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6月12日,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在北京铁道大厦组织召开了“十一五”“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2007年度重点项目评审会。按照程序,这些项目的申请指南在2007年3月29日公布,申请截止日期为5月18日。
在该领域的11个重点项目中,引发争议的是“高靶向缓释纳米医药制剂研发”、“纳米生物材料研发”和“纳米生物器件研发”三个重点项目,其经费分别为6000万元、2000万元和2000万元,共计1亿元。
过去五年中,我一直住在紫禁城北边约一英里的地方,就在北京闹市区一条小巷的居民楼里。这条小巷没有正式的名字,它由西开始,经过三个90度的拐弯,出口向南。在地图上,小巷的形状很好找:它看起来就如同一个问号,或者佛教”卍”字的半边。这条小巷很好找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位于北京所剩无几的老城区。跟今天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一样,古都北京正急速变化着――最大的北京地图出版商每三个月要更新一次地图上的标识,否则完全跟不上城市的发展。然而我所在 的这片社区,却历经了几个世纪而能大致上保持原貌。第一张详尽的北京地图绘制完成于175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伟大的清朝皇帝乾隆治下,在那份文献上,我所居住的这条小巷就保持着今天这样的走向。北京一位名叫徐平芳的考古学家曾经告诉过我,这条街道的历史可以远溯至14世纪的元朝,北京城的很多个街区都是在那个时代成形的。元朝还流传下了一个词――胡同,这个蒙古语中的词汇后来成了汉语,意思是”小巷”。本地人把我住的这条小巷叫做”小菊儿胡同”,因为它与一条叫做”菊儿胡同”的稍大的街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