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评价「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这种行为?

2014年11月29日 杂记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最近刚买了kindle,在知乎看了很多关于kindle的问题。其中一个回答记忆尤深:“一次只看三本书,看完再添加。”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可是不知不觉已经屯了十几本了!网上的免费资源太多了!想看的书太多了!每次看着待看的书单,总有一种烦躁的感觉。正在看的三本书也看不下去了。读书明明是件快乐的事,现在却成了我的负担了。又想想之前的那个回答,里面的道理我都知道,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看到一本有趣的书,就随手点了推送了。不一会就出现在kindle,成为新的负担。如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有一阵子我在那个组里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受不了那个风气,退掉了。

那个风气是怎样的呢,大概就是,组里边的人永远都在讨论哪个电商又做活动了,什么某东满400-150啊,某逊200-50啊之类的。然后另外一部分人是晒单的,那种几千块的单随处可见。我加这个组的时候以为是一个读书小组,加进去之后心里在想。卧槽,这tama的难道不是一个买书版的什么值得买?

退的时候我发了个贴,我说这个组里边大多数人都需要豆瓣在读书这里开发一个“我有”的标签。我原以为这种讽刺会招致一堆人来喷我。没想到下边几十条回复全是赞同我的。对于这些人而言,买书是一种生活状态。和买衣服裤子鞋一样,能够带来快感。只不过这种商品是书而已。他们可能不一定需要读多少书,但是必须要买。这本质而言无非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罢了。这种人其实是占了少部分,毕竟没有多少人会整天以买书为乐。

另一种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更接近于这样一种状态,大概就是的确是有读书的需求,然而在买书时又往往会高估自己近期的阅读量。我说的近期是指大概两三个月。事实上在长期来看,我买的书几乎都已经读完的差不多了。

这种行为和下载了一大堆的电影等着看没什么区别。说到底是害怕陷入一种无书可读的状态。事实上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书架上永远会保持七八本没有读过的书。手头有一本正在读的书。因为我没办法保证哪天我读书的快感来了,一整天坐在那里读完了整本书,然后陷入一种无书可读的焦虑之中。而且,我的kindle上边应该会买上六七本我感兴趣但是没有读的书。然后我的豆瓣阅读帐号里边也有两三本。

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阅读量,买书的时候总觉得,这本应该会读,这本能买。买了十几本回来,等刚读了两三本,又觉得这本能买,这本在将来能用得着。然后就会累计的越来越多。书少的时候也焦虑,书多的时候也焦虑。

我可以把这种焦虑形容成一种叫做“填充自己的焦虑”。也就是我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还需要填充的。比如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多学一节公开课。长此以往,读书,看电影,学公开课这种行为本身好像已经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买书,下载公开课与电影的这个过程。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只要不是太冷门的书,往往不会出版一次就再不出版,以后买也来得及。现在先读,不如让书放在商店里好好的诱惑我。或者自己真想想读的时候,去书店里翻翻看。翻完之后再决定买不买。

还有另一个原因,的确是最近这些年,买书越来越方便,书价相比于其他的物价和工资也是越来越低。中国的书价实在是太便宜了。碰上电商做活动时,随随便便下一大堆单只需要一百多。这个价格不说放在其他国家了,就是放在香港台湾也只是一本书的价格。

其实这种习惯不一定是一个坏习惯,如我前边所说的。长远来看,如果真正的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话。那么这些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存货而已,就像是家里边存粮一样简单。对于一些人而言,读书这件事情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都必须有的。你会让家里一点干粮不剩,哪天要吃饭的时候再去开锅么?所以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虽然我自己爱买书,这两年网购便利后,光是实体书应该有两百多本。但是长期我基本上都读的差不多了。那些真正冲动而买回来不喜欢读的,最后转了二手或者是送了人就是。

读书是一个行为,它和吃饭睡觉走路一样都是一个行为。没有必要贬低它也没有必要神话它,更没有必要被这种行为本身所引申出的买书行为所捆绑起来。这个时代消费主义盛行,人们都陷入了一种买买买的癫狂状态。而事实上,对于一个真正喜好读书的人而言,不管你处于怎样的阶层上,以怎样的方式读书都是可以的(我指的是正版)。

不过我还是支持买书,因为能养活的起作者。

标签: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