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年轻的恐慌
最辛苦的是年轻人,除了大学4年相当轻松一些,大学毕业后的10年,都辛苦,都恐慌。
这段过得顺,在相对高一点的平台进入稳定期,享受复利增长。
这段处理不好,就得在更低的地方和同龄人、后来者竞争,更加辛苦。当然,也可以选择放弃。
这并非对年轻人不公,而是他们在这段时间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接着一个:
找什么工作?
在哪儿工作?
追求谁?和谁成家?
买不买得起房子?
能不能养得好孩子?
没一个选择简单。怪不得很多年轻人早早掉发。
复杂的、巨大的挑战,让人害怕,让人想逃避。这是正常的反应。
如你所知,从猿开始,面对挑战,大脑的选择是两种:战斗,还是逃跑?fight or flight?
我们现在没了尾巴,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但大脑的反应还是一样的,觉得自己能赢,fight ! 对手太强大,当然 flight,溜之大吉。动物界的战斗成本高昂,没命的可能性大,太爱战斗死得快。
逃跑总是损失比较小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求稳定?而这稳定只不过是吃不饱饿不死?一个年轻人,花了几十上百万教育费用,做这种选择?本都难回,不很奇怪吗?这就是因为逃跑偏好。
自由人不稳定,感觉要为每一餐饭战斗。
在这恐慌期不轻易逃跑,最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幸存下来,是最首要的任务。过10来年往回看,那都不是事,再难的关卡,好像也能过,过了,一点不显得难。
没幸存的人,并不会死。只是意志力消失,老天给的才智无从展示罢了,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混到老,一点不难的。
意志力强的人,不怕大挑战,意志力一般,甚至弱的人,是不是就没办法?只得认输?
有个简单的策略可解决这问题,并不需要你突变。
那就是把挑战分解到极细。你的大脑每次都觉得必胜。
比如锻炼,保持身体健康,有益无害,坚持的人却少,那是一开始挑战太大,动不动就得半马全马,卧推180斤,每次尝试都是沮丧和伤痛。而把目标减少到每次跑400米或5分钟,轻松愉快完成,全是战斗胜利的快感。而据统计,就是长期只保持这种极低强度的运动,身体素质也可得到提升。
我每次跑1万米,最后当然是会累。我起跑前,都骗自己,就跑1千米,1千米过后,再骗自己,又跑1千米。奇怪的是,大脑很信这种任务拆解,甘愿上当。
一个大学毕业生,目标是上海,整体任务重:妻子、房子、车子、票子,一想起来,感觉整个陆家嘴都压在胸口,不逃跑要被压死。
把任务拆解了,不外乎是:到上海,找工作,找到工作,保住工作,加薪,换更好的工作……简单的一步跟着简单的一步,每一个挑战都可应付,那有跑的必要呢?
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可以用通关的喜悦取代疲惫:不错,今天的任务没让我逃跑,我赢了。
人一辈子,也就3万多天,恐慌的年轻时代,3千多天,它经不住你赢几天。
加油吧,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