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西南旱灾成因
作者:贾鹤鹏
就在西南地区的严重旱灾纠结着国人的心坎时,种种关于天灾源于人祸的说辞也在考验着公众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
不止一位以“善待大自然”而博得尊敬的环保人士将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旱在的发生,与西南地区近年来的过度开发联系在一起,尽管气候部门的权威专家从未轻易地下此结论。
其实,只要浏览一下国家气候中心和西南各地气象科学家摆出的数据,了解西南大旱的成因,这一点并不困难。
目前,比较普遍的结论,认为青藏高原较强的热力因素、去年过早结束的雨季、厄尔尼诺现象间接影响影响下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以及冷空气偏向难以形成有助于将于的“水汽”,这些都是影响西南旱灾的重要原因,而众多原因凑在一起,则直接导致了此次旱情的严重。
尽管如此,一位著名的环保志愿者还是“谦虚地”断言,西南地区的经济林和水电建设,与此次大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毫无疑问,大规模的经济林建设和对原生林的砍伐,当然会对所在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不过,这并不表明经济林的建设就是旱灾的诱因。此次旱灾,同样波及生态保护较好的东南亚各国,而上述的雨季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以及冷空气偏向,更多的是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的结果,也与近年来不断加剧的全球
变暖趋势息息相关,却难以直接联系到中国局部的生态变化。
同样,水电又一次成为了替罪羊。“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密集上马”、“上游对江水的蓄积让下游的河道干枯” 也可能是大旱的一个原因等说法也被媒体频繁引用。这样的说法除了无法与上述的气象数据相联系外,也忘记了西南地区的水电其实大部分还在规划、建设甚至是争议之中,即使它们真如诸多的反对意见所声称的具有破坏性,这种破坏性还远不足以构成对气候条件的影响。
而与之相反,在西南旱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个被国家决策者认识到的问题,却被一些“环保志愿者”有意无意地忽视,那就是目前的西南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蓄水水利措施,这直接导致了旱灾之中无法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事实上,在许多水利资源利用充分的发达国家,如水利资源利用率高达90%的挪威,并没有看到水利工程对灾难性天气的促力作用,相反,管理完善的蓄水水利措施,却很明显地在缓解旱情影响(与水坝不能造成大范围长时段极端天气事件一样,它们也不能直接缓解旱情而只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调节来减轻其影响)
和提供应急资源,特别是电力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尽管旱灾让西南已经投产的水电企业普遍发电量大幅度减少,股价下跌,但是它们仍然为抗旱救灾提供着珍贵的电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电力,抗旱的压力是更大呢还是更小?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利用其它能源发电。但是在中国用不起油、气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远远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其他能源就只剩下煤炭。而科学分析中的大旱成因,恰恰与碳排放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密不可分。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水电(如果还有核能的话)是减轻而不是加大旱灾的因素。
当然,对水电这种低碳排放的能源的全面效应,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生态和经济层面的研究,这正如对待西南大旱的成因一样。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