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三电少年”更需要“情感哺乳”

2009年09月10日 未分类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雷泓霈
 
9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孩子想看羊拉屎想挖土豆,父母却热衷于把他们“圈养”在时尚都市的格子里,天天和电视、电脑、电话在一起,成为“三电少年”,视力下降、肥胖、孤独、自闭、偏执、情感饥渴……城市病在暑假集中爆发,由于城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各种问题随之产生。
 
“圈养”在防盗门内的孩子更多从虚拟通道了解认识世界,汲取信息,而这些通道毫无例外地充满了机械冷漠和程序化的僵化。“圈养”在城市孤岛的孩子们成了“现代的小鲁宾逊”。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谈到“皮肤饥饿”:孤儿院的孩子得了怪病,目光呆滞,食欲不振,没兴趣到游艺室玩。院长请来了斯宾塞,斯宾塞决定从其他学校请些小女孩和这些孤儿一起玩耍。他们大声地笑、闹,把这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抚摸、拥抱,沉闷的孤儿院变得热闹起来。这些孤儿“一个个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好转”。院长百思不得其解,斯宾塞告诉他:“这些孩子患的是‘皮肤饥饿’,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他们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关心。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迟钝。”——与此类似,我国的“三电少年”就患上了“情感饥渴”。
 
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家庭教育知识化比重太大,过分注重琴棋书画这些技能,却忽视了人格教育,包括体育。”这些年来,更多家长将教育发展投向国际化和时尚化,在“技能崇拜”中不惜花费很多金钱,却唯独忘了最淳朴、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情感哺乳”。有的孩子两岁多就开始上幼儿园,有的孩子长年被寄养在老师家中,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孩子却无法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法了解大自然的奇妙趣味,生活单调、狭隘,生出“城市病”也是正常的。
 
当今的孩子,不缺物质哺育、技能熏陶,缺乏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回归。家长们将他们看作需要雕琢的“大才”,更要将他们当做喜欢野外空气的“小动物”、“小宠物”,让他们多一些野性、个性,多一些生物性。社会应该鼓励父母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孩子,多为孩子补充“情感奶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尽情游戏、真诚沟通和耐心交流,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带来最宝贵的成长营养。这些来自生活的平行教育、伙伴教育和“情感奶水”更能带来人格拔节和意志熏陶,更有助于人格完善、快乐和健康情绪的开发。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一则消息,英国全国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克拉丽莎·威廉斯说,英国政府应当向有子女的父母提供资金奖励,鼓励他们多与幼年子女相处,以避免出现父母过早将孩子送入教育机构的现象。将教育管理制度延伸到情商层面、人格教育方面,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这种深层次的政府教育责任的延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市教育局)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