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什么是寒蝉效应?

2014年10月06日 杂记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程归子我的洗脑口头禅:kukikukiki。

谢邀。

寒蝉效应,是一个法律用语,特别在讨论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时,指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寒蝉效应的发生,将导致公共事务乏人关心,被视为过度限制言论或集会自由的不良后果。

这是百科解释。
而我想换个角度来剖析「寒蝉效应」。
比如「舆论」。
对于「舆论」的描述,我更愿意形容它为“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一旦调用起舆论武器,后果无非两种:
1.结果可控。
2.事态失控。

而不幸的是,后果1,是我们在大多数事件发生后,产生的后果,比如“某地XX被立案调查,领导班子大换血”“中央哔发生哔某些哔江派哔,”这种条件下的舆论风向也好,最终结局也好,是绝对可控的。原因大家自然明白。
所以,一个法律上的名词,「寒蝉效应」,被广泛使用。
后果1自然用得最多。
我们觉得,「道路以目」已经够惨无人道了,而「寒蝉效应」,不但噤若寒蝉,而且还使人心绝望,这不但产生某种不可逆的舆论压制力,而且,还给人一种我活得很好的错觉。
当然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一些人的自由,是骑在另一些人自由上换来的。以后如有更详细的题,我可以仔细论证一下。

在后果1上,牵扯了太多民众对于「寒蝉效应」的吸引力。
所以往往忽视了后果2。

汶川大地震中,有一部分民间救援团队为了救灾而救灾,能不能帮上忙不知道,但把交通堵得死死的。发生余震后,消防官兵还要抽出人手去救这些没事添乱的人。
倒不是说他们这种爱心行为有问题,而是里面有相当一大部分人是呼朋唤友瞎起哄,跟着来灾区作秀,带着游玩的心态。而正是这部分人,把众人心态带乱。

官方救援人员开口说,“哎你们你们,不能这样,救援我们做就好,你们非但做不好,还要拖延我们进度。”

那伙人就吵吵起来了,“你有没有点公德心?你有没有点中国人的良知?我们,是来,做公益的,做善事的,善事,你个大老粗懂吗?”
这种蛮横无礼的态度,加上已然煽动的,对ZF救援工作不满的情绪,民众很容易就将舆论转向「ZF浇灭民众救援热情」,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
而如今媒体,只追求曝光速度,至于事件本身是否分辨出对错,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就像之前的中国大妈是否“讹”了外国小伙?“外国小伙与中国大妈纠纷事件”,第一时间亮出的新闻标题不可谓不抓人眼球,却虚假得令人作呕。这个新闻一出,对于媒体公信力影响极其恶劣。

那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作为ZF这部分人的舆论自由被严重限制,他们却不能合理使用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他们明知自己是对的,但是被「先入为主」,「反咬一口」,施暴人反而成了受害者。就像,A动了你的电脑桌,并弄坏了你女朋友送你的礼物,你知道是他干的,他还死不承认。你受不了了,骂他是个混蛋,他顿时大呼小叫满地打滚,嘴里嘟囔着“他骂我他骂我他骂我他骂我……”
不明事理的围观群众很容易就被这三个字代入到他的个人情感中。
“哎你这人,能不能文明点?”“是啊,骂人算什么好汉?”
你要辩解,“是他……”他一脸脆弱,“骂人有理啦骂人有理啦!”
你无奈地只能闭嘴。

这就是后果2,事态失控造成的「寒蝉效应」。
有些道理,明明就是对的,你们却硬要骂它是鸡汤;
有些鸡汤明明只能一口干,你们却哭着嚷着要变出把勺子;
有些观点的表达明明合情合理,你们却非得揣测出点什么。
没阴谋,怎么可能?

有些事,明明就已经在很努力地去做,去完善,去改进,你们却不给它时间,稍微发生点不可避免的错误,就要被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然后尖着嗓子大叫:
“你们看,我说什么了,我说什么了?”结果众人蜂拥而上,呼啦呼啦堵死了这口不大的井,堵井的像是堵了枪眼,激动得不行。
结果,大家都没水喝。
有人实在看不下去,说,我带你们新挖口井吧。又有人要跳出来棒打,“MD,挖不挖,我们说了算!你敢侵犯我们挖井的权利?再让你装大V,打死你打死你……”
最后这部分人捂着流血的头跑掉了。

结果再也没有人管闲事了。

面对如此高昂的行动成本,本就没必要发声的清醒着的人,明智地选择缄口不言。

我一直感慨的是,阻碍中国言论自由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民众本身。

标签: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