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上海姑娘逃离的农村,是怎样的生活日常?

2016年02月14日 心情故事 暂无评论 阅读 3,680 次
文章来源: 亮见 于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某上海女陪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看到了第一顿饭后悔了,决定和男友分手并立即回上海。此事在网上犹如打翻五味瓶,引发吐槽无数。

这就是那顿饭。

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是:分!姑娘,坚决分,就算有再多的人骂你鄙视你,都不用理会他们,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要求你继续忍受你受不了的苦,你有权利追求你所向往且觉得舒适的生活方式。

只是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看到这个新闻,心里五味杂陈。我想到了今天我的晚饭,就是下面这张:

毫无卖相,也并不十分美味。里面有海带、木耳、黄花菜,还有一点点肉丝,这是中午来客人剩下的几个菜放在一起的,晚上母亲热了一下,就着一个馒头,这就是我的晚餐。这样的菜并不寒酸,谁家没有吃过剩菜?可如果把图片调一调,不比新闻里的菜好看许多:

我相信,新闻里那顿饭,肯定不是他们平日里的饭食。新闻里男主角的父母,听说女子带了个上海的女朋友回家过年,肯定是倾尽所能准备了这么一桌子菜,上海姑娘所害怕的这一顿晚饭,却是他们平日里无法企及的盛宴。不怪这个姑娘不近人情没修养,她只是第一次目睹了中国最真实的境况;她只是第一次发现,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异之中。也许只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把她吓坏了。

我不知道新闻里的江西农村是什么样子,我所拥有的经验只局限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小村庄,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小村庄的真实的物质生活。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在想,把上海姑娘吓住的,可能不仅仅只是一顿饭,而是和这顿饭相配套的一切:破败的房屋,试图说普通话却露出蹩脚乡音的父母,无法忍受的卫生条件……但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厕所!我不知道男方村子里的厕所是什么样的,但我看到这个新闻后,去拍了我们家的厕所: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我们的厕所,只有一个,男女共用。每次去上厕所都小心翼翼,如果里面有人,听到脚步就咳嗽一声,来人就知道里面有人了。外面还有一个化粪池,而且就在门口。我们这边每一家一户门口都是这样的。

这是厕所内部,一个蹲坑,三面全是砖。狭小阴暗潮湿,还有味道。看到那个罐子了吗?那是我们晚上上厕所时用的。农村人家里都没有厕所,冬天晚上冷,就把这个东西拎到屋子里,早上拎出去。

原谅我让你感到不适,我不是恶趣味,只是想让你们知道,这就是我们这边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当城里人习惯了抽水马桶的时候,我们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农村人每天在用的就是这种厕所。

看到一篇评论此事的文章说,作者为了体面地待会朋友回家,准备了10年。盖了新房,添置了家居,重盖了厕所,砌了洗澡间,装了热水器,才有勇气带女朋友回家。看到我们这里的厕所卫生条件,我能深深地体会他的顾虑。

再说回那顿饭,斑驳的木板桌上隐藏着可疑的污渍,不锈钢菜盆显得笨拙,七长八短颜色不一的筷子让强迫症患者尴尬无比。然而,我们的生活也比这个好不到哪里去。

这是我们的厨房,虽然贴上了锃亮洁白的瓷砖,但还是古老的样式。虽然也配了煤气灶,但是家里人炒菜做饭,大部分时候还是用的这种土锅。

烧的是豆秸,火在灶中燃烧,灰烬落在下面,如果用烧火棍用力一戳,灰就可能会从洞口扬出来。

今天中午来客人时,我做的菜。

这就是豆秸,黄豆豆粒打下来之后剩下的秸秆,用来烧锅特别好。小时候放学后,我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边烧锅一边看书的。后来去城市里上学和工作,我有时候会自己做饭,都是因为从小烧锅看母亲和姐姐做饭学会的。去年我第一次和朋友去逛了宜家,看到一间间整体厨卫时,自来水管和抽油烟机都让我无比地羡慕。朋友很不理解,他不知道我曾经在夏天烧锅时,忍受过多少油烟和灰尘,不知道我汗湿过多少衣服。

从上海姑娘的照片可以看出来,她前男友的家里的灯有多黑。我从小就是在这种灯光下长大的,15瓦,昏黄如豆,还发热。即使如此,每当看电视时,父母也不舍得让它亮着,怕费电。

我们这边的农村人,挣钱太难,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舍得浪费哪怕一丁点。一把凳子,能修修补补用上十几年;一把菜刀,就算钝得很难切动,也不舍得换一把。有一次,父亲怕接线板上的指示灯费电,我给他计算了一年也用不到一两度电之后,他还是没事就把指示灯给关了。穷了一辈子,穷怕了。

前几天,我在网上给父母买了一台冰箱。不出所料,父母第一担心的事情还是电费:“买啥买啊,一直插着,你知道一年要浪费多少电啊!”最后拗不过我,还是买回了家。

在我说不能经常拔掉插头,否则容易把冰箱弄坏之后,父亲才同意将冰箱一直插着电。但他还是不相信冰箱上写着的24小时用0.49度电的说法,他说,一天至少得用5度电。这让他心疼。

昨天下午,我们村里还发生了一件事。村里的干部为了给我们村子修路,趁过年大家都在,召集村民兑钱。

这就是开会的现场,人们三三两两,或站或蹲,七嘴八舌讨论起谁该兑多少钱。

还是先说说我们村的交通状况。我们村离最近的马路要走半个小时,而最近几年,当周边的村子都已经修上了水泥路时,我们村仍然是土路。现在路上还铺了石子,在以前,完全是泥土,一下雨泥泞不堪。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村头

村里

要修路,政府出一部分钱,但村子里同样要出,村民们一家家都要掏钱。村干部为了让行动更迅速,在去年选了10个代表,总共拿出了14万存到银行里,等路修好后,把全村的钱一家家收齐,再退还给这10个代表。但眼看正月十五之后就要动工,却还是差4万块钱。昨天下午的这个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从穷怕了的农民手里拿钱,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之前拿过钱的代表,总不能再让人家套腰包。但让其他人拿钱,也都是你推我我推他。本来已经答应给5000块的,因为大家要求他堂哥也出5000,最后变成两个人一起给5000;有人要求去年的代表再拿5000,而惹出一顿气的。经过了长时间的商量和妥协,最后,还是几个年轻人把钱凑齐了。

这是我们村今年最重大的事情了,听村干部说,正月十五之后就开始开工了,下回再回家过年,水泥路就铺到家门口了。而每年大队申请的修路修桥计划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机会,我们村的路永远也修不好。

新闻里上海姑娘的叙述中,她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于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她晕车。而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人祖祖辈辈无法逃避的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而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的,大多还是这种电动三轮车。农忙时用来拉麦子,平时用来做代步工具上集买东西。但冬天风大,骑着这种车子上路,冷风刺骨,却已经比自行车好太多了。

记得阎连科在《我与父辈》中写过知青派饭的事情,母亲和姐姐要淘麦磨面,等待知青来家隆重吃饭。知青来他们家必须要求顿顿细粮白面,而这些却是阎连科他们一家在春节和其他几个节日才能吃得上的。阎连科说:

“直到今天,对于知青我都没有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感到是因为他们,把文明带到了乡村;是因为他们在乡村的出现,才使农村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和文化。于我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现,证明了城乡的不平等差距远远大于人们以为的存在,远远不只是一般的乡村对都市的向往与羡慕,还有他们来自娘胎里的对农民和乡村的一种鄙视。”

话虽然说的十分愤慨,但在这个新闻里,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不平等的差距的存在。也许,以前我们看到了太多巨大的差异,但直到这个上海姑娘的出现,才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将这种差异放大。在上海姑娘的映照下,我看到了我的父老乡亲的生活在城市主导一切的文化中是多么的边缘化,处境是多么的难堪。上海姑娘所逃离的,是我的父老乡亲每天赖以生存的日常。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当北上广摩天大楼此起彼伏,商场琳琅满目时,广大农村地区即使暂时脱离了赤贫,却和城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鸿沟。不论是GDP统计数字,还是电视上歌舞升平的景象,都要么掩盖要么刻意回避了这种差距。当人们在赞颂农民淳朴和农村安逸,当人们在同情农村贫困和遗憾乡土不保时,实实在在的尴尬被忽略了。人们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那一桌子卖相难看的菜,那颠簸难忍的道路上扬起的灰尘,那亿万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竟要面临着如此被嫌弃的尴尬。

PS:我们村至今没有网络,这篇文章还是我用流量来编辑的。

 

—End—

 

 

附:上海女孩从天堂掉地狱的感觉我家经历过

网上狗几张照片,不然说的东西很多现代人没见过

1马灯

1150704707.jpg

2 煤油灯

梦见水井是什么意思?

3 用杆的井

 

4 学名干打垒的房子,就是泥草房子

从俺有记忆起,我家住的就是有上下水,烧暖气点煤气的房子,那阵叫两水两气,因为东北让小日本占领很多年,很多两水两气的房子是那时开始建的,接着50年代苏联专家来帮搞建设,各机关院校企业又建了大批住宅楼,当然也是两水两气了,区别在于小日本以建2层别墅为主,木制地板,后来建的多是三层家属楼,50年代是地板,到70年代就是水泥地了,这是大背景。

俺家是1969年被下放到宁下西大滩那个鬼地方的,那阵爹妈进牛棚,周围小孩都骂俺们是牛鬼蛇神的狗崽子,还被迫搬2次家,最后搬的是别人养过荷兰猪的房子,别提多臭了,收拾好多天才没味,所以逃离沈阳换个新环境我和弟弟妹妹很高兴,真不在乎今后住哪,走在路上没人骂俺就行。

但俺老妈楞住了,这是啥样的房子呢,是牧马人搬新居后放弃的几排泥巴房,墙是用泥巴切成砖模样砌的,房顶是用几根树干当梁,然后铺上玉米杆,再在上面摸上一层泥巴,地面就和外边一样是沙子,俺老妈站在房门口惊呆有半小时,这个画面我至今不忘,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所以她俺很快就回过神来,和老爸一起收拾家,把这个套间布置好,当时临近冬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家学当地人砌烧炉子做矮火道,上面摆上床板,就这样过冬了,没有好煤还限制供应,早上起来水桶都结一层冰,被头嘴边哈气搞得都是白霜,俺们3个小的不懂事嫌冷不肯出被窝,爸妈就得早起一人负责1个屋子炉子点火,一点满屋子冒烟,又要开门放烟,被子都是烟灰,大约半小时后屋子才暖和,俺们才起床。

夏天如何呢,因为是泥巴屋顶,哪经得住下雨呀,所以有一点雨,就满屋子放锅碗瓢盆接雨,哪漏接哪,再用塑料布把铺盖卷好,晚上好用呀。多亏宁夏那地方雨水少,如果是温哥华的雨,真不知咋过。

牧马人丢弃的泥房当然没有电和自来水了,所以是点煤油灯,打浑的井水喝,洗衣服最后在黄河水摆一摆,因家门口就有渠水,来自黄河,那水又黄泥沙还多。

厕所当然是旱茅房,几排平房共用一个旱茅房,不过离我家很远。

这样的日子滩上也得过,但人吗都想过得舒服点,所以后来我家用三合土就是掺白石灰的土把地面变硬些,不再是海边沙滩土了,再后来搞到一点砖头铺到地面上,因砖头有限,床底下箱子底下不铺,灯呢没电的事实没法改变,但买了2个马灯,一屋一个,但早起多个活擦马灯的玻璃,因为被熏黑了,水浑买点白帆净化水,但冬天的寒冷是大问题不好过,多亏俺老爸是西北人,有一次进城说话口音被老乡认出,这老乡管煤碳供应,所以从他那搞到一批好煤,当然付钱了,买回家放在床底下,那煤黑有亮是块煤,俺家省着烧,炉子里的煤烧得差不多才再加煤,冬天终于不挨冻了,手上脚上冻疮少多了,到我们离开的时候,那好煤也没烧完,当然送给别人啦。

俺走过一甲子,好日子苦日子都过过,哪里最好,我已经用脚投票了,俺就在温哥华这块土地,度过我的晚年。

后续消息=》》》》》

“上海女连夜分手”系假新闻 在社会伤口上撒了把盐

在男友家吃了顿饭,连夜分手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的事被证实从头到尾都是杜撰的,所谓的“上海女”,只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名有夫之妇,她之所以要杜撰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春节前与丈夫吵架,不愿意去丈夫老家独自留守家中,发帖宣泄情绪。至于之后出现的所谓男友的回应,不过是扑上去炒作一番的话题碰瓷者。

新闻是假的,但留下的影响却非常恶劣。人性的贪婪、理想的逼仄;感情的脆弱,现实的残酷。一顿饭将所有的伪装打回了原形,似乎一夜之间,那些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感情,形容人性美好一面的字眼都失去了意义。“上海女”成功地撩拨起社会的敏感神经,在这条假新闻中,躺着中枪的不只有感情,还有地域差异、城乡差距。在大家的争论中,无论是上海还是江西农村,都只是一个符号,更重要的是,上海所代表的发达和江西农村所代表的落后,它们之间的差异,借由婚姻这种戏剧性的方式有了更强的杀伤力。从这个角度说,“上海女”之所以能击中人心,是因为客观上存在这种可能。“上海女”是虚假的,但是这种情绪倒是真实的,只不过很多时候,它藏在人心中,埋在理智与情感的最深处。

“上海女”不负责地在社会的伤口上扯开一道口子,又撒了把盐。这把盐如此痛苦,以至于人们只记住了那道伤口。这也提醒我们,创造一个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的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