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中文邮件系统 论163.Net的没落
作为中国第一套中文邮件系统的163.net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说,163.net曾经的辉煌至今仍旧记忆犹新
作者:诸葛亮
看到这个题目,千万别以为我从哪个网页拷贝了一篇四五年之前的旧文。实话实说,确属原创,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我是从2001年开始触网,其时163.net作为一个品牌已经日薄西山了,2001年以后触网的中国网民估计很少会申请163.net的邮箱服务了。不过我今天还想说一说163.net,因为把它作为一个营销案例实在太经典了。
163.net最初是丁磊申请的域名(终于明白它和163.com的关系了吧,孪生兄弟),因为丁磊当初就是想把“网易”做成软件公司,所以“卖软件”成了他最主要的业务。
丁磊利用在广州创办的BBS,网罗了几个技术强人,开发了一套“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把它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推销出去,但是处处碰灰,以至于网易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个时候,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一桩收购救了丁磊和他的网易:微软斥巨资收购了电子邮件公司Hotmail,据说达到了4亿美元。当然这个收购跟丁磊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别忘了丁磊也是卖电子邮件系统的。广州电信估计从微软收购案中得到了启发,想到了丁磊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提出了收购要求。丁磊的想法是跟电信合作提供邮件服务,但是电信不同意(人家是国家的,咋能瞧得上你个体户),最后以20万元成交,还搭上了这个163.net,看来丁磊当时真的很困窘了,要不然也不至于搭上自己的一个孩子了。
163.net至此与丁磊绝缘,丁磊和他的网易以后的故事以后再提,今天只说163.net的故事。163.net嫁到广州电信之后,因为本来就是“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的附属品,自然而然的就对外提供邮件服务了,从1998年2月起,以中国第一套中文邮件系统为噱头,加上广州电信的带宽优势,@163.net蓬勃发展起来,很快就达到了数十万注册用户(别忘了当时才多少网民),到1999年中的时候,163.net几乎成了中文邮件服务第一品牌,当时号称南有163,北有263(又一个失败的例子,以后再讲)。
当事物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也意味着它将转入下坡,1999年底的时候,不知道广州电信(163.net属于它下属的飞华公司)嗅到了什么,也可能是见好就收的想法吧,决定把163.net卖掉,这个时候当然不愁买家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烧钱热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很顺利的以5000万人民币卖给了深圳新飞公司(顺利只是指交易的过程,至于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之争论另当别论),广州电信用2年左右的时间,把163.net的价值从20万人民币(加上一些其他开销总计不会超过100万人民币)提升到了5000万,至于这里面有没有水分(互联网烧钱热潮带来的泡沫)暂且不计,广州电信确实在经营163.net的过程中成了大赢家。
163.net从广州电信转手给深圳新飞之后,带宽的优势没有了(从100MB的带宽降到了10MB),而用户数量却不断的增加(得益于广州电信转手时媒体的炒作,163.net的知名度从华南扩散到全国),再加上互联网产业转入寒冬,163.net的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了2000年的9月份,新飞公司就将163.net再度转手给了李泽楷旗下的Tom.com,外界的报道说这次出手的价格达到了3.7亿港元。不管怎么说,新飞公司经营163.net不到一年,遇到了重重困难,163.net还是壮大了,注册用户达到了百万级,并且转手成功,新飞公司也确确实实得赚了一笔。
163.net的新主人是Tom.com,这家公司2000年之前在中国大陆并不受关注,但是2000年之后,通过收购广州的鲨威体坛等动作,在华南掀起了阵阵波澜,再加上Tom.com的实际创办人李泽楷拥有传奇般的创业经历(还是李嘉诚的公子),Tom.com人气飙升,大有成为中国第四大门户网站的趋势,但它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稳定的用户群,而收购了达到数百万用户的163.net之后,可以说Tom.com应该不会为它的用户群发愁了,保证了相当一部分稳定的用户资源,163.net和Tom.com的结合可以说是“天作之合”,至少在外界看来是这样的。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按人们预测的轨迹进行的。163.net经过再次转手,媒体的又一次炒作之后,人气达到了顶点,到2001年上半年注册用户达到了千万级别,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电子邮箱的领头羊(同时期的263.net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再加上影响力主要在北方,跌下了用户数量的领头羊宝座)。
然而Tom.com的经营者并不高兴:第一,互联网进入寒冬期,点击量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收入;第二,163.net的影响力过大,对Tom.com这个品牌形成了喧宾夺主之势。尤其是这后一点,让Tom.com的管理层感觉尤其不舒服,本来想借163.net这个平台来宣传Tom.com品牌,现在反而163.net愈加火爆,而Tom.com本身被人冷落了。
Tom.com开始采取行动了,第一步就是限制163.net的用户注册数量,从2001年6月28日开始不再接受免费用户的注册,只接受付费用户的注册,并且为163.net的新产品取了个新名字“纵横邮”,以弱化人们印象中的“163免费邮”的概念。与后来的263.net全面收费不同,此时的Tom.com承诺原来的免费用户将继续享受免费邮箱服务,这一点为163.net保留了足够的人气,不至于像后来的263.net那样迅速萎缩。
其实“纵横邮”的问世就是163.net走下坡路的开始。作为网站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待付费用户与免费用户的态度肯定不同,厚此薄彼是难免的,163.net的免费邮箱用户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故障,垃圾邮件横行之后,当初积累的人气开始逐渐消散了(当时国内的sohu,163.com都推出了大容量免费邮箱招揽人气,客观上吸收了不少原163.net的用户);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对收费服务并不认同,可以估计当时163.net在收费邮件领域发展也颇为不顺,遇到了一个严重的瓶颈。
不出所料,2003年4月16日以后,163.net蜕变为Tom.com网站下的一个邮件频道,当用户输入“www.163.net”之后再也进不了熟悉的163邮箱登录界面了,取而代之的是跳转到“www.tom.com”的首页。即使进入了Tom.com网站的邮件频道,那个时期大力宣传的也是新推出的@tom.com邮箱服务,收费的163.net被挤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Tom.com强化其自身品牌之心昭然若揭。
可以说,163.net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品牌,被收购它的新东家一步步送上了绝路,它的牺牲也是必然的,一山难容二虎,为了突出东家的品牌,163.net牺牲了。
其实163.net并没有直接死掉,至今还在苟延残喘,为的是还有几十万最忠实的付费用户(这个数量估计也有些乐观,付费用户可以说忠实而又无奈)。而真正意义上的163.net,实际上早在2005年4月免费用户不能再用@163.net接收邮件之后就宣告死亡了,163.net在那个时候就可以说真正的倒掉了。
至今Tom.com宣传它的付费信箱,宣传它的企业邮箱,还在用“最早的中文邮件服务提供商”作为宣传口号,那不过是商业上的噱头,“最早的中文邮件服务提供商”已经倒掉了,而那个网络理想主义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记得后来,丁磊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被问到“163.net”的问题时,丁磊一声叹息,沉默良久……
教训:
收购163.net之后,可以说Tom.com得到了一大批相当优质的用户,为什么这样说,因为163.net吸收了第一批中国的互联网公民,在互联网刚刚开始走向普及的时候,这批网民整体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都不低,这些都是Tom.com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稳定住这些用户,那么Tom.com的未来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事实是Tom.com主动放弃了这个资源,在一次次的伤了老用户的心之后,163.net人气直下,而Tom.com并没有使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之后无论推出无线门户的概念,还是娱乐门户的概念,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近Tom.com再次变动,基本宣告退出门户网站的行列。
而163.net现在看来就是个彻底的牺牲品,当初如果善加利用163.net背后的用户资源,而不是一味强化Tom.com自己的品牌,也不至于出现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