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心脏的供血动脉即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闭塞所致。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如果能早期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表现:原有心绞痛的冠心病病人,心绞痛性质(时间、程度、频率等)有加重表现,时间超过15分钟,应用硝酸甘油无效;突然发作重度心绞痛,病前有劳累、酗酒及精神创伤等诱因;持久或反复发作的夜间心绞痛;平素健康,或有隐性冠心病;在心肌梗塞恢复期突然出现重度心绞痛;心绞痛后伴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或心功能不全等。
急性心肌梗塞时,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不难识别,大多表现为显著的心前区成胸骨后疼痛,疼痛多表现为绞窄式、紧缩样、压迫感,伴有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长,一般均超过15分钟,含化硝酸甘油休息均不能缓解,如果又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尤其要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中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多不典型,无疼痛或疼痛不剧烈的患者,应注意下列情况:凡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大汗淋漓、脉搏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高龄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等心力衰竭表现,或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也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高血压病患者突然血压显著下降,尤其同时伴有心力衰竭者,也应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对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并注意追随观察和对比如果能作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检查,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更为有益。
急性心肌梗塞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下述几方面的意义。
(1)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梗塞,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心肌急性缺血,而使部分心肌发生坏死,是冠心病的一个很严重类型,当前病死率可达10%~15%。即使急性期存活者,由于心肌坏死后,排血功能受损,其远期预后仍受到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塞三大严重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取决于梗塞面积的大小。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初期,能尽早发现并给予及时处理,可以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其预后可得到改观。
(2)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诊断进行心电监护,有助于尽早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止早期室颤的发生,并得到及时的抢救。有资料表明,死亡患者中50%发生于起病6小时内,其死因大部分是由于心电不稳定而引起室颤,早期(48小时)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可能防止原发性室颤的发生。
(3)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增加心肌灌注并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助于防止梗塞范围扩大,缩小梗塞范围,防止泵衰竭的发生。有资料表明,梗塞范围与心脏排血指数之间存在近似反比的关系。梗塞面积占左室的25%以下时,心功能可被剩余健全的心肌代偿,当超过25%时,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表现,达到40%以上时,易发生心源性休克。
(4)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也要求对患者做出早期的诊断。因为血管闭塞的时间愈长,所能挽救的心肌就愈少,一般主张在发病4~6小时内进行,时间愈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