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亲爱的老师,你能读懂林嘉文“最后的话”吗

2016年04月22日 心情故事 暂无评论 阅读 5,055 次

作者:王学进

2月23日晚,已经出版了两本史学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跳楼自杀了。据媒体记者证实,林嘉文因抑郁症自杀。对这位史学天才高中生的去世,凡是认识与不认识的人纷纷表达了惋惜之情。跳楼前,他给家人及老师留下了一份遗书。(2月25日《华商报》)

惋惜,痛心,疑惑,此刻各种情绪缠绕着我,难以言表。这么有才情、有学术素养、且已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学术成果、前途一片光明的天才少年怎么会自杀呢?说是罹患抑郁症所致,这个我信。但他怎么会患抑郁症呢?报道没说,估计一时也说不清。

不满足报道披露的林嘉文遗书中的部分内容,我在网上搜索出这篇题为“最后的话”的遗书。通读之下,我约略窥见到了其选择自杀的一点点心路历程。他依然清醒,睿智,冷静,看得比我等大人还深,还透,并不能简单地将自杀完全归因于抑郁症。一句“太没意思了”的哀叹,道出了部分自杀的深层原因,不是我等凡人所能理解的。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括号中的这段话,如同遭电击一样,惊骇住了。他是在举证“连小小的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的观点,特意在括号中举了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

虽然不能说,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与选择自杀有某种必然联系,但对他这样生性极为敏感的天才少年来说,他可能会因此联想到学校里其他种种师生的不平等,深感学生低人一等的耻辱,为此感觉很受伤。

我无从知道西安中学师生之间还存在哪些等级秩序,只知道当下中小学校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很突出和普遍。这点无需举证。林嘉文之所以要举这一“小小例子”,可见该校还存在“大大的不平等例子”。可悲的是,老师们对“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并没意识到给学生的人格尊严造成了伤害,给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隔阂。而缺少与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交流,恰恰是造成抑郁症的一大病因。故医生建议,患抑郁症的人要与身边的人多交流。

“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这样的例子小得不能再小了,这在教师看来根本不是问题。但在学生看来,这恰恰是在器物层面凸显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这种感受是与“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相伴而来:只准教师监管学生,不允许学生监督老师。比较之下,不难发现,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已经由器物层面跃升至精神层面,构成了师生之间人格和权利的不对等。

也许他用“寡鲜廉耻”来评价这种行为有点过分,但对照教师的下列行为,如“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教师确实应该汗颜,应该深自反思:为什么会说一套做一套,为什么那么物质主义,精神为什么那么矮化和犬儒?总之,某些教师还当得起“为人师表”的职业称号吗?

教师也许会感到委屈,这毕竟只是小节嘛!是的,但教师特权以及师德恰恰就是通过这样的细节表现出来。可叹教师对此早已习焉不察,安之若素。问题的症结和严重性恰恰体现在此。现在,天才少年林嘉文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天才地洞察并揭示了这点,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读懂他留下的“最后的话”,从小节做起,摈弃头脑中的特权意识和等级观念,自觉做师生平等的捍卫者和践行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附:自杀的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

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震动学界,2月23日,被誉为“史学奇才”的林嘉文跳楼自杀。

刚满18岁的林嘉文,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了两本共70万字左右的史学著作。本来前途光明,为何突然毫无征兆地自杀?

“史学奇才”林嘉文自杀时,刚满18岁。
“史学奇才”林嘉文自杀时,刚满18岁。

曾身患抑郁症

据媒体报道,校方24日早上从林嘉文的班主任以及家人处获悉,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的。

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郁症有段时间了,一直是靠吃药控制。2月23日晚8时,他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夜里11时左右给一位平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发了封邮件;24日该老师试图联系他时,从林嘉文家人处得到林嘉文跳楼身亡的消息。

据《新京报》报道,23日晚上6点左右,林嘉文还在一个宋史研究微信群中发言,并未看出有异样。

刚满18岁的他,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了两本共70万字左右的史学著作。本来前途光明,为何突然毫无征兆地自杀?

在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遗书中他提到“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林嘉文生前所用的微信昵称叫“吸濡之鱼在江湖”,微信里的朋友圈内容基本都与历史有关。但他生前所发的两条微信信息仿佛暗示了他曾因抑郁症副作用和对自身价值的困惑倍感煎熬。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条微信信息显示的内容是: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2016年1月26日晚他发的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

林嘉文在自己的书房中。

“史学天才”成长之路

林嘉文出书后曾撰文披露他从对历史感兴趣到走上史学研究之路的心路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自己1998年出生于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外公外婆都是中学的理科教师,外曾祖父教过中学的语文,称自己“勉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他自述与历史结缘始于小学时期跟着家人看《百家讲坛》。他念小学那时候,正是社会上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母亲、姥姥、姥爷看《百家讲坛》,他也跟着看。他曾经有一两年的时间,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看电视节目。小学就已经在读白话节选的《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他小学时期仔细阅读过的《辽金西夏史》,是第一本和他现在的学术兴趣相关的学术著作。

他说自己对民族史的兴趣完全来自于小时候的叛逆,“凭什么汉族政权打少数民族政权就是“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而少数民族政权打汉人政权就是“侵略”?“

小学毕业后,他开始在微博上关注唐宋史方向史学界的前辈,搜读他们的著作,也按图索骥阅读他们晒出的书,了解了诸如政治过程论、唐宋变革论、新清史、新文化史等史学方面的理论、话题,对韦伯、萨义德、王铭铭等人的一些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的著作也有所涉猎。

念初中时,他还经常在微博上看史学前辈晒平时参加的会议,留心这些会议的议题和参会的嘉宾,甚至留心他们偶尔在网上闲聊的学林趣谈,连掌故和牢骚话他都能从中榨出有关学术和学界的信息。

文中他还提到父母、学校对自己的宽容和支持。“从小到大,只要在应试体制下的成绩不出太大问题,父母都支持我的兴趣,无论是购置很贵的大部头古籍,还是送我参与活动,他们都没有意见。我家住西安北郊,经常要跨大半个城市去陕师大长安校区查资料或者听报告,父母对此从来都不打绊子地配合。”“学校对我也比较宽松,有时我跟老师讲自己赶稿紧张,偶尔请上半天假,班主任也就批了。”

但是即使是史学天才也曾质疑过自己,一度怀疑自己选择。文理分科时,同学如果问他选哪科,他都跟人家讲选理科好,当同学反问他为什么选文科时,他的回答并不是说自己喜欢文科,而是说自己在这方面有了一点积累,不想重头再来。

后来他想明白了,不管是否喜爱史学,自己已经把史学当作一份熟悉的工作习惯下来了,而且当初与史学结缘本就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

这番思想开悟的同时,他也开始撰写两本著作。

2014年6月,当时他16岁,《当道家统治中国》出版,他提出拒绝配合出版方和学校的任何宣传,并要求隐瞒年龄、不要炒作。

2015年12月16日,西安中学邀请了历史学界重量级的嘉宾,举行了林嘉文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出版座谈会。后来他撰文写道因为第一次出书他不愿意炒作,他自觉对不起读客公司和西安中学,便没有推脱第二本书的出版座谈会。

《忧乐为天下》刚出版后的舆论反应,完全合乎他高一出《当道家统治中国》时的担忧,从初中起就熟悉网络舆情的他觉得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不太欢迎别人年少成名,“大家会顺理应当地认为其中有作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

虽然《忧乐为天下》的出版曾引起争议,但很多著名史学家都给予他和他的书很高的评价。

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贾连港感叹,这本书文笔老道,很难看出是一个高中生写的,林嘉文有很好的批判精神。

曹伟则兴奋地说,大学老师最喜欢会玩的大学生,而林嘉文就是一个玩的高手,上大学最怕没有爱好,中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自我发展。

“有这样的学生很有压力”,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刘文芳面对媒体采访时坦言,林嘉文是自己遇到的最具历史天赋的学生,每次上课特别是讲到宋史时自己都会拿眼睛瞄下林嘉文,看他是什么反应。

林嘉文被视为“史学奇才”。
林嘉文被视为“史学奇才”。

疑似遗书曝光: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

在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林嘉文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在遗书中他叮嘱父亲要珍惜母亲,也希望母亲振起精神工作,同时感谢了一些老师以及对自己的朋友表示了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流传的10条遗嘱中,前两条都被一串省略号代替,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第5条遗嘱中,他还坦白了自己对刘雅雯的爱恋。在他自己文章中他曾这样评价高一时的历史老师刘雅雯“刘雅雯与我亦师亦友,甚至友的关系更重一点,以致我从不叫她‘老师’。我是她师范本科毕业后带的第一届学生,刘雅雯很保守,但同时单纯且理想主义,这时常让偶感疲于世俗交际的我感到惭愧。”

“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

“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

“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在遗嘱中他希望得知他去世消息的人,可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但请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遗书的最后林嘉文承认自己对历史研究日久生情,但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把自己变成了历史。

(新浪新闻极客 实习生 赫海娜 综合华商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