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癌症“卖出去”
下面我要讲的故事,可能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忽悠”,这次里程碑式的事件,用严苛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甚至就是一个骗局。
1947年,波士顿的一个地下实验室里,病理学家西德尼·法伯正为“儿童白血病”忧心忡忡。这间狭窄逼仄的“实验室”位于儿童医院大楼后巷,四下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在当时的疾病王国里,白血病是个名副其实的弃儿,寄生在生与死的边地。内科抛弃了它,因为无药可救;外科抛弃了它,因为谁也不能对血液动刀。
每次急性白血病患儿入院,医院总一阵骚动,几轮探讨后确诊,输血,送回家等死,要不就塞进最偏远的病房。
法伯医生发现的新药一度疗效显著,却挡不住白细胞排山倒海的反攻,他急需更多研究资金和更大的实验平台,谁能提供这一切呢?
法伯尝试搞了一个基金会,但募得善款与期待的数目相距甚远。
下来该怎么做,才能使儿童癌症一举成为公众焦点呢?俱乐部方面灵机一动——没错!在患儿中找一个“宣传大使”,一个抗癌领域的折翼天使!
然而找到一个乐观面对绝症的孩子,这并非易事。法伯心急如焚地浏览着病人名单,总算找到了一个精神状态尚可的孩子。这个小男孩金发蓝眼,天真无邪。
他得的是肠癌,并不是白血病。他叫埃纳·古斯塔夫森。这个名字太拗口了,法伯灵光一闪,给他改名为:吉米。
一个温暖的星期六,加州电台的节目“真心话大冒险”中断广播,连线到波士顿。主持人娓娓道来:“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小家伙——吉米。”
“吉米是全美成千上万病儿中的一个,正饱受癌症的折磨。他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外出,但非常喜欢棒球比赛,尤其喜爱‘波士顿勇士队’。现在凭借广播的魔力,我们将横跨整个美国,来到吉米的病床前——这里是‘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最了不起的医院之一。这里的医生在癌症研究领域有非凡的成就。请连线吉米……”
一阵电波干扰声后,吉米稚嫩的嗓音响起。随后,“波士顿勇士队”全体队员陆续出现在病房里,吉米激动的喘息声和欢喜的惊叫清晰可闻。紧接着,队员们唱起歌来,吉米也随声附和,声音高亢而热烈:
“带我去看棒球比赛,
带我跟大伙儿在一起。
给我买点花生和爆米花,
我不在乎是否回得了家。”
演播室里的人欢呼雀跃,最后一句歌词弥漫着酸楚,让很多听众几乎落泪。节目最后,主持人倡议大家慷慨解囊,资助儿童癌症研究基金,“让成千上万像吉米这样罹患癌症的孩子快乐起来!”还称,小吉米最想要一台能看棒球赛直播的电视机。只要捐款总额超过20万美元,这个愿望将立刻实现。
节目只持续了短短八分钟,公众反响却空前热烈。当天晚上,勇士队还没离开病房,捐助者就已在儿童医院外排起了长队。
吉米的邮箱塞满了明信片和信函,有些信件还夹着支票,孩子们也寄来了零用钱……到5月底,滚滚而来的捐款已逾23.1万美元,超过了预定目标。公共场所随处挂着红白相间的爱心锡罐,闷热的夏夜,少年棒球联盟的孩子们身着球衣挨家挨户募捐。甚至,各处小城镇都举办了“吉米日”!
对于耗资巨大的医学研究而言,23.1万美元仍是杯水车薪,但久负恶名的癌症从散发着异味的地下暗室,浮现到公众的聚光灯下,癌症研究的局面从此扭转。
故事讲完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道德上的不适感?纠结了吗?
本文由 赛娜 编写,素材来源:(美)悉达多穆克吉著《众病之王——癌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