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塑料危機/還在用柔珠洗臉? 最終都被吃下肚

2017年08月06日 生活常识, 食品安全卫生 暂无评论 阅读 1 次
標榜「深層清潔」、「強效美白」或「去黑頭」等功能的個人清潔產品日益漸增,大都添加顆粒狀物以加強去角質與淨化毛孔,然而隨著沖去臉上泡沫,這一顆顆似有神奇功效、比細沙還要微小的「柔珠」,卻是危害你我健康與地球生態的一大幫兇。 

洗面乳之中的彩色顆粒狀物,極有可能就是塑膠柔珠。/MPCA Photos

 

早期去角質產品多以礦石微粒或天然植物、果核、蛋殼為成份,其莫氏硬度在3至4之間,後來製造出莫氏硬度約為1的塑膠微粒。「看守台灣」曾翻譯轉發《關於塑膠微粒的故事》,影片點出塑膠微粒的成本較低廉,效果卻不及天然成份,若一週僅需使用一次天然去角質產品,「塑膠柔珠光滑到可以天天使用」,廠商藉此賺取更多利益,因而逐漸取代原本天然的「硬珠」,廣泛用於臉部與身體的清潔乳、磨砂膏與牙膏之中。

 

 

然而這一顆顆尺寸只有10微米到1毫米之間的塑膠微粒隨著汙水流入下水道,卻無法自行分解或被淨化過濾,反而會像海綿般,吸附更多有毒物質及病原體,釋放於海洋生態,危害浮游生物、魚類與海洋哺乳類,影響其攝食行為、腸道健康與繁殖功能。

 

塑料排入下水道 最後全進人類肚內

 

歐洲研究指出,化妝清潔用品當中使用的柔珠,每年恐為海洋環境帶來多達8627噸的塑膠,形成致命傷害。而魚、蝦、貝類等常見海鮮將這些微型塑膠吃進肚內,透過食物鏈一層一層累積毒素,甚至殘留於海洋之中,被製成食用鹽類,讓人類「自食惡果」,不但免疫力下降、損及生育能力,還增加罹癌、畸形之風險。

 

皮膚科醫師認為,塑膠柔珠不比天然去角質產品。/Getty

 

對於柔珠,中國醫藥大學國際醫療美容中心主任邱品齊曾在其個人網站表示,長期使用柔珠產品對皮膚並無正面效益,還可能誤入眼睛而造成傷害,日常清潔根本不需要柔珠,他也建議,若偶爾想要去角質,以玉米澱粉或磨碎果實等天然產品替代,更能保護肌膚與環境。

 

換言之,被化名「柔珠」的塑膠微粒對人體並無太大好處,且一旦進入海洋,就永遠無法根除汙染,卻仍充斥於貨架上、被人類使用。近幾年環保意識抬頭,歐美國家陸續自主性抵制柔珠產品,或者禁用柔珠成份,日本、韓國也相繼禁止輸入、製造柔珠產品。

 

日常使用的牙膏也可能含有塑膠柔珠。/Dreamstime

 

 

保護海洋從自身做起 避開五大「毒」珠

 

在環保團體相繼呼籲之下,步伐緩慢的台灣終於在2016年8月提出相關管制辦法之草案,環保署預計2018年7月禁止製造及輸入,2020年禁止販售,不過這個「緩衝期間」遠不及汙染速度,又在組織「綠色和平」連署之下,令環保署長李應元允諾在2018年底明令不得販售柔珠產品。

 

要從「源頭」終結柔珠仍須一段時間,現在起靠自身力量抵制,也能減緩汙染速度,致力於守護海洋環境的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曾報導表示,藉由辨識產品標籤上的成份標示,避免購買含有PE、PMMA、PP、PET、Nylon-12、Nylon-6的產品,也可透過搓揉,觀察是否感受到明顯顆粒,若幾番沖洗卻仍呈現固體、無法溶解,極可能就是塑膠微粒。

 

柔珠無法自行分解也不能被汙水系統過濾,殘留於海洋之中。/5 Gyres

 

成份標籤上出現這五種字樣,就是含有塑膠微粒:

Polyethylene(PE)

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PMMA,壓克力原料)

Polypropylene(PP)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保特瓶原料)

Nylon-(尼龍,後方加上數字,如Nylon-6)

给我留言

Copyright © 浩然东方 保留所有权利.   Theme  Ality 07032740

用户登录