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包办婚姻延续65年 遗留藏品是天文数字
1952年,季羡林先生
1934年,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毕业时留影
从一个出生于穷乡僻壤的苦孩子,到人人敬仰的国宝级人物,季羡林一生的经历极其复杂。他一生之中有着众多头衔,但是,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懂12门以上的语言。这似乎得益于他10岁开始学英文,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
抗战时期:赴德国学习古代语言
季羡林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5年,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其自述曰:“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他懂12门以上的语言,其中吐火罗文据说今世已不足30人掌握。
回国任教:北大最年轻正教授
季羡林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5岁的季羡林放弃优厚的条件回国,立即被北大校长胡适聘为教授。以后历任东语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燕园教学生涯里,季老在东西比较文学、原始佛教语言学、印度中世纪语言学、吐火罗语义学、梵语文学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泰斗地位。
文革时期:一边挨斗一边治学
1968年被打成黑帮之后,季羡林劳苦致病,甚至不能行走,自己爬行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医生。为此,他曾想过自杀,但当他准备好了安眠药打算到颐和园自杀时,革命小将又来了,把他拉去批斗。这是他第一次受批斗,享受了耳光、唾沫、掌击等种种待遇之后,发现自己也是能忍受下来的,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一直挨到文革结束。但季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改革开放:拖着病体坚持写作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季老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曾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2003年,因身体原因住进301医院,即使在病房里,每天仍坚持读书写作。2006年,季老95岁,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一生十大学术成就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上世纪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研究,打破了“吐火罗语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7)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8)东方文化研究;(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
季羡林先生与夫人合影
家庭:包办婚姻延续65年 与儿子决裂13年
季羡林一生只结过一次婚,育有一子一女。难得的是,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晚年他曾经和自己的儿子决裂过,曾经13年不见面。但值得欣慰的是,直到他去世,他的儿子都陪在他的身边。
夫妻从来没有吵过架
1929年,季羡林18岁了。他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季羡林结了婚。妻子彭德华,比季羡林大4岁,只念过小学,大概也就能认千八百字。所以到后来,他们分居两地,季羡林到了异域,彭德华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笔来。但她对季家来说,却是勤勤恳恳,含辛茹苦。据他回忆,“这个家六十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我想,这即使不能算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自1929年两人结婚,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他们的婚姻走过了65年。
1935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
德国恋人终生未嫁
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在他的住处不远曾住着一户叫迈耶的人家,迈耶有个美丽的女儿叫伊姆加德小姐,在日常的交往当中逐渐对季羡林产生爱慕。当时,季羡林常拿着自己的论文到伊姆加德家里去,请伊姆加德为他打字,一来二往两人产生了感情。季羡林曾为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约束,他在权衡再三最终拒绝了伊姆加德。几十年后,有人找到了伊姆加德,发现她居然终生未嫁。
儿子曾与他决裂13年
季老婚后,l933年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1995年,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记者 夏洪玲
1930年季羡林先生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遗产:前秘书杨锐:“一切已交给他儿子”
去年秋天,有媒体报道,季羡林部分私人收藏品流向拍卖市场,事件披露后,一些媒体将矛头指向了担任季老秘书一职的杨锐。
昨日,在得知季老去世的消息之后,杨锐并没有赶往医院为季老送行,而是选择安静地一个人呆在家里。在接到记者的电话之后,杨锐表示自己很难过,不想接受任何采访。而对于季老的丧事安排以及财产安排的问题,她表示:“早在几个月前,我就不做季老的秘书了,一切事务都已经交由他儿子在处理了。”
遗留藏品是天文数字
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这么五个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京的字画,这些字画以齐白石为下限,数量很大,名家聚集,触目皆是,若论价格,在今天是天文数字。这部分是有目录的,主要是先生已故的第一任秘书、追随先生半个世纪的李铮教授编订,我帮过忙的,这是10年前的工作;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黄、田白、白芙蓉、名人信札等,数量很大;三、历年来,先生朋友赠送的字画、艺术品,数量也很大,名家包括启功、范增、欧阳中石等;四、先生本人写的字、手稿,当然也有很高的价值;五、先生著作出版量很大,稿费数目也不小,当以百万元计,还有朋友馈赠,先生本人不经手。”
更换秘书后与儿子团聚
杨锐近年来一直担任秘书一职,总管季老一切内外事务,是掌管季羡林内外事务的“大总管”,又握有季羡林住宅的钥匙。而且,有报道称杨锐对这位今年已97岁高龄的老人疏于照顾,甚至拿吃剩的鸡骨头给老人当午餐。为此,季羡林曾向总理温家宝去书求助,要求撤换秘书。虽然温家宝亲自回信督办,但北大方面却以“领导未能齐集开会”为由,直到2008年11月3日才对老人的这一要求作出回应,正式为季老更换了秘书。马上,与季老13年未曾见面的儿子得以与其团聚,并且陪伴左右,悉心照顾季老。
轶事 小时生活贫苦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他的祖父是个农民,家里穷困潦倒。季羡林的母亲姓赵,俗称季赵氏。季羡林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季羡林四五岁时,由父亲作主,跟一位姓马的先生认了一些字,算是这位国学泰斗的启蒙师。
平生最爱收藏
季羡林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国初期。当时的季羡林属于高收入阶层,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的稿费。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他的收藏数量庞大,包括苏东坡的《御书颂》等。“文革”时期,季羡林先生的收藏被抄没,“文革”以后,由于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同学、多年好友胡乔木的关心过问,基本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他。
老来喜欢养猫
季羡林老年之后喜欢养猫,第一只猫叫虎子,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而且喜欢和另外一只名叫猫咪的猫争宠。白天,两只猫会跟随季羡林出去散步,这样的情景甚至曾经成为燕园中一道著名的风景线。后来,季羡林又养了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斯猫,“它们活泼、顽皮,经常挤入我的怀中,爬上我的脖子”。其中一只尊号“毛毛四世”的小猫,在爬上季羡林脖子的时候,正巧被一位摄影家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抢拍了一个镜头。照片赫然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而“毛毛四世”也成为蜚声猫坛的一只世界名猫。
帮新生看行李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2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子到北大报到。由于行李很多,便将其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自己去办入学手续。等办完手续之后已时过正午,他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回头去找,发现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行李。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高考数学4分
季羡林的学生钱文忠回忆,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