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俯视众生的姜文给“愚蠢”上课

2014年04月17日 杂记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听姜文叔叔上课

  黄嘨

  对姜文,王朔的评价最高:中国需要这么个人。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电影也不都是行活儿。姜文和朔爷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怀揣一个帽子叫“愚蠢”,朔爷随时会劈头盖脸把愚蠢的帽子给你扣上,姜文会微笑地给你讲道理,告诉你,你刚才愚蠢了。比如他认为十八岁是愚蠢的,比如他觉得问他问题的记者愚蠢了,上了资本家和土豪的当,你们过着有梦想而相对清贫的生活,却操着资本家的心,他们可不心疼你。姜文认为,导演操心票房,纯属不务正业,人家有专人操心这个。导演要干的事是,把本子改好了,演员选好了,片子拍漂亮了,票房就不会差,就好比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只要不太傻,路一定比长得差的姑娘顺些一样。导演死七八咧管这个,一来也不一定好得得准脉,二来显得蒙事,没诚意,那些号称电影没上映,已经收回成本的电影,你都不用去看。其实我挺看听这话的,同样意思放到我们这行,就是让好记者好好写稿,别管发行广告了的意思。

 

姜文和朔爷都是俯视众生的主儿,才情实在让普通人蹦着高也够不着,更别提初出茅庐的拿着卖白菜的工资操着卖白粉心的小记者们了。他们故作少年老成的发问,成为姜文叔叔的镖靶,被扎成了筛子。朔爷讲话,我们都年轻过,但是你们老过吗?好好听老人说话。姜文就算有话好好说,小记者也未必听得懂,因为他自己对“懂得”这个概念的阐述非常双重,首先他不认为人和人之间有真正的懂得和理解,只有各自感悟,碰巧一致,多数时候都各是各的。但他认为看不懂他的电影是可耻的。这个叔叔有点拧巴,但就是有魅力,没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命年代,从出生那年算,向后推算20年,就是你的本命年代,只有阳气最饱满的20岁,才会和时代气质浑然一体,琴瑟相合,一点不隔,否则就显得愚蠢。王朔和姜文他们,是永远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人,那个年代的眼神,那个时代的空气,是他们记忆里的黄金,无以替代。准确地说,六十年代初生人的姜文也勉强可以算上八十年代新一辈,但是他早熟于七十年代,所以他的本命年代跨越七八十年代,看看《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宁静,还有《太阳照常升起》里的陈冲,一脉相承的健壮肢体,简单大脑,热情奔放,多么七八十年代女人啊。虽然娶了周韵这种特点并不鲜明的玲珑女子为妻,他心中永驻还是粗壮有力、生命昂扬的她们,看看子弹里,周韵也是日益茁壮简单灿烂,照着他的要求生长着。可谓现实没谱,梦想永在。所以他的电影背景永远有梦想和太阳,他的梦想点燃了看客的梦想,一时电闪雷鸣,火光熊熊,电影外延话题无限,被膜拜,被过度解读,被人欢喜被人仇恨。当然也可能被徐皓峰理解成为一腔荷尔蒙。

 

王朔、姜文都是那种跨越了道德评判,越操蛋越刻薄越带劲越被高山仰止的高人。因为新片《一步之遥》,姜文最近再次神龙现首尾,现场采访的记者被结实上了一课,这在记者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好经历,就算是被突如其来人生导师弄得有点蒙,也比就会拿结了离了分了复了孕了说事的明星有营养。我看过很多女记者采写姜文,都是爱慕兮兮的,这是做记者的忌讳,采访入戏不够专业,这个不专业的百分比还是能说明问题,特别娱乐致死的年代,娱记也算半个娱乐圈人了,写稿不加点私货很难。就也是姜文的给小记者上课的本钱,征服你没商量。

人的气场,除了体现在大事上,更体现在人生边角料上。精彩的边角笔记,有关一个人的趣味指数,在魅力权力榜上,唧唧歪歪、锱铢必较者通常会初选出局,即便万幸混到人生复赛甚至决赛,也不是什么好事,眼显得更大而已,小人物的小还能藏,您腕大了,捉襟见肘吧就,人品才气抱歉的话。比如《南方人物周刊》上归置出来的姜文请几个腕出山子弹的版本都很佳话体,剧本递到葛优手里以后,姜发了个短信,一个问号。葛大爷回:妥。邀请深陷《上海滩》装酷情结几十年出不来的周润发是封手写酸信,下笔离题万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足以满足许文强式的虚荣。对弟弟姜武也是短信:嘛呢?回说,家。又问:还有胡子吗?回:有。又妥一个。至于男欢女爱,放眼望去,名利场中,谁都有过去,谁都有贵人,谁都需要上位契机。区别是有人辜负了浮云,有人驾驭了神马,有人弄成了丑闻,有人写就了佳话。

对姜文来说,谢晋是第一贵人,刘晓庆是第二贵人。谢晋言传身教做导演,除了霸道,还要给演员鼓掌。至于刘晓庆,围脖上有这么段话“我重病期间,姜文选定了他要拍的东西,这就是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在开始写剧本的同时,我们确定了影片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主张编剧署上我的名字,被我一口拒绝……姜文说女主人公虽然是照你的模子写的,可你恐怕演不了。”知道了吧,宁静演的是刘晓庆,蓬勃茁壮不自知的野性美,相当有爱。当时两人濒临分手,但资金都是刘晓庆给张罗的,刘晓庆坚持认为姜文有导演大才,举贤不避情,还是旧情,这场姐弟恋,姜文岂止借力,可以说自此脱缰。之后他对刘晓庆狱中鼎力相援,为他作为男人加了关键的分数,匪气强悍加情意无价,基本为一个男人加冕至高荣誉。

姜文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好多人说不懂太阳照常升起。生活是没有起承转合的,是被教育、法律给装上的起承转合,如果把这些拿掉,拿生活原型给你看,你就看不懂了。我们习惯看被伪造过的生活,比如犯人会悔改,警察都是神探,且奋勇杀敌。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是《老有所依》那样的,很多时候没有办法。至于《一步之遥》,姜文的意思,是希望孩子们感兴趣的片子,至少在制作手段上趋于年轻,这也是为什么他很耐心地跟小记者掰扯人生的原因吧。目标客户群啊。姜文很少接受访谈节目,上过一次小崔说事,有段对话,你最喜欢的三个导演?他说,谢飞谢晋……一定要三个吗?底下观众接下茬,姜文。他说,那,成吧。

 

姜文香港“教育”记者实录:现场出意外 如果说这年头还有什么导演的“金句”能够在一夜之间就转遍微博和朋友圈的,那一定就只有姜文了。前天晚上姜文在香港见内地和香港记者,也许是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和记者们对话,也许是当晚很多个“意外”惹毛了他,原本只有十分钟的采访,硬被他自己抻成了半个小时。姜教授“教育”记者的语录迅速在手机客户端和网络上传开,可到底是什么的契机让姜文在身边人一再的阻止下说出“我没聊够”这样的话?一直守候在现场目睹了全过程的新快报记者,这就来为大家一一揭晓。

 

两地记者苦等一小时,发生冲突

知道姜文会到香港,很多内地记者都显得相当兴奋,提前几天就已经有记者在各种微信群中求采访姜文,显得相当焦虑。事实上,自从去年九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露了一面后,姜文因为忙于自己的新片《一步之遥》已经有快半年没有在公众场合亮相了。加上这位导演人前说话一直都金句频出,和他的电影一样——“荷尔蒙十足”,大家对他有期待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此当天晚上,香港、内地很多记者早早就已经提前到达采访地,机器都架好了,等待姜文,其中光内地记者就来了六十多家,是电影节开幕两天来最齐全的一次。不过,原定的时间眼看过去了快一个小时,姜文还是没有出现,现场的记者尤其是香港记者,开始有些抱怨。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原来当天为了隆重其事,英皇电影还邀请了一名舞娘跳舞,进行一个小小的开场仪式。而姜文导演其实早就已经到了,等的不过是这位舞娘准备好。

也许是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让香港记者本来就心存不满,这才为之后采访过程中的冲突埋下了种子。原本说好仪式结束后,是电子媒体一起群访,之后是平面媒体群访,但就在电子媒体的发问过程中,有香港记者突然发难:“怎么你们内地的记者一直在问?不是我们香港记者的采访吗?”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姜文愣了一下,内地记者眼看场面尴尬,香港记者又不发问,于是继续提问,这时候一位香港女记者说:“收唛!”现场的香港记者就纷纷开始收机器撤退,而此时姜文的问题只回答了一半,只能站在那里等香港记者先离开,然后继续回答内地记者的提问。

这个意外不但影响了在场内地记者的心情,也影响了姜文的心情,也许因此才会有之后“教育”记者的一幕。而新快报记者后来看香港记者的报道中把这次“冲突”理解成“本来大会安排香港电子传媒先访问,谁知道内地电子传媒插队。姜文就在旁边看着,不解决。”

 

第一个问题就惹毛他,开始“教育”后辈

其实姜文的率性直爽早就不是什么新闻。过往有记者用摄影机或者相机正对他的时候,他总喜欢拿出自己的手机反拍记者。当晚也是如此,在等候舞娘跳舞结束入场的时候,姜文就已经被摄影机包围了,其中一位记者用镜头一直对着他狂拍,姜文掏出手机打开镜头开始反拍记者,最后更是把手机直接推到了镜头上,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他又退到后面和英皇老板杨受成聊天,其间还用手机自拍两人的合影。

因为电子传媒群访环节起了冲突,之后的平面媒体群访就被分成了内地组和香港组。内地组在香港组之后,一名来自大连的记者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之前你的助理李孟元写过一篇文章,说你在片场事无巨细都要管,有人建议希望你在剧组建立分权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来自于刊登在电影节场刊中李孟元的一篇文章,文中写道:“姜文承受空前压力,作为导演、主演、编剧、剪辑,他决定所有前期工作进度和拍摄现场效果。隐藏的问题是:当一部电影所有环节只靠某个人才能发生,他便永远生活在逆水行舟里。”过后很多记者认为,正是这第一个问题,就把姜文惹毛了,所以在接下来他才会说出“农村的要尊老爱幼,你好像对我这个老人不太尊敬啊”这样的话。

而在采访过程中,姜文会自己设定一些采访规则,比如同一个记者不能提问两次,他还喜欢评价记者提问的好坏:“你这个问题提得没有她好啊。”有一名提问了好几次的记者忍不住求证姜文,之前朋友圈流传很广的那篇他把两个孩子送去新疆训练的文章真实性,姜文看着他说:“我如果是你,我就不提这个问题。”

当记者把姜文“教育”记者的原话上传到网络后,迅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网友留言说:“姜文说的话,要看两遍才能懂啊。”为此,有人形容姜文是“来自火星的姜教授”。新快报特派香港记者 刘嫣/文

 

同场加映

《一步之遥》票房破纪录

不是目标是责任

从《让子弹飞》开始,姜文和本片制片人马珂就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合作方式:姜文负责作品的质量,马珂负责推广出去。《一步之遥》是两人的野心之作,除了延续《让子弹飞》的故事和阵容之外,还用了最先进的3D拍摄技术,并抢先敲定了今年12月18日的上映档期。

影片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马珂表示要到九十月份才能差不多完成。新快报记者根据时间估算,应该赶不上今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倒是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还有点希望。因此3月25日晚,威尼斯电影节的现任主席也亲自来港捧场姜文。

尽管姜文本人觉得票房这事,有没有,有多少,都不是事。可马珂却信心满满地说:“《一步之遥》是中国电影票房的探底之作。”

现场改台词是家常便饭

近年来,好几个从演员转行做导演的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姜文自然是其一,后来还有徐峥[微博]、赵薇[微博]、陈思诚……马珂认为,这已经是一个现象:“不会自己编剧本的导演,肯定不会成为票房冠军。导演必须要参与到编剧中来,要有一个非常严整的剧本,这样才可以有一个好电影的基础。”

姜文自己也说,拍戏的时候有剧本,但是也有剧纸,现场改台词是家常便饭。马珂也说:“演员在现场合理调配自己的台词,让它变得更好,为什么不能呢?但是你要首先拿出一个让他很信服的剧本,在这个过程中他再去二度创作,这是好的。”他表示姜文从不会在现场跟演员发火,因为要保证他们有最好的表现。

提前预订下贺岁档

提前预订下贺岁档,让其他有可能的对手闻风而逃,也是马珂的一个策略。这是全年票房容量最厚的档期,用《一步之遥》来探这个档期的底,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记录每天都在破,破纪录对《一步之遥》这样的片子来说不是目标,是一个责任。在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一步之遥》是‘定海神针’,整个票仓有多深,这根神针能探到底,而且我们责无旁贷。”

作为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也是最有希望拿国际大奖的导演,姜文的作品要不要去电影节,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对此马珂说:“有可能,我们不过是设定这样一个目标,希望让中国的观众、世界的观众都能看到这部电影。”

 

新闻晨报:也谈姜文,才子才能摆架子

2014年03月27日07:40  新闻晨报

   柏小莲

  姜文有架子,有脾气,难相处,这在记者圈里是公认的,但他又是一个特别出色的采访对象,有不少关于他的人物长稿质量相当好,或饱满、或深刻,采访姜文,想不得金句都难,但前提是,你要跟他卸下心防,相谈甚欢。换句话说,姜文并不适合那种走马灯一样的跑场子宣传,不想说重复的话,不想回答太过肤浅的问题。很多导演眼里“马马虎虎过去算了”的场面到了他这里就是不可以,就是要较真。所以才出现了香港电影节群访的尴尬一幕,他“教训”了记者半小时,问问题的记者都被“教训”了,没有的则抓紧记录了这个美妙的时刻。

  之所以美妙,是因为记者的问题非常有助于姜文全面发挥,误用了一个“分权”的词,让姜文成功把在片场说一不二这件事夸张成了政治与艺术的对立,把对方拽进自己的逻辑,并熟练的运用逻辑打败对方,这是一个强势的采访对象经常使用的方式。能够跟姜文形成对抗的记者非常少,但不是没有,也不可能在电影节记者会这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场合里酝酿,这种凑热闹一样的群访,采访问题最好浅薄而有逗趣的空间,回答首先要有爆点、有趣,其次还要浅薄,易于形成段子,快速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姜文和记者都无可奈何地作出了让步,记者尽量将自己降低,而姜文则任性地踩上一脚。

  姜文曾经引用过贝尔托鲁奇的一句话,“为什么拍电影?是为了忘记”,他多次表示拍完电影就不想再说了,但是因为宣传的需要,作为导演,不管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掌控自己电影一切的人,他不得不继续说、反复说,同时不愿意揣测别人想得到什么答案,只尽情表达自己,高兴的时候就嘲讽,不高兴的时候就开炮。

  但姜文开炮迄今为止都可以被容忍,首先他是对记者开炮,娱乐记者,包括电影记者一直是娱乐圈中的沙袋,不受尊重、腹背受敌,电影观众觉得他们是以利益来臧否电影,电影导演觉得他们是在误导观众,所以对记者开炮不会得罪观众,大牌的导演更不怕得罪记者。其次,他的言行程度始终还未超过他的电影,大导演可以有大脾气,没有作品和票房又有大脾气的,几乎等于找死。而姜文算是一个改变了中国电影格局的人,他拍大片,有获国际大奖的、有票房冠军的,是难得的全才,在一个普遍水准不够高的群体里,人们必然会对那个最有才华的、脾气最乖戾的人给予最大程度的容忍和原谅。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