顶级会议和论文数量上的追求。单就计算机来讲,我个人愿意把港科和北美排名20-50的学校相比。

以计算机系来说:
A. 毕业要求
各位有志于读phd的大多会先关心这个。系里没有硬性要求,毕业要求由导师确定。听说过最高的是6篇conference+2篇journal,最低的1篇conference也有。总体来说,认真做事情4到5年都是可以毕业的。快的3年,慢的6年也都存在。

B. 教授
能在港科拿到教职的教授,phd中publication的top数量一定都不少,而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陆/local/外籍也比较平均。带学生的风格也大不同,有的是事必躬亲,也有的是只指一个大方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C. 研究
只说我了解的average的情况:简言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年top conference和journal都会有,但是少有一些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工作。大家平时谈论的也多是top的数量,往俗了说,就是缺乏一种责任感和情怀。当然这和国内大多数学校连top的门还摸不到的比,这优势还是很明显。也有少数一些老师坚持在做自己的东西,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冷门。总体来说,在这里读PhD还是会接受到严谨的科研训练,最后能拿到什么高度,要看个人造化,毕业时不同学生的差距也还蛮大。

D. 毕业出路
计算机而言基本不愁。不过这可能是和CS本身而不是学校更相关。PhD毕业正常国内BAT基本无压力,很多师兄也都直接到Google MS这些大公司的北美总部。投身教职的也有一些,不过是少数,教职是在亚太地区为主。

2. 生活
学校本身建在海边,去市中心的话要先小巴转地铁,大概40分钟左右。离学校最近的居民区生活中心坑口,大概小巴十多分钟。学校的公共设施还是颇为齐全的,从各种生活必须到运动场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以没有什么事情的话不用经常跑出学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无论环境还是风景都是顶尖的。

吃的方面,学校食堂的价格确实比外面要便宜一截,每餐在20到40之间。至于口味,这就是见仁见智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北方人来讲,我还是不太能适应的。。。

住宿现在的政策是所有postgraduate(包括mphil和phd,不包括msc)都只保障两年的住宿。校内住宿方面,都是一个apartment里面有4小间,有的小间会被划分为双人间,面积在6~8平米左右。一个apartment共享厨房和卫生间。至于校外住宿,前面提到学校本身在海边,周围住宿的选择也不多,所以直接的后果就是住房作为一个刚需,不但条件不是很好,而且价格也是远高于校内。以唯一一个能步行到学校的住宿地方大浦仔为例,今年的行情基本都是要到六七平米的单间,4000HKD/月左右。这也源于这些年不停扩大的PG规模,然而学校一直拒绝为PG学生解决校内住宿的问题。曾经在12年的时候,大陆学生曾经自发组织过抗议活动,但是因为某位学校高层的高压而作罢。

3. 氛围
本科生和研究生其实是相对分裂的两个团体。本科生以local学生为主,而研究生多以nonlocal学生,尤其是大陆的学生为主。

A.本科生
确如上面的回答提到,就工科而言,平均local本科生的水平并不高,以我做助教的课程为例,大多数最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多是大陆生。local学生对各种社团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的热情很高,甚至超过本身的课程。但就商科而言结论可能并非如此,之前看到过一个从北大到港科交流的本科生,他自己还是很佩服港科这面商科学生的专业性。以我接触到的这面大陆的本科生而言,平均而言是要比大陆学校的毕业生质量要高,但是顶尖的数目是没有清北一类学校要多的。至于本科生怎么选择,这完全就是个人偏好,我个人感觉在香港这面见识还是会多一些,在清北知识深度可能会更好。

B.研究生
研究生的水平其实差异很大,既有想好好做些research的,也有是稀里糊涂就入学了的。不过整体上来说,大家发paper还是都会盯着top的会议和期刊,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推着走只要自己愿意去做,而且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基本到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有不错的paper。优秀的毕业生是可以达到北美名校的标准的。私下里,同一个实验室的同学们还是有很多娱乐活动,经常一起出门吃饭啊逛街啊等等。

大概这样,以后想到什么再补充 显示全部

知乎是一个真实的问答社区,在这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
使用邮箱注册 »

使用微博登录 使用 QQ 登录
728 人关注该问题

关于作者

水无痕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

被收藏 14

回答状态

最后编辑于 2015-06-04

所属问题被浏览 54936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