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号贩子卷土重来 既讽刺又无奈

2016年02月17日 心情故事 暂无评论 阅读 3,159 次

据媒体报道,春节刚过,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医院发现,号贩子们准点“上班”了,而且明目张胆,不避保安,公开叫卖专家号。就在春节前不久,一位带母亲看病的女孩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众多患者强烈共鸣。紧接着,相关部门重拳出手,一时间号贩子销声匿迹。然而刚过一个春节,号贩子又“卷土重来”,是打击力度松懈了,还是这样的运动式治理根本于事无补?对于号贩子,到底该怎么办?

“零容忍”管不住号贩子

此前,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号贩子严重扰乱医院治安和就医环境,在社会上造成很坏影响。北京市卫计委对依法打击号贩子的态度是明确的,尤其是对医疗机构内部个别不法人员内外勾结的行为,始终采取“零容忍”。
女孩怒斥号贩子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据媒体统计,从1月25日到31日,北京警方就抓获了29名号贩子。1月27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卫生部门和医院将配合公安部门把倒卖医院号源的行为整治好。
令人无奈的是,尽管各种专项整治“你方唱罢我登场”,号贩子长期以来仍然一直存在。据媒体此前报道,仅在去年五、六月份,北京警方就接连组织开展50多次专项打击,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30余人,其中刑事拘留15人、行政拘留117人。可见,今年春节后号贩子“准点上班”,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专项治理”连治标都很难

“专项治理”一般是指权力部门在某个特定时段,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或特定领域出现的引发公众关注、甚至震惊社会的重大消极现象或问题,以行政指令的方式集中不同层级或职能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突击式的整治。这些被整治的问题通常集中在诸如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市场秩序、社会稳定等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方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曾撰文指出,“专项治理”虽然有利于整合人力、“重拳出击”,形成高压态势,快速达成管理绩效,但如果总是实行“专项治理”,则是职能部门平时管理不到位、不合理的体现。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认为,在号贩子猖獗的问题上,医院方面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难辞其咎。不管保安或者医护人员有没有跟号贩子勾结,只要存在号贩子倒号的行为,医院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而“专项治理”属于应急手段,来得快去得也快,正如媒体评论的:制得了“这阵风”,但制不了“这场风”。如果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不能实行有效的日常管理,号贩子迟早会“卷土重来”。
另外,对于倒卖医院号源的“黄牛”,即使实行了专项整治,其处罚力度也不足以形成有效的震慑。有媒体分析指出,对于号贩子的治理,一方面是警方取证难,虽然打击声势浩大,但号贩子利用各种方式逃避处罚,让警方难以找到证据。另一方面是处罚难,目前对号贩子只能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治安处罚,一般最高拘留10日、罚款500元,对于聚众扰乱秩序为首者也最多拘留15日、罚款1000元。对于号贩子来说,与倒卖号源的高额利润相比,违法成本还是太低。
据了解,目前我国刑法只对倒卖车船票入刑,未对倒卖医院专家号的行为入刑。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司法过程中无权“加项”,不能类推适用倒卖车船票罪来刑事问责号贩子。是否有必要将倒卖医院号源入刑,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应该慎重,“刑法应保持谦抑性,能用其他措施遏制的,尽量不要动用刑事手段。”

号贩子凭什么总能挂到号

据报道,记者在暗访中问号贩子,“你就准能挂上?”号贩子回答:“咱是干啥的,有人进去都排上了……”众所周知,专家号、特需号资源紧张,所以才有挂号难。号贩子为什么可以无视这种困难?而且,目前通过互联网挂号一律采取实名制,也就是说,获得专家号的病人和就诊的病人必须一致。如果这一过程得到严格控制,理论上不可能产生号贩子,但实际却恰恰相反,号贩子屡禁不绝,他们如何钻到空子?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吴伟强分析,在挂号信息系统本身没有漏洞,不受到外部攻击、篡改程序的情况下,号贩子有三种手段可以挂到号:第一,用非病人的身份证通过网络挂号,高价转让后,替换成病人身份证;第二,无需任何身份证明取得号源,高价转让后,到挂号处补充病人身份;第三,专家并不是严格限制每天的诊疗人数,这样,号贩子挂普通号,带病人到专家门诊(加号)就诊。第一种情况的漏洞出现在挂号处和信息中心,第二种情况的漏洞出在挂号处,第三种情况的漏洞出在挂号处和专家。据此,吴伟强判断,号贩子绝非游离在挂号信息系统之外的彻夜排队的“散兵游勇”,而是与医院内部人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专业”产业链上的一份子。
无论是在网上刷号,还是在挂号窗口前强占“队首”位置,之所以能够得手,医院管理上的漏洞都“功不可没”。号贩子长期守在医院“坐地发财”,所获暴利全部进了自己的腰包,而医院眼见正常医疗秩序被破坏,利益和声誉受损,还能淡然处之,实在是让人费解。
在有关号贩子的公众舆论中,还有一种被冠以“号贩子经济学”的观点:公立医院专家号动辄被炒到数十倍,反映出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这正是号贩子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平价挂号并未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恰恰是号贩子以“价高者得”的方式,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让出得起钱的人有机会看病。持有该观点的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医院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医疗资源是公共资源,而非可以囤积居奇的普通商品。如果医疗资源要通过号贩子的“黑市”来实现有效分配,实在是对医疗体制的极大讽刺。
事实上,光有“土壤”还不足以让号贩子野蛮生长。如果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给号贩子提供了“土壤”,医院管理、就医流程上的漏洞甚至内部人员的勾连,以及大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则共同给号贩子提供了“阳光雨露”。而愿意从号贩子手上买号的患者,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不差钱”,都给号贩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继续干下去的动力。但要让患者拒绝号贩子是不可能的,一个先天有缺陷后天遭破坏的规则,如果单让处于弱势的患者去遵守,于情于理都不公平。

号贩子何时才能一去不返

就在春节前夕,北京警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之际,北京卫计委出台了八条打击“号贩子”的措施,包括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建立医疗机构间层级转诊网络、严格加号管理、落实“实名制”挂号、建立监督举报和处罚制度等等,但春节刚过,这些措施还未及落实,号贩子就卷土重来了。
根治号贩子的痼疾,既需要从技术层面加强管理、堵住漏洞,更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一方面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整体供给,另一方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提升需求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避免病人一窝蜂涌向大医院。标本兼治,双管齐下,这其实已经是一种共识。但是,很多事情不是达成了共识就能迅速变成现实。
医疗体制的改革确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对于号贩子,可能还会有一次又一次的专项整治,尽管他们并非“看病难”的原因,而只是“看病难”的伴生物;尽管他们并非罪大恶极,而是和多数普通患者一样来自社会底层。然而,把矛头瞄准号贩子,又的确是一种方便快捷的疏解“看病难”舆情的策略,尽管是“头痛医头”、避重就轻的惰政,却不得不这样做,现实就是如此尴尬。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