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打眼-“五十亿元”换回来的东青釉盘子 初入收藏之道儿的玩主,的确有拿冥器当宝贝的,更有不少贩子拿它说事儿。面对这些个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如果没有几分鉴赏能力的话,就等着找倒霉吧。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被刷满了油漆的“老古瓷 自以为内行且经不住人家的吹捧,这是一些收藏者的“软肋”。嗨!那聪明的造假(或贩假)者,甭管他是老头儿还是老太太,甭管是傻老二还是漂亮媳妇儿,只要是一出手,那“二指禅”准保奔着您的软肋上来,让你在“麻酥酥、轻飘飘”的幻觉中把钱掏了,冤不冤呀——您呐!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在法兰克福“爆炸”的土地雷 警惕,应该说这是智者的一种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往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超出了一定的地域范围,说不准就会大打折扣。同样的一个物件儿,放在地摊儿上,也许无人问津,但是摆在欧洲的某展柜里,再配以柔美的光线,兴许就成了“珍玩”。遇上个既没有十足的鉴别能力,又时时贪心作祟的主儿,您说他不打眼谁打眼?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劳力士手表与带着“古老包浆”的陶罐 老外这回是被“不成熟的科学观”给打了眼。而那个古玩铺里的大掌柜的,却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同样也打眼。唉——人间的许多事情,往往会出现情景在预料之中,但结果却出乎人们预料之外的滑稽。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Oh!My God! 我们说,历史感是一种“自我”,同时也是一种“自尊”,保持民族的尊严,仅以赝品或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去糊弄人家,这是不可取的。更何况200元人民币也好,“突喊坠斯刀勒”(200美金)也罢,这块被天价卖出去的蜂窝煤,很可能就会断送一条文化古街的诚信。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二 文中所谈的“酱色釉”,是指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其釉色介于青釉与黑釉之间,根据含铁量及烧造时的环境、温度等不同,呈现出浓淡有别,深浅不一的变化。酱色釉陶瓷始见于西周时期,称“酱色原始瓷”,盛行于东汉,是为酱色釉瓷的前身。辽金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较为广泛地使用酱色釉,尤其是民间的窑口,产品丰富多彩。 另外,切记圣人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做问道于盲的蠢事,这在文玩鉴赏方面尤为重要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 文中提到的晚明天启年间的民窑青花瓷盘,很有点意思。因为那个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民众向往着一种勤劳耕作、安居乐业的生活,于是在一些陶瓷的绘画上常出现“渔樵耕读”的题材,很有时代特色,亦属难得。这就不难想像我为什么花上“重金”(十块钱大票儿)购得这只珍贵标本了。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汝窑谜踪之三 吴仁兄的心态是颇具普遍意义的。收藏者如能够在自己的收藏行为中,经常悟到“平常心、本分事”这种“生活禅”的机理,便不会为贪心作祟,以至于走火入魔了。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汝窑谜踪之二 至于假汝窑的瓷片标本,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极易打眼。收藏者常认为:得汝窑整器难,得其标本碎片易,故此放松警惕。须知得整器难,得珍贵标本亦难。辨别标本的真伪较之整器相对容易些,只是仔细看看瓷胎的横截面就够了。真汝窑瓷片的胎面是“香灰胎”,抚之无剌手之感,假标本则很难做到这点。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
小说-打眼-汝窑谜踪之一:开篇 汝窑瓷器的确是价值连城的珍宝,绝非常人唾手可得之物。现在的收藏市场上,动辄出现汝窑瓷器若干,且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实都是“天方夜谭”,根本不足为信。明了此理,某种程度上比从“专业”上如何鉴别汝窑更为重要。 2009年01月12日 手机小说 暂无评论 喜欢 0 阅读 1 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