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iPhone,iPod,苹果告诉我们的事
移动装置不是电脑
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一出,赞美与批评声四起。许多科技玩家的批评声音集中在认为这是一款没有达到期待的电脑,包含他的大小,价格,规格等等。这些声浪充斥在Facebook ,Twitter 以及众多个人博客上。
这似乎是一台很多科技玩家都不怎么满意的电脑,但这好像正是关键所在:以衡量电脑的标准,来衡量一台不打算被当成电脑的装置。这个死结正是苹果公司(记得吗?这公司的名字在2007年从「苹果电脑」正式改名为「苹果公司」)10年以来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
是的,苹果公司不是电脑公司,而移动装置不是电脑,苹果公司认为自己做出来的不是电脑。从2001年第一台iPod诞生开始,到2007年第一台iPhone,一直到2010年的iPad,这似乎是10年来Steve Jobs一直在告诉世人的事,而这件事是整个电脑行业一直没有想通的。
近年来由于价格不断大众化,科技产品的使用族群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 CPU速度,内存容量等技术规格不敏感的消费群体,成了市场上新兴的主流。他们对于移动装置所展现出来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个性化的,每个人要的都不一样的。
此外,还产生了以应用为导向的认知与购买行为(也就是说,想要很明确的知道,买了这个能干嘛?)例如,能拿来听音乐吗?能拿来看电视吗?能拿来看书吗?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需求,导致了装置更加的被细分到更分散的某一种小众市场去。
以往的手段失灵
这些改变,是以英特尔和微软为首的个人电脑行业不熟悉的。首先是单一商品卖出大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前的电脑制造商顶多只要区分「商用机」和「家用机」,现在忙著应付「笔记本电脑」,「CULV轻薄笔记电脑」,「Netbook 上网本」,「平板电脑」等无数市场细分。
更别说接下去可能还有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以及开始有电脑制造商跨入电子书阅读器,智能型手机的制造与销售中。要管理这么多的产品线,进而在销售上迎合到各种消费者的需求,电脑制造商迎来的是一个「小量多样」的时代。「大量少样」的时代过去了。
其次,新兴起的主流消费群体让电脑制造商非常错愕。之前定位在「个人的第二台笔记本电脑」的上网本,显然是打算卖给重度科技玩家,没想到居然成为了许多人「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这些消费者是学生,长辈,时尚人群。电脑行业用来做市场定位的那一套失灵了。
然而,制造商们似乎还没有办法绕出这个死胡同。回过头来看看当苹果推出iPad的时候,大家在想什么?一些人认为,像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功能与规格以及能做的事情与智能手机相比差不多,如果这样那还不如买上网本。因此认为iPad没有生存空间,不知道卖给谁。
这种比较法问题在哪?问题在于把iPad当成电脑。我们拿了一把量电脑的尺去量iPad,怎么量都觉不对。然而,这种量法在过去两年里已被证明是死路一条:当上网本问世的时候我们量了一遍,MID 问世的时候又量了一遍,CULV问世的时候再量第三遍。我们找到答案了吗?
以应用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
电脑制造商始终在这把电脑量尺上找不出答案。一开始上网本被定位在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的中间产品,后来笔记本电脑越做越小越便宜,侵入上网本产品线。而上网本的功能越做越强大,侵入到笔记型电脑市场。之后的CULV更是说不清楚市场定位,在三者间挣扎。
而还在概念阶段只有小量产品的MID ,号称介于上网本以及智能型手机之间的市场细分更是怎么都说不清,电脑制造商感觉到自己怎么做都不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似乎都指向一个方向:这把量尺还合用吗?我们拿这把尺继续量下去是对的吗?
把眼光从产品线定位拿开,移回消费者身上吧。这群对规格与技术不敏感的主流人群,他们到底要甚么「应用」?让iPod活起来的是音乐,让iPhone活起来的是上网与上万种Application 应用,现在苹果打算拿电子书的应用让iPad活起来。iPad不是电脑,苹果认为不是。
苹果这一次尝试是否会成功还不知道。但是当Steve Jobs在iPad发布会现场提到苹果公司时,说他是一家「移动装置制造商」,我们知道他深深抓住了重点,那就是「移动装置不等于电脑」。这里指的不是硬件,不是操作系统,而是以应用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思维。
我们要问,电脑行业用了这么久的英特尔微软架构(所谓的Wintel)符合以应用为导向,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思维吗?符合新兴消费族群要的应用与体验吗?改变并非一夕可成,电脑这个产品也会持续存在,然而我们开始摆脱电脑的角度在看新兴的移动终端了吗? (文:数位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