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的惊世谎:喝酸奶能长寿 全世界被他骗了100年
还是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 只能为这些 名不符实的商业噱头买单 上个时代的故事还在今天的中国上演着 不禁令人唏嘘
“喝了就能长寿”这个卖点 实在太吸引人心 短短五年之后 世界酸奶的产量从零 跃升至年产1180万加仑的水平
作为一个高颜值的可爱美少女
蛋蛋姐有一个人生信条:
每天一瓶酸奶
男神不请自来
没错,我一直相信喝酸奶
能让我变苗条变好看
直到最近,我身边一个做科研的朋友阿飞
向我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他说酸奶那些所谓增强免疫力
美容养颜的功效
全都是酸奶厂商的炒作
到目前为止
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
酸奶具有减肥、美容等功效
exo me?
一言不合就没有功效了?
这让我们酸奶信徒情何以堪?
这两天一篇文章痛批了酸奶,揭发了一个史上大骗子。文章指出酸奶所谓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和长寿的功效全都是酸奶厂商的炒作,都不可信。而这个骗局就是俄国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导演的。
Elie Metchnikoff以利.梅契尼柯夫 (1845-1916)
事实真是这样吗?还是我们又被另一拨制造骗局的人给骗了?
梅契尼科夫何许人也?
梅契尼柯夫是俄国著名科学家,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因其在免疫系统方面开创性的研究享誉世界。主要有三方面成就:1,胚胎学研究,为进化学说提供了证据;2,系统地论述了白细胞吞噬微生物的现象,提出噬菌细胞免疫学说(Phagory-tentheorie)借此与Paul Ehrlich同获1908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3,进行了人肠道菌群的研究,认为衰老是肠道菌产毒影响健康,减少肠道菌的毒可以健康长寿,为了抑制肠道菌的增殖,他建议人们喝含有乳杆菌的酸奶。
酸奶使人长寿就是一百年前的炒作?
在那个年代,根本没人听说过酸奶,更没有人喝过酸奶吗?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在梅契尼科夫提出酸奶与长寿的理论之前,酸奶就是一种普通食物,其历史已有数千年。国外就不说了,早在1500年前,贾思懿就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酸奶的制作方法。青海牦牛老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圣经和古兰经中记载了,800多年前,蒙古士兵出征要携带酸奶。
既然酸奶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食物,为啥当时酸奶那么风靡?那只能说是炒作。当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健康理论提出之后,资本一定会紧跟其后,挖掘其中蕴藏的商业价值。当梅契尼科提出酸奶与长寿的理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抗生素还没有的年代,活命都不容易,有人告诉你喝一种东西就可以长寿,能有人不为之疯狂吗?放在现在都会引起全社会极大的关注。想想前不久风靡一时的玛卡,就是十字花科的一种萝卜,被人一炒作就成了“灵丹妙药”,吹的神乎其神。还有被炒了多少年的冬虫夏草,还不是一样,一夜之间价格暴跌。
骗了人们一百年?大家都是傻子吗?
一个人被骗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骗了几代人而不自知。我们被梅契尼科夫骗了百年?真当全球几十亿人都是傻子吗?我和众多研究肠道微生物和益生菌的小伙伴难道仍蒙在鼓里,并且还在申请课题,做实验,做科普,企图让更多的人知道人体微生物的作用,让人相信益生菌的作用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谎言的传播者。这样的言论出现,只能说明民众仍需要科普,科研人员需要继续努力,别再让人误解成“骗子”了。
谎言是说话人通过刻意隐瞒或者提供错误讯息的方法,向公众或他人提供与事实真相或其记忆中不符的信息或言论。
梅契尼科夫说了谎吗?
实际上并不是,他在一百多年前说的都是有据可查的,是发表了文章,写了书的。他提出的理论是在总结和归纳客观现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细胞免疫方面的科研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假设。随后的多年,他都在试图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理论和假设,直到死,仍然认为自己的死亡是自己的肠道有问题,还让人解剖自己的肠道研究研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典型的科学家的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验证。他就是沿着科学的方法在做,他并没有说谎,因为,他说的和他想的是一致的。
一个谎言,能够骗人们一百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科学!科学就是能够回答各种能够证伪的问题。科学家不是傻子,一个牛人提出的理论,一定会有大量的科学家去挑战,去验证,即使是诺奖得主,也会有人不断的挑战,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在这一百多年间,梅契尼科夫的理论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虽然,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是也一定不能否认。能够留存百年,一定不是因为梅契尼科夫是诺奖得主,也不会因为厂家的夸大宣传,而是因为它被部分证实了,具有研究的价值。厂家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实验室里的动物们可听不懂广告,实验结果能够反应真实情况,最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是可以重复的。
益生菌相关研究
实际上,早在1984年,医学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报道了酸奶中的生物释放的乳糖酶能够帮助乳糖酶缺乏的人吸收乳糖。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有无数的研究在证明着酸奶和其中的乳酸菌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其中,有的研究结果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研究是消极的,负面的,也有研究结果是无关的或无效的,但是,这些结果都不影响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一百多年前,梅契尼科夫提出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无疑是超前的。直到近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能够显著改善或治疗某些疾病。医学-营养学期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7)上报道了很多关于酸奶和益生菌对健康影响的文章,如酸奶中的乳酸菌可以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酸奶能够促进人体免疫系统等。世界上多个国家专门提出了各国的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就是基于人们对人体微生物的认识的深入。
酸奶或益生菌能减肥吗?
在过去的30年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西方和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可引起包括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慢性疾病。最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表明,酸奶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酸奶可能是通过替换不健康的食物,调节肠道菌群的变化发挥作用。
近期的一篇综述,探讨了酸奶与减肥和糖尿病的关系。酸奶作为一种独特的乳制品,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支持酸奶在控制体重,能量平衡和II型糖尿病方面的作用,并且提出了酸奶潜在的作用机制,包括体内脂肪的损失增加,食物摄取和增加饱腹感减少,血糖和胰岛素反应降低,改变肠道激素反应,置换不健康的食物并改变肠道菌群等。当然,有一些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酸奶消费在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方面的有益效果,但这仍然是有一些争议的。实际上,争议会一直存在,但不能否认的是,酸奶的作用是有的,具体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酸奶与体重控制相关研究
问题是,靠酸奶减肥靠谱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人而异,因菌而异。造成每个人肥胖的原因不同,减肥的手段也一定不一样。有些人天天摄入热量超标,运动不足,希望吃点酸奶或益生菌就减肥?数学老师一定不答应。目前,还没有一种酸奶产品或者益生菌产品具有减肥作用,所有声称能够减肥的研究都是有前题条件的,并不具有普适性。有关肠道微生物和肥胖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用到一些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方法确实能够控制体重,但是科研都是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做的,实际上人体非常复杂,人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也很多样,只能说方法可行,但对你不一定可行。
酸奶或益生菌有用吗?
当然,一定有用。但它们不是“万金油”,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对酸奶或益生菌的功效宣传,全世界都一样,都有严格的要求。未经证实的功效宣传都是禁止的,中国也一样。还记得某减肥茶的广告吗?它们就是迫于法律规定,不得不在广告语上加上一个“祝”字,一字之差,就能把原来的宣称改成了祝福,从而避免了法律约束。这事说明我们有规定,也说明公司有对策,更说明,消费者们够傻,够天真,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因为,广告能够显著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对某些企业,酸奶和益生菌的宣传的确有些夸张。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竞争激烈,自己不宣传可能就销售困难,但是这不是借口,在广告和中间就需要控制一个度。
酸奶或益生菌有效,并不代表其产品中的成分也有一样的效果。产品的作用跟益生菌的种类,菌株的构成,生产工艺和使用方法都有关系。简单的说有效或无效都是瞎扯淡。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对不同的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基因,人体微生物的构成,饮食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一定不会对所有人都有效。
酸奶和益生菌不是一个概念,益生菌可以分离提取自酸奶中,但很多益生菌是来自人体或其它食品中,并且,益生菌多是经过纯培养的活性微生物,里面可能不含一点奶的成分,本质上跟酸奶关系不大。益生菌的作用完全不能转接到酸奶上。
无论酸奶或益生菌,有效还是没效,对你都不应该有特别大的影响。喜欢吃酸奶的还是继续吃吧,因为它有营养,味道也不错,不用在意它的功效;不喜欢吃的,也千万不要因为宣传酸奶有很多神奇的效果就猛吃,不必强求自己,以免顾此失彼。再说了,你用买食品的价格买到了药品的功效,本身就不太现实。作为企业,靠着夸大宣传,让老百姓花了药品的钱,卖给他们食品更是不道德的。
健康长寿是多方面的,某个方面的特别加强未必能够取得预想的效果。进行酸奶和益生菌研究的各位还是继续吧,无论有没有效,都是需要用数据说话的,拿出数据来,争论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人体微生物的认识逐渐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益生菌会被发现,酸奶不会仅仅是一种食品,它将来可能会是一种特殊健康食品,经过特殊配置和加工具有了特殊的作用。酸奶或益生菌的作用也有可能不是被夸大了,而是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它们的作用也可能是被低估了。有些事可能会出乎人们意料。
不明真相的群众,擦亮双眼,不要为名不符实的商业噱头买单。更重要是,需要加大学习力度,学会自己明辨是非,还要明辨各种“噱头”,识别各种“流言”,因为,你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事仍在今天的中国上演着,并且还会持续。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